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一、选择题
下表呈现的情形主要反映了()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政权头目
伪满洲国
1932年3月
长春
溥仪
“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年9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
“中华民国革命政府”
1940年3月
南京
汪精卫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扶植傀儡政权成为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
C. 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D.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加强
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日记中写道: “平津既陷, 人民荼毒, 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 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表明( )
A. 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原因 B. 日本侵华的目标业已实现
C.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 D. 蒋介石采取消极防御策略
在某次运动中,青年学子们激动地喊出了“反对防共自治运动!”“反对卖国的对外政策!”“立即停止内战!”“反对军队南调!”等口号。该运动()
A. 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B. 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C.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 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统一”指()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C.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1935年起,蒋介石就通过一些渠道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通过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这反映了()
A. 共产国际要求国共停止内战 B. 国民党放弃了武力“剿共”方针
C. 外部环境推动两党关系转变 D. 西安事变推动政治局势改变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秘密文件《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这一指示()
A.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阶段的到来
B. 促使蒋介石改变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 严重脱离革命的实际,错误分析了形势
D. 表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决心
从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多达218次的战略轰炸,其间日本出动飞机9000多架次,投弹11500枚以上,造成10000人以上死亡,超过17600幢房屋被毁。日军轰炸重庆的战略目的是()
A. 贯彻速战速决战略 B. 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C. 打击敌后抗日力量 D. 巩固对沦陷区的控制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冥思厅中有这样一段话“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恐惧,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
A. 以史为鉴,科学发展 B. 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C. 正视历史,历史不容篡改 D. 牢记历史,牢记仇恨
1937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修正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删去其中原先规定的“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者”为“危害民国”之犯罪的条款。这一修订的目的在于()
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B. 消除国共之间的尖锐矛盾
C. 团结国内力量合作抗战 D. 加强对新三民主义的宣传
10.1927年,日本参谋本部一少佐应外务省之邀写了一个关于对中国问题的备忘录。在该备忘录中,他明确写道:“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后来,实践了该计划第一步的是日军()
A. 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B. 策划建立了伪满洲国
C. 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 D. 正式宣布退出国际联盟
二、非选择题
1.2017年,按教育部规定,各级中小学教材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
材料一? 局部抗战时期,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军事行动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抗战的规模、范围、投入都比较有限,它却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并为全国抗战准备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特别是人心、人力等方面的条件,对于唤起民族觉醒,发动全国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国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举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与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更加激烈的军事较量,同时也在其他各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抗争。全国抗战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的。
依据材料一,列举局部抗战时期中国的抗战行动。
??
材料二? 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战争。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者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首先高举起武装抗日的大旗,肩负起民族解放先锋的历史重任。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运用史实说明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材料三?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材料四? 面对一系列重大挑战,我们需要深入发掘抗日战争留下的宝贵战略遗产和历久弥新的历史启迪,尤其需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获取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坚定“四个自信”,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历史使命和时代方位来看,确立“十四年抗战”恰逢其时。
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概括“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2.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CCDC
6——10 ABBCA
二、非选择题
1.(1)1932年,上海十九路军的抵抗,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1932—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活动,牵制了大量日军;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2)1.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实现对日作战);2.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准备了条件;3.自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共提出一系列的抗日主张,特别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深得人心;4.为促进合作抗日,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5.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6.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准备了条件。
(3)一是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二是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三是正确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而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四是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获得强大动力。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的失败导致中国内战纷争,忽视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日本认为其在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二者在战略上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