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课件:212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必修1)(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11高中化学课时讲练通课件:212 物质的分类(人教版必修1)(共54张PPT)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1-13 19:0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典例1】对溶液、浊液、胶体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豆浆属于其中的胶体
B.都是混合物
C.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
D.都能透过滤纸
【思路点拨】掌握分散系的分类标准及分散质微粒的特点是关键。
【自主解答】选D。根据常识可知豆浆是胶体,A正确;溶液、浊液、胶体均属于混合物,B正确;划分溶液、浊液、胶体的依据就是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C正确;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不能透过滤纸,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可以透过滤纸,D错误。
【典例2】(双选)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5.5 nm~36 nm的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得到的分散系属于胶体
B.用一束光照射该分散系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该分散系不能透过滤纸
D.该分散系的分散质为Fe(OH)3
【思路点拨】(1)根据题目信息和分散质粒子直径判断该分散系为胶体。
(2)注意Fe(OH)3胶体为红褐色。
【自主解答】选A、B。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可产生丁达尔效应,也能透过滤纸;由颜色为黑色可知分散质不是Fe(OH)3。
知识点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1.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的是( )
A.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 B.淀粉溶液
C.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D.雾
解题提示:淀粉溶液、蛋白质的水溶液、豆浆、云雾等都属于胶体。
【解析】选A。A为浊液,C为溶液,B、D为胶体,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大。
2.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粉笔灰 B.冰块 C.食盐 D.色拉油
【解析】选C。粉笔灰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冰块是固态的水,融化后是纯净物,不是溶液;食盐溶于水形成氯化钠溶液;色拉油不溶于水,形成乳浊液。
3.歌手那英在歌曲中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其中“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解析】选D。胶体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雾和烟都属于常见的气溶胶。
知识点二: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4.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性质在于( )
A.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B.能用肉眼将胶体与溶液、浊液区别开来
C.均一、稳定、透明
D.分散质会因重力作用而沉降
解题提示: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物理性质。
【解析】选A。胶体和溶液都是均一、稳定、透明的,用肉眼无法区别溶液与胶体,B项错误;虽然胶体没有溶液稳定,但也是比较稳定的,短时间内不会出现沉淀,C项错误;浊液的分散质会因重力而沉降,D项错误。
5.(2010·保定高一检测)现有下列物质:A.豆浆,
B.食盐水,C.铁,D.硫酸,E.氢氧化钠固体,F.纯
碱,G.泥水,H.二氧化碳,I.水。请将它们的序号
或所属类别填充到下列横线上。
【解析】豆浆属于胶体,食盐水为溶液,纯碱为Na2CO3,属于盐,泥水属于浊液中的悬浊液,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物。
答案:从上到下所填内容依次为:B 胶体 G C D E F 氧化物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共同具有的性质
是( )
A.都能透过滤纸 B.都呈红褐色
C.具有相同的微粒直径 D.都存在丁达尔效应
【解析】选A。溶液和胶体均能透过滤纸,浊液不可以,A正确;FeCl3溶液呈棕黄色,Fe(OH)3胶体为红褐色,二者颜色不同,B错误;微粒直径:胶体>溶液,C错误;只有胶体才有丁达尔效应,D错误。
2.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D.向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得到的无色溶液
【解析】选A。A形成的是Cu(OH)2悬浊液,最不稳定;B为NaCl溶液,D为Na2CO3溶液,最稳定;C为Fe(OH)3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3.下列应用或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的
是( )
A.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B.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C.在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美丽的光线)
【解析】选C。A、D均为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B中豆浆为胶体,加入盐卤后,胶体发生聚沉现象;C中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是发生了化学反应:FeCl3+3NaOH====Fe(OH)3↓+3NaCl所致,与胶体的性质无关。
4.(2010·天津五校联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由小到大的正确顺序是:溶液<胶体<浊液
C.氯化铁溶液加入到冷水中可以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过滤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解析】选B。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根本原因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丁达尔效应只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一种物理方法,A错误;氢氧化铁胶体制备是将氯化铁饱和溶液加入到沸水中,C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可以通过滤纸,过滤的方法不能把分散质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D错误。
5.“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 nm~100 nm(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解析】选B。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为1 nm~100 nm的分散系为胶体,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6.如图为一“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由左到右分别写了H2O、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由左到右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上图中某种物质M的饱和水溶液,继续煮沸可制得一种红褐色胶体。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
【解析】由红褐色胶体可知物质M为FeCl3,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
答案:(1)A C A、B D (2)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液体,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1.(5分) 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A.胶粒直径小于1 nm B.胶粒做布朗运动
C.胶粒都带正电荷 D.胶粒能通过滤纸
【解析】选C。本题主要涉及胶体的概念、胶体的重要性质等内容。胶体粒子直径都在1 nm~100 nm之间,能通过滤纸,A选项错误;作为胶体的性质B、D两选项虽然叙述正确,但不是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因为Fe(OH)3胶体粒子都带正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才是它们稳定存在的真正原因。
2.(15分)(1)如图是在实验室中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丁达尔效应实验的示意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
原因是______(试从分散系的分类进行讨论说明)。
(2)欲在树林中观察到丁达尔效应,你认为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3)去树林观察丁达尔效应有诸多不便,聪明的你想出了许多在家里看到丁达尔效应的方法,其中最简单、最环保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该图中的明显错误是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2)清晨树林中存在水雾,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所以一天中最有可能观察到该现象的时间是清晨。
(3)可以打开暖瓶(或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
答案:(1)空气中也出现了光柱 进入烧杯前,光穿过的空气是溶液,不是胶体,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2)清晨 树林中存在水雾,雾是胶体,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形成光束,穿过这些水雾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3)打开暖瓶(或加热水)让水汽升腾起来,用一束光照射即可(答案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