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四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三单 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感悟古诗中蕴含的道理,看待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人置身在某一个环境中,往往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古诗中蕴含的道理,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难点分析
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看待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学生明白诗中道理,学会做人。
借用故事,身边发生的小事来举例,感悟古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诗中自有美景如画,诗中自有哲理人生。宋代诗人苏轼他写的《题西林壁》,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呢?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听音乐,读古诗
1.播放经典永流传当中的音乐让同学们来欣赏。
2.出示古诗,进行朗读。
3.解释题目意思
“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西林”指西林寺。题目的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二、读古诗,译诗文。
1.展示画面,感受庐山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处、低处看的不同景象。来理解前两句句诗意。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解释第后两句诗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4.师揭示道理
看待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人置身在某一个环境中,往往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三、听故事,明道理
1.师给同学们讲《盲人摸象》的古诗。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高个子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说:“我知道啦!大象像一把大蒲扇。”胖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说:“不对,不对。大象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年老的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说:“你们净瞎说,他只不过是一根草绳。”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他害怕地说:“大象像一条蛇。”
学生听完明白了: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要看全局,才能了解事物的全面和真实情况。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讨论拓展
1.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从各个角度全面的去看。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看看有没有类似道理的事情,说一说。
比如:下棋时,围观的人能非常清楚地知道两方的意图,而正在下棋的人却未必知道。
小结
五.课堂总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日常生活中面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客观的进行全面分析就容易主观的被局部迷惑,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个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全面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