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检测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检测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7 15:12:41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
(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
材料二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的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的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态美。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法则”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罗中玺《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三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人文精神的高度和人格力量。
就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情怀会影响书法艺术是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可的观点。
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
D.从文化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作品才能不流于形式表层。
解析 C项,“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错误,原文说的是“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
答案 C
2.根据材料,下列对书法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的成就。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在于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
D.邪怪小巧成就不了书法大家,书法大家必是有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的人。
解析 A项,于文无据,文中没有将两个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进行对比。B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中的“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不能得出“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C项,材料三中举张旭与怀素的狂草之例只是为了阐释二人不同的书风能够体现“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不能把“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说成“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
答案 D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
解析 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材料二并没有将行书、草书与楷书进行对比。
答案 A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解析 作答时,可以从材料的基本结构、采用的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从材料的论证结构来看,材料一为总分式。从论证方法来看,材料引用了一些古代书法家的言论,举了颜真卿等人的事例来论证观点,主要运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答案 ①结构清晰,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总述观点,之后从两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②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加了说服力。
5.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习书者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先结合材料,思考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具备哪些特点,然后再思考习书者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材料一指出“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而正大气象源自书法家的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这是从习书者的个人修养来讲的。材料二提到“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这是从书写规律来讲的,“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这也可以归为个人修养。材料三讲书法家要重视提升人文精神,其中提到了“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这是从重视经典的角度来讲的。
答案 ①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②提升人文修养。③重视研习经典。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母亲的灯
刘向东
那灯是泥的 那灯
是在怎样深远的风中
微微的光芒
豆儿一样
除了我谁能望见那灯
我见它端坐于母亲的手掌
一盘大炕 几张小脸儿
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
夜啊夜啊 多么富裕
寰宇只剩了一盏油灯
于是吹灯也成了乐趣
而吹灯的乐趣 必须分享
“好孩子,别抢
吹了 妈再点上”
……点上 吹了
吹了 点上……
当我写下这些诗行
我看见母亲粗糙的手
小心地护着她的灯苗儿
像是怕有谁再吹一口
她要为她写诗的儿子照亮儿
哦 母亲的灯
豆儿一样 在我模糊的泪眼中
蔓延生长
我看见茫茫大野全是豆儿了
金黄金黄 金黄金黄的
涌动的乳汁啊
我今生今世用不完的口粮
一九九三年秋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诗描述的“灯”是泥的,灯光是微弱的,对“灯”形象的勾勒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呼之欲出。
B.“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一句描写得十分传神,将母亲的目光与灯光融合在了一起,画面温馨。
C.“夜啊夜啊 多么富裕/寰宇只剩了一盏油灯”具有一定的反讽意味,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的贫瘠。
D.诗歌的第五节转换了时空,写母亲为“我”写诗而小心翼翼地护着灯苗儿,体现了母亲深深的爱。
解析 B项,联系上文可知,这里的“目光”应是孩子们的,不是母亲的。
答案 B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借助“母亲的灯”切入,展开对往事的追忆和复述,其中的细节虽经过提炼,但处理得非常自然。
B.“微微的光芒/豆儿一样”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渺小微弱,呼应后面“母亲的灯/豆儿一样”。
C.“几张小脸儿”使用了借代手法,与下面吹灯的乐趣以及“好孩子,别抢/吹了 妈再点上”等内容相照应。
D.全诗围绕“灯”展开叙述和抒情,“灯”在诗中既象征母爱,也象征“我”——需要母亲爱护的孩子。
解析 C项,“几张小脸儿”没有使用借代手法。
答案 C
8.诗人为什么由“灯”联想到“茫茫大野全是豆儿”?(4分)
解析 由“灯”联想到“茫茫大野全是豆儿”,首先就要分析“灯”与“豆儿”二者的相似处,再根据原文“金黄金黄
金黄金黄的/涌动的乳汁啊/我今生今世用不完的口粮”,结合诗歌的主题,便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油灯灯光和豆儿金黄的颜色相似;豆汁与乳汁相似,以豆汁象征伟大的母爱。
9.诗歌以“母亲的灯”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内容、主旨等角度分析诗歌标题的作用。诗歌全篇都在写“母亲的灯”,因此“母亲的灯”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抒情对象,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另外,“灯”的作用是照明,诗歌将“母亲”与“灯”结合在一起,意在说明“母亲”对于自己的人生如“灯”一般,起到了温暖、守护的作用,因此以“母亲的灯”为标题有利于表达主旨。
答案 统领全诗,全诗围绕着“母亲的灯”展开,以此为标题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抒情对象;将“灯”这一意象与“母亲”结合在一起,写母亲如“灯”一样照亮、守护自己的人生,有利于表达诗歌歌颂母爱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
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②主③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④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⑤之书,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
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养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
(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
【注】
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③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④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⑤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解析 “丧祭”作“一准《礼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饮酒食肉”是并列结构,应连在一起,排除D项。故答案为C。
答案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
B.斩衰是古代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
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谥号“靖节”就是私谥。
D.山左指山东,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解析 A项,“春官”为礼部的别称,掌礼乐、祭祀、贡举等。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刁蒙吉富有威望。求学的人尊崇他,常向他求教;州里有不能决断的大事,必定请他决断。
B.刁蒙吉严于律己。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他一定会在父亲和高攀龙的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
C.刁蒙吉为人至孝。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三天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东西。
D.刁蒙吉乐善好施。他提供房屋安置流民,亲自医治生病者,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
解析 D项,“亲自医治”错,原文“病者给医药”的意思是给生病的人医病吃药。
答案 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4分)
(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4分)
答案 (1)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
(2)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
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3分)
解析 “出处不苟”即出仕退隐不随便。从材料中寻找与刁蒙吉出仕、退隐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刁蒙吉两次科举不顺,便“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日闭户读书”,大顺政权时期坚决不出仕,到了清朝也“不仕”,由此可见他的“出处不苟”。
答案 两次落第后放弃科举,致力于文,每日闭门读书;明朝灭亡后,大顺政权胁迫他做官,他以死抗拒;到了清朝也不做官。
【参考译文】
(刁)先生名包,字蒙吉,晚年别号用六居士,是直隶祁州人。父亲(刁)克俊,喜好圣贤之道,喜欢拿财物周济他人,学者称他为“贞惠先生”。先生幼时聪明非凡,推崇(崇尚)质朴的品行。二十五岁时,参加明朝天启丁卯年间的乡试,凭借古文在京城及其附近闻名。(先生)曾经两次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于是放弃参加科举考试,致力于文学,把文学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城里偏僻的一角,整修土地建造屋舍,命名为“潜室”,(建造的)亭子叫“肥遁”。每天在这里关着门读书,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那些求学的人尊崇他,手持经书向他求教的人站满门外。
甲申年,国家出现变故,(刁包)在他所住的顺积楼上设置了庄烈愍皇帝(崇祯帝)的牌位,穿着礼节最重的丧服,按照礼节每天早晚面对着牌位痛哭。大顺政权下令催促(先生做官),先生以死抗拒,差点蒙难,适逢李自成的军队溃败得以解脱。进入清王朝,(先生)就不再做官。每天取四书五经以及宋元以来各位儒家大师的著作,反复查考研究,连续二十年不知倦怠。(他)曾经说君子守身之道有三点,即言辞用语不随便,拿取施与不随便,出仕退隐不随便。尤其喜好梁谿高攀龙的著作,(他)说:“不读高攀龙的书,几乎就虚度一生。”于是设置牌位供奉他,就像侍奉贞惠先生的礼节一样。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一定(在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说:“我没有能耐,非常愧对我的父亲和老师。不能做好他人的儿子,不能做一个正当的人。”他就是这样勇于严格要求自己。先前,父亲贞惠先生去世的时候,他连续三天连一勺水都没喝,母亲哭着劝慰他,他才勉强吃了一溢米。(后来他)胡须头发全都白了,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丧礼祭祀全都按照《礼经》的规制要求,(为父亲)举行完葬礼后,在中庭的屋檐下居庐守丧,三年不饮酒吃肉,不进入内室休息,每当初一、十五或者(父亲的)忌日,(先生)伤心地号哭,感动路人。(先生)六十七岁的时候,因为为母亲守丧,哀伤过度而憔悴,以致不能起床。将要去世的时候,(他)整理衣冠起身端坐,命人到贞惠先生和忠宪公牌位前告别。(别人)问起家中的事情他(一概)不回答,(只是)慢慢地说:“我心中没有一件事,走了。”就闭上眼睛了。学者们送给他“文孝先生”的谥号。
(先生)质朴而不善辞令,好像不能说话。等到涉及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他就辞色严正,侃侃而谈,上上下下的人都侧耳倾听。州里有大事不能决断的时候,一定要等先生一句话来决断。明末,流寇侵犯州城,先生捐献出全部家产来号召众人,发誓坚守城池,城池得以不被攻破(得以保全)。流寇离去后,流浪的百姓塞满道路,(先生就)布置房屋将那些人聚集起来养活他们,给有病的人医病吃药,保全救活的人特别多。有七十多个山东的逃难妇女,(先生)挑选成熟持重的仆人护送她们回家。临行前,以朋友间的八拜之礼隆重地托付他们(好好护送这些妇女),仆人们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竭尽全力护送她们,经过了六个府的路程,把她们全都护送到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注】
苏 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从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解析 C项,“直抒”错。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含蓄蕴藉地表现离怀别思。
答案 C
16.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本着两个原则:一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也就是要有明确的语境意识;二是将字面义、语境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本题字面上是考查理解能力,实际上必须联系词句的手法和其在语境中的位置来解答。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这是景物描写;从抒情方式和语境位置的角度看,这是以景结情;联系意象及整首词来看,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最后两句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组织答案时,力求简洁明了,要点清晰。
答案 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在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写苏轼一夜泛舟,最后菜肴果蔬都吃完了,杯子盘子杂乱无序、一片混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强调种树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种后抛弃不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认为千乘的大国,自己前去治理三年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答案 (1)肴核既尽 杯盘狼籍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__①__,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__②__,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解析 “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薄雾中的乌桕叶……艳羡的目光”使用了拟人或比拟的修辞手法;“那些桃花……然而,乌桕树……成长”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语段中没有使用夸张、通感的修辞手法。
答案 C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对比两个句子的差别,可从句式、句子前后的连贯性、句子侧重点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改写后的句子,被字句改变了原句的主语,画线句前面是“是产生烂漫的时刻”,后面是“乌桕树……”,因此以花树为主语,前后衔接更紧密,更能突出“产生烂漫”。整个语段多使用散句,而改写后的句子破坏了整体的语言风格。
答案 原句的主语是花树,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也更能突出这些花树的状态;原句为散句,与原语段的整体风格一致。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解析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一声、两声、三声”可推知,此处应填与蝉有关的内容,再根据“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可推知此处应填“是由蝉喊出来的”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横线前“熟秋里”和横线后“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可推知答案。
答案 ①是由蝉喊出来的 ②乌桕树把浅黄变成红色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校庆特刊》征稿启事
①为了庆祝我校80周年生日,学校计划出一期《校庆特刊》,②希望同学们踊跃投稿。具体要求:
③一、内容能表达我校每一位莘莘学子的爱校情怀、奋斗故事,体裁不限。
④二、大约500字左右,要用稿纸誊写清楚。
⑤三、有想法的请于1月16日前将稿件交给班级宣传委员。
校团委
2021年1月12日
解析 第①句,庆祝学校周年用语应正式郑重,“生日”偏口语化,应改为“华诞”;第③句,“莘莘学子”的意思是“众多的学生”,“每一位”与词意中的“众多”重复,应删去;第④句,“大约”“左右”重复,应删除其中一个;第⑤句,这是一则征稿启事,要用书面语,“有想法的”是口语,应改为“有意者”。
答案 (1)① 将“生日”改为“华诞” (2)③ 删去“每一位” (3)④ 删去“大约”或者“左右” (4)⑤ 将“有想法的”改为“有意者”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解析 这段文字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事件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是“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举行”,时间是“7月12日”,地点是“京”;第二句话“旨在……”交代活动的目的——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第三句是说《光明日报》在该事件中的贡献——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答案 关键信息:①7月12日;②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③旨在普及地名文化知识;④《光明日报》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春节过后,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各省已派出多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共赴救护前线。未着白衣时,他们是儿子、女儿、妻子、丈夫、妈妈、爸爸,但是在这场难打的防疫战面前,他们披起白衣,成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士,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毅然选择了“舍命逆行”!在生与死之间,为我们筑起挡在疫情面前的坚固防线。
请你以家人的身份给“逆行”的“他(她)”写一封家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哪个春天不会到来。“一封家书”命题的意图是让中学生以书信的形式向逆行者致敬。相信有不少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医生、警察、公交车司机、动车司机……或其他仍然奋战在疫情前线的工作者,给他们写一封家书,聊聊心里话。纸短情长,一封家书,背后是多少工作者对于职业的坚守与不易。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勇敢“逆行”的人,令人肃然起敬。一封特殊的家书也是让学生设身处地、深入理解责任、担当、奉献与亲情的辩证关系,通过作文形式培养自己的公民责任感。第三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
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说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颜真卿在安史之乱时,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侄儿为国献身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
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的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还是文化。历史证明,没有一个大家是以邪怪小巧闻名的。像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
(摘编自刘寿堂《书法应有正大气象》)
材料二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篆、隶、楷书,它们的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的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态美。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众多书家群星灿烂,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成为后世临摹和借鉴的典范。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法则”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甚至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罗中玺《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三
起兴之初,书法便是关乎人文的雅事,是依托文学的寄情书写,所以古有“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论述。因人文精神的表达,书法实现了“人书一体”,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因人文内涵的支撑,不同书家书风不同,同一书家立意不同书亦不同,由此促使书法成为艺术并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人文性,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是艺术耀眼的光芒。
古往今来,书法的人文性为各时代优秀书家所重,由此成就无数书法经典。孙过庭评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张旭、怀素的狂草书写不拘一格。这些皆体现了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因此,品读这些经典书法作品,不仅可以品其形式和文辞内容,还可以见执笔之人人文精神的高度和人格力量。
就人文精神的高度而言,书法经典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也是书法艺术体系建构的主体。继往开来的习书者皆重视经典,对经典的崇尚也往往是创造新经典的前提。艺术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存在,经典的出现作为历史的明证,强调了从“高原”到“高峰”支撑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其文化母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由此审视当代书坛创作,一些作品局限于形式表层,是由于创作者对书法的人文精神不够重视,未能从文化高度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面对当今世界性的文化大交融,书家所能,是感时代精神,生创作激情,赋予书写审美品格和情感意象。如此,那些具有高雅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才可更好地生成、发展和繁荣。
(摘编自马祥和、马锐《提升书法艺术人文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情怀会影响书法艺术是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认可的观点。
B.汉字的造型规律和结构决定了书法创作需要遵循一定法则。
C.“仰天”“俯地”的传统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
D.从文化和艺术高度正确审视书法创作,作品才能不流于形式表层。
2.根据材料,下列对书法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的成就。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张旭与怀素狂草差异的根源在于书法文辞内容与书家心境间的互动性。
D.邪怪小巧成就不了书法大家,书法大家必是有思想人格和创作格局的人。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书和草书比楷书更能扩展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维度。
B.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时已经达到了书法创作的自觉常态。
C.书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体结构均匀有序。
D.在书法创作时书法家常常需要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获得灵感。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习书者应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母亲的灯
刘向东
那灯是泥的 那灯
是在怎样深远的风中
微微的光芒
豆儿一样
除了我谁能望见那灯
我见它端坐于母亲的手掌
一盘大炕 几张小脸儿
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
夜啊夜啊 多么富裕
寰宇只剩了一盏油灯
于是吹灯也成了乐趣
而吹灯的乐趣 必须分享
“好孩子,别抢
吹了 妈再点上”
……点上 吹了
吹了 点上……
当我写下这些诗行
我看见母亲粗糙的手
小心地护着她的灯苗儿
像是怕有谁再吹一口
她要为她写诗的儿子照亮儿
哦 母亲的灯
豆儿一样 在我模糊的泪眼中
蔓延生长
我看见茫茫大野全是豆儿了
金黄金黄 金黄金黄的
涌动的乳汁啊
我今生今世用不完的口粮
一九九三年秋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诗描述的“灯”是泥的,灯光是微弱的,对“灯”形象的勾勒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呼之欲出。
B.“任目光和灯光反复端详”一句描写得十分传神,将母亲的目光与灯光融合在了一起,画面温馨。
C.“夜啊夜啊 多么富裕/寰宇只剩了一盏油灯”具有一定的反讽意味,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的贫瘠。
D.诗歌的第五节转换了时空,写母亲为“我”写诗而小心翼翼地护着灯苗儿,体现了母亲深深的爱。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借助“母亲的灯”切入,展开对往事的追忆和复述,其中的细节虽经过提炼,但处理得非常自然。
B.“微微的光芒/豆儿一样”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的渺小微弱,呼应后面“母亲的灯/豆儿一样”。
C.“几张小脸儿”使用了借代手法,与下面吹灯的乐趣以及“好孩子,别抢/吹了 妈再点上”等内容相照应。
D.全诗围绕“灯”展开叙述和抒情,“灯”在诗中既象征母爱,也象征“我”——需要母亲爱护的孩子。
8.诗人为什么由“灯”联想到“茫茫大野全是豆儿”?(4分)
9.诗歌以“母亲的灯”为标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先生讳包,字蒙吉,晚号用六居士,直隶祁州人。父克俊,乐道好施与,学者称贞惠先生。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既再上春官,不第。遂弃举子业,力以斯文为己任。于城隅辟地为斋,曰潜室,亭曰肥遁。日闭户读书其中,无间寒暑。学者宗焉,执经之屦满户外。
甲申国变①,设庄烈愍皇帝②主③于所居之顺积楼,服斩衰,朝夕哭临如礼。伪命④敦趣,先生以死拒,几及于难,会贼败得解。入国朝,遂不仕。日取四书、五经及宋元以来诸儒书,反复寻究,积二十年不倦。尝谓君子守身之道三,曰言语不苟,曰取与不苟,曰出处不苟。尤笃好梁谿高忠宪⑤之书,曰:“不读此,几虚过一生。”遂置主奉之,如事贞惠礼。偶有过举,必展谒悔谢曰:“某不肖,甚愧吾父师。不可为子,不可为人。”其勇于自克如此。先是,贞惠卒,三日勺水不入口,母哭慰之,始勉进一溢米。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年六十有七,以居母忧,毁悴致不起。将卒时,肃衣冠起坐,命告辞贞惠及忠宪主。问家事不答,徐曰:“吾胸中无一事,行矣。”遂瞑。学者私谥文孝先生。
生平木讷,似不能言。及大义所在,则正色而谈,上下皆倾听。州有大事不能决者,必待先生一言为断。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贼既去,流民载道,设屋聚养之,病者给医药,全活尤多。有山左难妇七十余人,择老成家人护以归。临行,八拜以重托,家人皆感泣,竭力卫送,历六府尽归其家。
(节选自《国朝先正事略·刁蒙吉先生事略》)
【注】
①甲申国变: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②庄烈愍皇帝:清廷给崇祯帝追加的谥号。③主: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④伪命:僭伪政权的命令。这里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的命令。⑤高忠宪:高攀龙。东林党领袖之一,受魏忠贤迫害投水而死。崇祯初年追谥为“忠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B.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C.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D.须发尽白/杖而后起/丧祭一准《礼经》/既葬/庐于中庭檐下三年/不饮酒食/肉不入内室/每朔望忌辰/悲号感行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官是吏部的统称,吏部掌管官员考核升降、国家典章制度、学校科举、祭祀等。
B.斩衰是古代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三年。明清时子为父母、妻为丈夫斩衰三年。
C.私谥指古人死后由亲属或门人给予的谥号,陶渊明先生谥号“靖节”就是私谥。
D.山左指山东,因其在太行山之左,故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刁蒙吉富有威望。求学的人尊崇他,常向他求教;州里有不能决断的大事,必定请他决断。
B.刁蒙吉严于律己。偶然有错误的举动,他一定会在父亲和高攀龙的牌位前拜谒,悔过谢罪。
C.刁蒙吉为人至孝。父亲去世后,他连续三天不进饮食,母亲哭着劝慰,他才勉强吃点东西。
D.刁蒙吉乐善好施。他提供房屋安置流民,亲自医治生病者,又精选仆从护送逃难妇女还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生生而颖异,敦尚质行。年二十有五,举明天启丁卯乡试,以古文鸣于京辅。(4分)
(2)明季流贼犯州城,先生毁家倡众,誓固守,城得不破。(4分)
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刁蒙吉是如何践行“出处不苟”的“君子守身之道”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注】
苏 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从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的诗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16.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写苏轼一夜泛舟,最后菜肴果蔬都吃完了,杯子盘子杂乱无序、一片混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树郭橐驼传》中强调种树时要像对待孩子一样细心,栽种后抛弃不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认为千乘的大国,自己前去治理三年可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是产生烂漫的时刻。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争相绽放,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这个时候,我们会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夏天,__①__,一声、两声、三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了,热了……”村子东头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热天里,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
浅秋时,乌桕树会先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浅黄,那色泽就像秋光中的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去,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__②__,有浅红的、橘红的、玫瑰红的,让自己的梦境更加绚丽。当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拟人、夸张、比喻
B.比拟、排比、通感
C.拟人、比喻、引用
D.对比、夸张、比喻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众人惊喜的眼球被那些争相绽放的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吸引。”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校庆特刊》征稿启事
①为了庆祝我校80周年生日,学校计划出一期《校庆特刊》,②希望同学们踊跃投稿。具体要求:
③一、内容能表达我校每一位莘莘学子的爱校情怀、奋斗故事,体裁不限。
④二、大约500字左右,要用稿纸誊写清楚。
⑤三、有想法的请于1月16日前将稿件交给班级宣传委员。
校团委
2021年1月12日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7月12日,“美丽中国·诗意地名——中国地名诗词创作朗诵会”在京举行。朗诵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们,有诗坛名家,也有来自田间地头的田园诗人,大家在这里吟诵诗词,交流经验,谈文论道,旨在通过对诗词的赏析和朗诵,品味诗意地名的情怀,普及地名文化知识。《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此次诗词创作朗诵会中承担起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春节过后,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各省已派出多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武汉,共赴救护前线。未着白衣时,他们是儿子、女儿、妻子、丈夫、妈妈、爸爸,但是在这场难打的防疫战面前,他们披起白衣,成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士,舍小家顾大家,他们毅然选择了“舍命逆行”!在生与死之间,为我们筑起挡在疫情面前的坚固防线。
请你以家人的身份给“逆行”的“他(她)”写一封家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