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3 20:2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装 订 线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 复习试题
2011年精选题
1. 给加横线字注音
1.鹓( ) 2.醴( )泉 3.鸱( )
4.濠( )梁 5.鲦( )鱼 6.汝( )
2. 解释词语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
3.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视若浮云的态度。故事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4.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5.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 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
6. 思考探究
林云铭说:“庄子似个绝不近情的人,任他贤圣帝王,矢口便骂,眼大如许;又似个最近情的人,世间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术,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胡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无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请你课余广泛查找资料,阅读思考,以“我眼中的庄子“为题进行探究。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相与遇于浑沌之地( )
(2)谋报浑沌之德( )
(3)方虚骄而恃气( )
(4)反走矣( )
2.翻译句子。
(1)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2)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3)方虚骄而恃气。
(4)犹应响影。
3.说说“呆若木鸡”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4.《浑沌之死》中“七窍”指什么 “倏”与“忽”为什么要给浑沌凿开“七窍”
5.《呆若木鸡》中当斗鸡“望之,似木鸡矣”时,也就达到了所谓“其德全矣”的境界,请你说说其中“德”的内容。
6.在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中,有不少出自《庄子》,如“东施效颦”“螳臂当车”等。请简述这两个成语的故事内容。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庖丁解牛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①,膝之所踦②,砉③然响然,奏刀驻然④,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⑤经首之会⑥。
文惠君曰:“谆,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⑦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⑧。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注①履:踩。②踦:指一条腿的膝盖顶住。③砉:(huā)象声词。④驻然:比砉然更大的响声。⑤中(zhòng):合乎。⑥会:音节,节奏。⑦进:超过。⑧硎:(xíng)磨刀石。
1.解释词语。
(1)倚:
(2)道:
(3)间:
(4)游: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2)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5.请你比较《庖丁解牛》与《浑沌之死》的异同点。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①而觞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曰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注①御:迎接。②《九韶》;传说是舜的乐曲。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1)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
(2)奏《九韶》以为乐( )
2.翻译下面句子。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0. 成语不离“舌”。
(1)形容能说会道( )
(2)形容惊诧无言( )
(3)形容随声附和( )
11. 宝塔诗如何读

山满
桃山杏
山好景山
来山客看山
里山僧山客山
山中山路转山崖
12. 怪体诗如何读

虎虎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州州州州州州州州州

川川川川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节选)
朱光潜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 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追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仅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
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也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单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功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横线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横线,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或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
必强其同。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互相比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味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就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1.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评价《福尔摩斯侦探案》这类小说的
2.“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作者这样比喻的目的是什么 (按要求列出两点)
3.选文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指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不超过50个字)
4.从全文看,作者提倡读诗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不超过20个字)
5.文学趣味的培养,须经历两种过程,它们分别是什么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我们不必强其同”是说每个人的欣赏趣味是不尽相同的,我们不能强求人们的欣赏趣味都相同。
B.作者引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崔颢的《长干行》这两首简朴通俗的诗,旨在说明读诗并非人们所想像的很难,从而说明趣味是可培养的。
C.“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正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指的是因依傍门户,坐井观天,而无法对作品进行比较及挑出来对其喜爱的作品进行深刻理解和鉴赏。
D.阅读任何种类的文学作品,与阅读诗歌都是相通的。
E.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诗具有谨严、纯粹、精微的特点。
1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孙亮①方食生梅,使黄门②至中藏③取蜜渍④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⑤,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 ”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⑥。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注①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②黄门:宦官。③中藏:宫中仓库。④渍:浸、蘸。⑤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⑥服:认罪。
1.文言文中用做第二人称的除了“汝”还有哪些 请举两例。
2.解释文中加横线“向”的意思,并举一句你学过的古文要求句中的“向”与本文中的“向”意思相同。
3.请依据文段的内容补全下列空白部分,看孙亮是如何推断出鼠矢是黄门投放的。
因为如果鼠矢先在蜜中,则 ,而实际上孙亮所食蜜中鼠矢是 ,所以可以得知蜜中鼠矢是后来被人放进去的。又因为 ,所以可以得知是黄门投放鼠矢想嫁祸于藏吏。
4.小皇帝机智明辨的故事一定让你联想到了古代诸多少年才俊机智聪明的故事,请你也举出一例。
15. 《〈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6. 《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 ,“鸱”比喻 ,“腐鼠”比喻 。
17. 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秋水时至: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东面而视: (4)而轻伯夷之义者:
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3、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4、本选段主旨为:
19.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
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 ”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际点符号的位置。
大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对对联。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答案1. 1.yuān 2.1ǐ 3.chī 4.háo 5.tiáo 6.rǔ
2. 1.宰相,这里用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2.国都,京城 3.停止,这里是栖息的意思4.疑问代词,怎么
3. 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于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 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 水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一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鸩鹪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
4. 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5. 《庄子·徐无鬼》讲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已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
6. 略(提示:广泛占有材料,需有自己的见解)
7. 1.(1)相互,一起 (2)商量 (3)正 (4)转身
2.(1)人们都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看、听、吃及呼吸
(2)即使别的鸡呜叫,已经没任何反应了
(3)正在凭着一股血气而骄傲
(4)仍然对别的鸡的啼叫和接近宵所反应
3.“呆若术鸡”的现义和本义完全不同,现指因惊讶恐惧而愣住的样子
4.指眼、耳、口、鼻七个孔。他们想报答浑沌对他们的友善
5.没有骄傲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都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都凝聚于内,貌似呆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6.东施效颦:美女西施病了,皱着眉头,按着心口。同村的丑女东施看到后,觉得很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却丑得可怕。后人用此比喻胡乱模仿,效果很坏。螳臂当车:路上一只螳螂看到车过来了,非但不躲,却举起前腿来挡车子,结果一命呜呼。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8. 1.(1)靠(2)道理,事物的规律(3)缝隙(4)运转
2.(1)开始我宰牛时,所看见的没有不是全牛的 (2)可是刀刃像新磨出来那样锋利
3.游刃有余
4.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并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客观规律以后,才能把事情处理得恰到好处;世上的事物虽然错综复杂,只要善于适应自然之理,就不会蒙受损失
5.同:都是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倏”与“忽”由于不按规律办事,因而弄巧成拙,而庖按规律办事.达到了游州有余的境地
9. 1.(1)栖息(2)把……作为
2.略(见译文)
3.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臆断,干篇一律
译文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隍恐不安,一点儿内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候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乌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10. (1)唇枪舌剑(2)张口结舌 (3)鹦鹉学舌
11. 山中山路转山崖,山客山僧山里来,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桃山杏满山开
12.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万国九州掉四川
13. 1.这类小说有的只是故事,不属于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
2.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只读故事,真正欣赏文学作品,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追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
3.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
4.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
5.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互相比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
6.A、B
14. 1.尔、若、霸等
2.向:从前。例如:“向也不怒。而今也怒”
3.中外当俱湿外湿里燥从前藏吏拒绝黄门求蜜(意同即可)
4.略(开放性试题。无标准答案,如曹冲称象、孔融拜见大学者等故事,注意要将故事简洁概述出来)
15. 《庄子 秋水》 战国 道
16. 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 功名利禄
17. (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18. 1、(1)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2)认为(3)面朝东(4)轻视2、C
3、这是说的我啊。
4、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点成就就沾沾自喜,不要坐井观天,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虚怀若谷.
19. 1、(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3、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4、宽对即可。
示例: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