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1、背景:
苻坚建立前秦政权,任用王猛为相。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2、淝水之战:
经过:
公元383年8月,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苻坚自持兵多势强,号称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
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隔岸对峙。
朱序在阵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淝水之战:谢安和宾客们下棋。
不料,当前秦军队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军被打败了!”前秦顿时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苻坚中箭负伤
相关史事:
前期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是向南行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东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
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
这究竟是为什么?
(1)前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前秦军一退即溃;
(2)苻坚骄傲轻敌;
(3)东晋将士士气高昂,将领沉着冷静,指挥得当。
3、影响: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政权的建立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鲜卑族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经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假如你是北魏统治者,面对这些困难,你会怎样解决?
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北魏的统治举步维艰。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民族
生产
方式
生活
方式
政治
制度
文化
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魏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逐水草
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
落后
鲜卑族的统治
相关史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 5岁即位,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平城
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改革内容
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利于控制中原。
“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推行汉化: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北魏文官俑
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问:公主最有可能嫁给哪个民族的人?
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贵族联姻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1、民族交融的趋势: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
汉族向北方少数民族学习畜牧业
边境汉人《放牧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表现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国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北魏骑兵俑
社会习俗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交融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民族大交融有怎样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问题思考:
魏晋南北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课堂小结: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2、淝水之战
3、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改革的背景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4、意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2、民族交融的意义
课堂练习
1、出师前,他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结果被晋军打败,狼狈逃回北方。“他”是( )
A.苻坚 B.张角 C.曹操 D.项羽
2、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④
3、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 )
①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④同汉人通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A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