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二、目标确立
(一)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1、关于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关于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教材分析
《种树郭橐驼传》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散文,文章“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本单元所选课文篇幅都不长,形式自由活泼,内容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富于情趣。文虽短小而情味隽永,值得反复研读品味。因为本单元的选文在阅读上难度不大,所以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赏析,教师挑选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引导,多让学生活动,引发学生兴趣。
《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文章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
经过了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所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探究能力成为重中之重。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探究讨论文中借事说理的写作思路并以此为鉴赏重点。同时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并关注现实的能力。在课后的作业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品读语言,赏析人物
感悟设事明理的理趣
(五)教学重难点
1、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创设问题情境
2、合作探究学习
3、点拨法拓展法
4、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学法:
1、问题法:学生积极思考,能够个性解读。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五、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疏通文意并分类归纳文章的文言知识点,有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在课本上。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子有云:大道至简,亦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就像烹煮小鱼,生活即如此,小事寓大道。岁月千年,真理永恒,唐代一位种树老农的一番话,又让我们明白了怎样的治国大道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种树郭橐驼传》。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病偻
莳
飧饔
2.解释词句;爪其肤
不我若也
(四)、整体感知
课堂研讨:解读题目内容——传、何人、何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设计意图】透过题目感知文章主要内容,并对文章形成整体观。
(五)、品读鉴赏
【赏析其人】:顺其形
1、郭橐驼是怎样的人?请自由诵读1、2段,找出相关语句品读鉴赏
明确:郭橐驼技术高超,相貌奇特,他顺己之形,顺其自然,心胸豁达,超越世俗。
本环节在文言上注意抓关键词的理解,在语言方面采用抓关键词的典型化描写和删词比较的方法进行品读,在人物塑造上的方法指导,在诵读形式运用了自由诵读、比较品读的方法。
【赏析其技】:顺其天
1、郭橐驼的种树“妙招"是什么?请大家齐读第3段,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翻译)
2、其“妙招”最核心的一句是什么?关键词有哪些?怎么理解?
明确:顺、天、致、性。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即“顺其自然”。(抓关键词品读)
树木的天性具体是什么呢?
明确: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翻译,关键词“欲”,个性品读)
郭囊驼顺木之天性是不是就放任自流了?
明确:其献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翻译,关键词“子”,调换语序品读,是顺应事物的规律)
5、郭橐驼是否认为自己的“妙招”很高妙?
明确:不认为高妙。“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6、变化句子“吾不害其长,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让学生与原句比较品读,看看语气有何不同。
明确:虚词“而已”可以使本句自然平淡,能反映出郭橐驼认为自己做的微不足道的心态。(虚词用法,比较品读。)
7、“他植者”种树的结果怎样,以及原因?
明确:木之性日以离矣。(通过郭橐驼和他植者对举的方法说明“顺木之天”是种树的妙招。尊重事物规律才是成功之道。)
(六)、合作探究
【探讨语段删节】
1、清代学者何焯(zhuō)认为后两段应删去。你认为删去后好不好?前后4人—组,讨论两分钟,派代表发言。
明确:如何焯所言,删掉之后会使意蕴更丰富,可以联想到教育等问题,但是“文章合为时而著”,针对本文来说.
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背景资料:中唐时期,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国力衰落,民不聊生,百姓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但是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赋说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
本文的写作目的“传其事以为官戒”正是由此而来。写作目的还未达到,可见删去不够好。2、官吏们的哪些做法要作为官戒呢?
请自读第4段找出官吏的做法。
明确: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探讨官吏对待百姓的态度】
(1)、具体描述官吏们行为的动词赏析。
明确:来、促、勖、督。共同特点都是催促、命令。旦暮吏来,时时催促。这些有言有行的动词把官吏催逼百姓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可闻可见。
(2)、对百姓的称呼体会官吏与百姓的关系
明确:"尔"多用于上对下,可用于严厉、蔑视的口吻。本段连用七个“你、你们”更使官吏与百姓对立起来。
、官吏催促百姓的内容
明确:百姓的日常活动根本不需要官吏催促。
、时代背景
官史看似关心、勤勉管理,其实是扰民。(学生互读,感悟官吏烦政扰民的现状。用类比的方法要提醒官吏们的“为官之戒"。)
【比较为政之道】
1、“为官之戒"是作者的偶然所思吗?。
走近作者:写作此文时正处于“永贞革新”的前夕,柳宗元(773—819)作为政坛新锐,
以明锐的见地,本着“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精神向当政者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明确:作者“传其事以为官戒"绝非偶然,而是思之太久,忧之太深;才借他人之口“问养树得养人术”。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2、“养人术"怎么理解?古代常用“牧人”“治人”表示管理、治理百姓,作者为什么不说“牧人”“治人",而用“养人”,试分析体会有什么不同的理念?
明确:“治民”强调的是统治、管理,没有温度。“牧人"也是治民之意,更是把百姓当牲畜对待。“养人术"不仅有管理,更强调“休养生息”,有温度,有爱民的意思。
3、从种树到养人,事不同而理相通;郭橐驼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那官吏“养人”应该怎样做?拿起笔来写一写,(三分钟后展示)。
明确:为官者都要让老百姓顺应本来的,像树木一样的天性。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养人术"为——顺民之性。
4、寓言体写法总结
本文从问“养树"得出“养人术",
这种设置前面故事引出后面道理的写法就是“设事明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即寓言体写法。所以,本文文体是“寓言体传记”。“设事”和“明理”,事理结合,虚实相生。一扫议论文中常见的枯燥严肃之风,让人觉得新鲜活泼又有理性深度。
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郭橐驼,
他顺己之形,顺木之天,让官懂得顺民之性,让我们悟到了“顺天致性”的人生大道!
、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种树
顺天致性
养人
设事
明理
(八)、布置作业
推荐大家阅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三戒》和陈兰村的《论韩愈、柳宗元传记的生命力》。故事常读常新,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对郭橐驼种树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请结合社会现实选好角度写出所思所感,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