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必修2 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 《氓》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必修2 第二单元 4 《诗经》两首 《氓》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8 09:4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赏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2、认识爱情悲剧的成因。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品味语言,赏析女子形象。
2、第五章的诵读体会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歌咏爱情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便歌咏了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还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的相思,也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爱情中还有什么?让我们走进诗歌《氓》,倾听两千多年前这位卫国女子的爱情故事。(板书课题《氓》)
二、展示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赏析女主人公形象,认识爱情悲剧成因,并能有感情地诵读喜欢的章节。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诗歌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诗歌比较长,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两章。生生评价,师生一起正音。
课件展示通假字和多音字所在的诗句,齐读后强调通假字和多音字的重要性,积累生僻字的读音。
注意:四言诗的节奏不只是二二顿,要根据意思来确定,比如秋以为期,靡室劳矣就是一二一顿。
2、疏通文意
引:《诗经》的文字比较古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布置过一道课下预习题,请大家任选两章,结合课下详细的注释,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改写诗歌。下面请三位同学做个代表,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改写。
实物投影展示,三位同学一一读完,请其他同学评价。老师小结。
3、体会情感变化:
问:三位同学的改写中,我还有个发现,他们都对诗中写到淇水的句子赋予了自己的理解。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些句子,看看淇水与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有什么关系?
首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本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第一次写到淇水时,女子正沉浸在热恋中送别情郎,女子的内心是热烈的,甜蜜的,此时的淇水可以说是一条爱河;第二次是女子被弃回娘家的路上看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那翻滚的波涛一如她起伏的心潮,激荡着痛苦与怨愤,淇水变成了一条泪河。而最终,当她想到宽阔的淇水都有边,而自己的痛苦却无尽时,她才对自己这份感情释然了,变得清醒而决绝,是淇水给了她这份启示,让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淇水作为背景,贯穿全诗,也串联起女子从热恋到婚变到决绝的感情历程,是她爱情故事的见证人。
四、品味语言,赏析形象
问:大家再读诗歌,跟随流淌的淇水,从女子复杂的情感变化中,去看看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
学生结合诗句,自由赏析。老师适时点拨、追问,加深理解。
(一)先从一二章热烈、甜蜜的恋爱期看起。
1、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抓住“涉”字体会,古汉语中渡水可用渡、绝、济等表达,为何这里用涉?原来涉字是徒步过河的意思。丘是山丘,丘陵。可见女子是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去送男子,送了一程又一程,难舍难分,无比依恋,真是一片痴情啊!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抓住“良”字体会。“良媒”是什么样的媒人?为什么男子需要找个“良媒”?暗示了什么?能说会道,能让女子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可见女子父母对婚事是有意见的。什么原因呢?跋山涉水,可见男女两家相距遥远,女子远嫁他乡,父母怎不牵挂啊?再有,男子家贫(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嫁过去会受苦,父母怎会舍得。可见女子的爱情是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考虑的,纯真而美好的。
3、将,请。明明是男子失了礼仪,女子只是提了一个合乎礼仪的要求,但是看到男子生气,女子便温柔劝解,并且私自订下秋天的婚期。在那个还是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可见女子的温柔体贴,更可看出女子对爱情的勇敢追求!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抓住“涟涟”和“载”字品味。涟涟,泪流不断,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叠词的使用十分形象,读其声如见其形,泪水中流尽了女子相思的悲伤和不安。
两个“载”字连用,轻快的节奏中体现出女子见到情郎的欢欣和喜悦。多么热烈而浪漫的爱情!一个多情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
5、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把你的车儿开过来,把我的嫁妆全拉走。多么无私的女子啊!从中能体会到女子出嫁时难以抑制的快乐,她满怀对婚姻幸福的憧憬。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可见女子当时是年轻美貌的。怎么读出来的?用润泽光亮的桑叶比喻女子的容颜,这是《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
小结:恋爱中的女子,单纯、痴情而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真是一位男人心中理想的恋人啊!板书:恋人
单纯
多情
勇敢
(二)过渡:婚后的她又如何?请同学们继续看四五两章,从女子痛苦、怨愤的倾诉中,你心中浮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子嫁到氓家,多年来都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但是,她毫无怨言,可见她是个不畏贫苦的女子。
2、第五章。学生应该很容易说出勤劳、贤惠、任劳任怨等。(如果再有同学说本分或安分守己等,一定抓住说,是啊,“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中,女子的本分就是操持家务,爱的表达方式就是不辞辛劳地没日没夜地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活。)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年老色衰。是什么让她容颜憔悴的呢?多年的操劳,男子的暴虐,使女子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小结:婚后,作为妻子,女子安贫、勤劳又贤惠,极具女性的传统美德。即使男子变心,她仍坚守着自己选择的婚姻。板书:妻子:勤劳
安贫
坚守
(三)过渡:尽管如此,她仍未逃脱被休的命运,成为弃妇。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弃妇呢?细读第三和第六章,品味体会。
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不肯把自己受苦,男子暴虐、变心的婚姻生活告诉兄弟们,体现了女子的自尊、自强。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思之,想什么呢?曾经的爱情的甜蜜,婚后的苦楚,往事一齐涌上心头。躬自,独自。苦水只能自己吞咽,痛苦无告。
3、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已”,停止,结束。这句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表达了女子此时怎样的心理呢?从静言思之到反是不思,这是经历了痛苦、伤心、怨恨、绝望、无奈后的决绝。
“算了吧”,不再彷徨,决然离去,是怎样的刚烈和坚强啊!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呐喊出“亦已焉哉”,真的很坚强。
4、“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还进行了反思,总结了自己婚姻失败的教训。哦,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怎么理解这句话?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为什么男人可以“解脱”而女人不可呢?这是因为在男权社会里,舆论不会倾向被抛弃的女性,不会斥责负心汉。“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男人变心,罪在女人。这就是残酷的现实!她看清了!这一切使她深深感到弱女子的无奈,只能是无比悔恨地感慨“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是她从自己被遗弃的遭遇中总结出来的血泪教训啊!诗人在这里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清醒、理智的弃妇形象。
(板书:清醒
理智
坚强)
这位卫国女子用一个词去形容,就是完美!当代学者鲍鹏山曾评价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五、诵读体会
问:你最欣赏女子形象中的哪一点?大声地有感情读一读相关诗句。一会儿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读一读。
自由诵读,个别诵读。适当指导。
重点指导第五章的诵读:这一章共有几个“矣”字?
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语气如何把握?
开始倾诉婚后苦楚的生活,第一个“矣”字宜重而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
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心反思,感慨万千,由他人酿出的苦酒,竟然只能全由自己一个人咕噜噜吞下。这是何等的悲伤和痛苦!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可以多找几个同学诵读体会。
问:谁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语句或章节?
学生背诵、评价。
她的痴情令人迷醉,她的勤劳让人赞美,她的智慧让人折服,她的坚强令人敬佩。
六、文本探究:
问:听完女子的讲述,我心头有个困惑:女子如此完美,男子为何会变心呢?
参考:男子本身不好:性格暴躁、缺乏责任感。
美貌不再了:色衰爱驰啊!哪些句子能看出她美貌不再?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不直接说年老色衰,而用桑叶枯黄飘落来比喻,这是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
女子沉迷,让男子不再珍惜。诗中用了一个很生动的词来形容女子对爱情的沉迷,那就是“耽”。女子的痴情在婚前婚后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张爱玲曾说过,爱情里的女子低到尘埃里。被爱冲昏头脑的女子一味地迁就男子,奉献自己,早已低到了尘埃里。爱情绝不只是单方的一味付出。就像舒婷《致橡树》诗中所写的那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他们婚后无子:这也很可能是个原因。把女子当成传宗接代的工具,也真是不公平!
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这“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两句值得重点玩味,遭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在亲人面前也得不到一点抚慰。可见当时的社会舆论不会倾向被抛弃的女性,更不会斥责负心汉。不管男子如何不堪,女子都只能一心一意地勤勤恳恳地侍奉夫家,躬守妇道。《诗经》中另一首诗《谷风》中的女子竟然在丈夫新婚之际被休出家门。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凤姐庆生,撞见贾琏与下人厮混,便去贾母面前哭诉,谁知贾母竟然回了一句“小孩子家,馋嘴猫似的,保不住的”让一向泼辣凶狠,得理不饶人的凤姐也不敢再闹下去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诗经中有80多首爱情诗,其中被公认为弃妇诗的就有11首。在那个时代就只有“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卫国女子的悲剧其实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命运的缩影。
小结:可见,这场悲剧的产生既有男子和女子个人的原因,更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大家激烈的讨论让我们更加清楚这首诗歌跨越千年,传诵不衰的缘由了,它不仅塑造了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更引发了我们对爱情、对婚姻、对女性命运的不尽思考。
总结:当代女作家王安忆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会像被领进一个河汊密布的地带,弥漫的水雾扑面而来,模糊了你的玻璃镜片。《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之河。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让我们继续徜徉在《诗经》的长河中,去感受先民的生活与情感,去探寻不尽的诗意。
七、布置作业
课下继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尝试从从人物形象或艺术手法方面将本诗与《诗经·谷风》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鉴赏文章。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