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咯~~~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学习目标——咏诗怀古诗:
1、定义与特点
2、三种主要类型
3、常见表现手法
4、常见思想感情
5、答题小技巧
古代诗歌分类
诗歌分类
地方
家里
外面
人
男人
女人
感情
男人在外面流浪:
送别诗、思乡诗、山水田园诗
男人在外面打仗:
边塞诗
男人没事干,想象:
咏史怀古诗、哲理诗
女人在家里,惆怅:
闺怨诗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咏史怀古诗”,就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借古以讽今,或发思古之幽情。
定义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由于这两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 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咏史怀古诗
诗类点击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刘禹锡)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
那些年学过的咏诗怀古诗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二)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 临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赤壁、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等。
特点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连接点?
讨论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
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
尾联: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贾谊
李商隐
时代
才情
相同
人物
角度
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
昏暗动乱时代
更无伦
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
一生困顿,颇不得志
挖掘二者连接点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贾谊自况。通过对比既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主旨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和际遇与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这 类诗歌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 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 词时只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 品的深刻寓意。
类型一:怀人伤己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贬)
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怀人
伤己
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唐朝(中唐)
连
接
点
讨论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石头城
唐朝(中唐)
昔
今
总结
对象
角度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彻夜笙歌、欢乐无时;繁华
经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繁盛兴旺
至唐初废弃,成为一座“空城”; 冷落荒凉
牛李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衰微破败
依旧的山月,依旧的潮水,见证了六代富贵繁华已逝的历史沧桑,物事人非的感慨以及故国萧条之感,此外,更是在讽喻现实,警示当朝统治者。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而去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或是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类型二:怀古伤今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怀古
伤今
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事沧桑
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
风景依旧,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讽今伤今
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至今只有鹧鸪飞。
刘禹锡的《石头城》
作者身置其中,发一己感慨;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类型三:理性反思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1、借古讽今,别有寄托: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借古讽今)。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2、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理性
反思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用典,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有关内容以及思想情感。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一词中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煮、廉颇五位历史人物及其相关事迹,即运用典故(用 典)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历史英雄人物的高度赞扬以及对南宋朝廷提倡苟且偷生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词人 对于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
常用表现手法
1、用典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杜牧《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最终导致 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贪图享乐的统治者不从前朝历史中汲取教训,即借古讽今,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常出现在诗歌中作为诗人怀古的对象的历史人物有孙权、廉颇、杨玉环与唐明皇、项羽、王昭君等。有关杨玉环和唐明皇的诗歌不胜枚举,
如:白居易《长恨歌》、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杜甫《哀江头》、郑畋《马嵬坡》等。
2、借古讽今
常用表现手法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通过对某地某物古今的对照来抒发内心情感。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鹉坞飞。
3、对比
常用表现手法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4、虚实结合
常用表现手法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答题三步曲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常见思想感情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情怀。
提问:结合三、四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答:用典的手法,借周瑜和曹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
2、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常见思想感情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用典的手法,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提问:结合三、四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3、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当代统治者的不满与讽刺。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常见思想感情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答: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谴责。
提问: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内容分类
怀人伤己 怀古伤今 理性反思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对比;直抒胸臆;用典
答题方法
找准连接点
小结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小结
1、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寂寞、苦闷情怀。
2、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3、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当代统治者的不满与讽刺。
4、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大显神通
言之有悟
知识详解
初露锋芒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⑥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 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1.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初露锋芒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⑥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②栖迟:停留,居留。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 谊。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⑤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1.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初露锋芒
答: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
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因而作者是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
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初露锋芒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
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
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
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
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初露锋芒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2.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试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4 分)
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
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作业——《自我巩固》第3讲
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4 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
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
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
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
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
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