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湖南省长沙市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练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机构专用)湖南省长沙市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人物传记类文言文 练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9 09:2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B.晚乃遁于光、黄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闾里之侠皆宗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D.此岂无得而然哉∕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选出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欲以此驰骋当世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对他的为人加以评价。
洪渥传
曾巩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辄连黜①,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②.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③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④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注释】①黜(chù):废,贬退。②孥(nú):子女。③掇:留取。④摭(zhí):择取。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予少与渥相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B.以进士从乡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C.早夜不少懈/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然考之《中庸》或过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选项中,画线的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故载之云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②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
(4)综观本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洪渥具有哪些特点?曾巩为洪渥作传的原因是什么?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旧唐书
·薛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考中。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C.时太宗专任征伐任:负责。
D.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①年十二,解属文
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
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
⑥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
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王商传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
A.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以肃敬敦厚称/诚以吾众诈自称
C.?京师民无故相惊/故不错意也
D.?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___
例句: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
A.徒以有先生也???????
B.杀之以应陈涉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②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4)请结合原文说说文段中王商的哪些形象特点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你又是如何评价文中王凤这一人物?
杨维岳传
  杨维岳,字五奠,一字伯峻,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曰:“犯罪自有公法。若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若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①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岂敢以是为公累?”郡守以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②之为人也,画像以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可法故好士,一见奇之。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而人皆无应者。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凡不食七日,整衣冠诣先世神主前,再拜入室,气息仅存。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
(节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释】①贳(shì):宽纵、赦免
?
②文文山:指文天祥,“文山”是他的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守教维岳为代请
?
?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郡守以是益敬重之
?
?
香远益清(《爱莲说》
C.
可法故好士
?
?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D.
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
?
秦王色挠(《唐雎不辱使命》)
下列选项中“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样是(
?

例句:可法故好士,一见奇之。?
A.
辍耕之垄上
?
?
《陈涉世家》
B.
吾妻之美我者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公与之乘
?
?
《曹刿论战》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桃花源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若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
____
(2)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
____
杨维岳的哪些品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你是否赞同杨维岳绝食而死的行为?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
【参考答案】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B.晚乃遁于光、黄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C.闾里之侠皆宗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D.此岂无得而然哉∕满堂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2)选出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例句:欲以此驰骋当世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C.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D.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方山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对他的为人加以评价。
【考点】DA:课内文言文阅读.版权所有
【分析】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他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地看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按例应当做官,假如他能在官场做事,现在早已显达闻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解释出相关字词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
A.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使:舞弄,动词/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使;让.动词.
B.到了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乃:才,副词/该立的是长子扶苏..乃:是,动词.
C.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皆:都,副词/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都拿出酒菜款待他.皆:都,副词.
D.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然:这样,代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然:…的样子,形容词.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注意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词性,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内容.
例句欲以此驰骋当世: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以,凭借.
A.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皇上应当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建议,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够发扬光大.以,来.来此.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别人多把书借给我.以,把,介词.
C.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以,因为,介词.
D.域名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以,凭借,介词.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注意““岂”,难道;“遗”,遗留.句意为: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②句,注意“因”,于是;“谓”,认为.句意为: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晚年的方山子的形象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从文本“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一发得之”“自谓一世豪士”可以得知: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从文本“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从“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中可知:晚年的方山子是一个隐士,他鄙视荣华富贵(捐弃功名利禄),远离尘世,悠然自得.
答案:
(1)C
(2)D
(3)①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②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4)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前后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文本“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一发得之”“自谓一世豪士”可以得知: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从文本“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可以得知:方山子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评价:方山子的性格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特点,年少时的方山子让人仰慕,晚年时的方山子值得人敬佩.
【点评】“从”的解释:
1、从此替爷征由,自(由,自)
2、从先人还家(跟着,跟随)
3、民弗从也(听从,依从)
4、来从楚国游(向,跟)
5、从流飘荡(顺,随)
6、“闻”的解释:
1、余闻之也久(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洪渥传
曾巩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辄连黜①,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骋,又久不进,卒监黄州麻城之茶场以死。死不能归葬,亦不能返其孥②.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予少与渥相识,而不深知其为人。渥死,乃闻有兄年七十余,渥得官而兄已老,不可与俱行。渥至官,量口用俸,掇③其余以归,买田百亩居其兄,复去而之官,则心安焉。渥既死,兄无子,数使人至麻城抚其孥,欲返之而居以其田。其孥盖弱,力不能自致。其兄益已老矣,无可奈何,则念辄悲之。其经营之由不已,忘其老也。渥兄弟如此,无愧矣。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
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④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注释】①黜(chù):废,贬退。②孥(nú):子女。③掇:留取。④摭(zhí):择取。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A.予少与渥相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B.以进士从乡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C.早夜不少懈/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D.然考之《中庸》或过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选项中,画线的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例句:故载之云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里中人闻渥死,无贤愚皆恨失之。
②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
(4)综观本文,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洪渥具有哪些特点?曾巩为洪渥作传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DG:文言文阅读综合;D3:一词多义;DF:文言翻译.版权所有
【分析】译文:
洪渥是抚州临川人.为人温良和顺,和别入交游,开始时不很让人喜欢,交往久了就感到很有味.家里贫穷,凭着进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有擅长作赋的才名.刚开始被推荐给有关部门,总是接连被罢出,很久才得到一官半职.做官后又不奔走钻营,又很久不升职,最后死于黄州麻城茶场监任上.死后不能归葬,也不能使他的妻子儿女返回家乡.乡里人听说洪渥死了,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遗憾失去他.
我年轻时和洪渥相识,但不很了解他的为人.洪渥死后,才听说他有一个哥哥年纪已七十多了,洪渥得到官职时他哥哥已很老了,不能和他一起去做官的地方.洪渥到任后,根据自家人口使用俸禄,把多余的钱拿回故乡,买了百亩田,给他哥哥,又离开家乡去做官,然后才感到安心了.洪渥死后,他哥哥又没有儿子,就多次派人到麻城,安抚他的妻儿,想要让他们返回家乡然后把田给他们.他的妻儿大概都很柔弱,没有能力自己回家.他的哥哥也已更老了,没有办法,一想起洪渥就感到悲伤.但他经营田产仍然不停止,忘记自己已老了.洪渥兄弟能做到这样,应该没有羞愧了.洪渥平时看起来好像是不能做事情的人,等到别人有急难需要他去奔走解救时,他早早晚晚不敢稍有懈怠.他对于别人是真有恩惠啊.
看古今杰出人物的传记,往往根据人的品行道义来写的,像那些不被写进历史的人,往往一定要选择奇事来让他感动世俗;或者是选择那些高尚得无人能继的事迹来写;或者是为了表彰一个人的善行来批判天下人赶不上他.虽然他们这样写是出于用辅教来惊醒世人,然而求证于《中庸》这也未免是过分了.像洪渥这样的关心人,应该说是人人能做到的,所以我就记下了他的事迹.
【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A项,前句句意为:
我年轻时和洪渥相识.少,年少.后句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少,缺少.
B项,前句句意为:
凭着进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举,科举考试.后句句意为: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举,发起
C项,前句句意为:
他早早晚晚不敢稍有懈怠.懈,懈怠.后句句意为: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懈,懈怠
D项,前句句意为:
然而求证于《中庸》这也未免是过分了.过,过分.后句句意为:所有臣民中能够当面揭示我的过错的人.过,过错.
本题要求选择画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做推断.“故载之云”的“之”:代词.
A项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就离开了.之,代词.
B项句意为:不知道太守因为人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句意为:又暗中让吴广到戍卒们停留的处所旁的祠堂中.之,到
D项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观啊!之,助词,的
本题要求选择画线的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无,无论.恨,遗憾.句意为: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遗憾失去他.
②句重点词语有:或,或者.伸,同申,表白,申说.句意为:或者是为了表彰一个人的善行来批判天下人赶不上他.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会,解答此题要忠于原文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进行简单分析或评价.应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由文本“为人和平”,“渥平居若不可任以事,及至赴人之急,早夜不少懈.其与人真有恩者也.”,“予观古今豪杰士传,论人行义,不列于史者,往往务摭④奇以动俗;亦或事高而不可为继;或伸一人之善而诬天下以不及.虽归之辅教警世,然考之《中庸》或过矣.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可知本题答案为:
性格比较平和;助人为乐;勤劳踏实.
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答案:
(1)C
(2)A
(3)
①无论是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遗憾失去他.
②或者是为了表彰一个人的善行来批判天下人赶不上他.
(4)
性格比较平和;助人为乐;勤劳踏实.
如渥所存,盖人人所易到,故载之云.
【点评】伸的解释
shēn
①<动>伸展;伸直.《口技》:“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动>同“申”.申述;说明.《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旧唐书
·薛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考中。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C.时太宗专任征伐任:负责。
D.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①年十二,解属文
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
④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
⑥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
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解答:
4.A(举,被举荐。)
5.C(句②是表现的是薛收的政治才能,句⑥表现的是薛收的进谏得到太宗的肯定。)
6.D(“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的说法有误,原文为“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意为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问候,来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
7.(1)窦建德亲自统帅军队,来抵抗我军,应该是倾尽了他的勇猛雄武之士,期望在奋力决战中(取胜)。(“总”.“尽”.
“骁雄”.“奋决”,每词1分,句意1分。)
(2)秦朝增建装饰豪华的阿房宫,汉代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费,所以汉朝福分延长而秦朝灾祸来得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增”.“罢”.“祚”.
“速”,每词1分,大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十二岁时,就会写文章。大业末年,郡里举荐他为秀才,他坚决推辞不去应召。有人举起反隋的义旗,薛收便躲入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尧君素私下了解到薛收有此预谋,于是派人把薛收的生母王氏迎接安置到城内居住,薛收于是回到城里。秦府记室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薛收,太宗当天就召见他,拿经营治理方面的事问他,薛收论辩应对无所顾忌,都合乎太宗心意。被授为秦府主簿。当时太宗专门负责出征讨伐,军内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之手。薛收写文章言辞敏捷,就如同事先构思好了一样,立马就写成,竟没有删改。太宗讨伐王世充,窦建德率兵前来抵抗,众将领都认为应该暂且退兵,来观察敌人的形势。只有薛收建议说:“王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充实,他的士兵都是江淮的精锐,他所忧虑的是缺乏食物,因此被我军牵制,求战而不得。窦建德亲自统领军队,来抵抗我军,也应该是倾尽了他的骁勇雄武之士,期望在奋力决战中获胜。如果放任他来到这里,两支敌军连成一体,转运河北的粮食来互相供应帮助,那么伊.洛之间的战斗就停不下来。如今应该分兵守营,深挖防御工事,如果王世充想战,一定不要出兵。窦建德用疲弊之军队,抵挡阵势整齐强大的我军,一战必能击败他们。窦建德失败之后,王世充自然就会被攻破。如果退兵自守,是下策呀。”太宗采纳了薛收的建议,最终擒获了窦建德。东都平定,太宗进入隋朝宫室观看,感叹隋后主用尽人力来放纵自己奢侈。薛收进谏道:“我私下听说建设高大华丽的建筑,殷朝的辛(指商纣王)因此而亡;居住简陋的草屋,唐尧因此昌盛。秦始皇增建豪华的阿房宫,汉朝建立后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费,所以汉朝福分延长而秦朝灾祸来得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太宗为薛收的回答感到高兴。等军队回来,授予薛收天策府记事参军的官职。太宗曾陪着高祖在后园中游玩,得到了一条白鱼,让薛收写献表,薛收拿起笔立即就写,不再停笔思考。薛收曾上书进谏太宗打猎的事,太宗亲手写诏书说:“阅读(你)所写的内容,实在是让我受到启发,今日我能成功,是您的力量呀。现在赐给你四十铤黄金,来酬答你美好的心意。”武德七年,薛收卧病,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问候,来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不久,太宗急忙又命人驾车来到薛收府上,太宗亲自用衣袖安抚薛收,与他叙谈生平往事,潸然泪下。不久薛收病逝,时年三十三岁。太宗亲自来吊唁痛哭,让周围的人也非常悲伤。
王商传
王商字子威,涿郡蠡吾人也。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父薨,商嗣为侯,推财以分异母诸弟,身无所受,居丧哀戚。于是大臣荐商行可以励群臣,义足以厚风俗,宜备近臣。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
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为左将军。而帝元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专权,行多骄僭。商论议不能平凤,凤知之,亦疏商。建始三年秋,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踩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天子亲御前殿,召公卿议。大将军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左将军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国无兵革,上下相安,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长安中稍定,问之,果讹言。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而凤大惭,自恨失言。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
A.由是擢为诸曹、侍中、中郎将。/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以肃敬敦厚称/诚以吾众诈自称
C.?京师民无故相惊/故不错意也
D.?而凤大惭,自恨失言/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___
例句: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
A.徒以有先生也???????
B.杀之以应陈涉
C.以塞忠谏之路也????
D.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
②上于是美商之固守,数称其议。
(4)请结合原文说说文段中王商的哪些形象特点是值得我们称赞的。你又是如何评价文中王凤这一人物?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
译文:
???
王商字子威,是涿郡蠡吾人。王商年轻时任太子中庶子,以严肃恭敬性格忠厚知名。父亲死后,王商继承父亲的封爵为乐昌侯,他推让财产,将财产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在丧期之中悲伤哀痛。于是大臣推荐说王商品行可以勉励群臣,仁义足以使风俗淳厚,适宜为备用近臣。由此被擢升为诸曹、侍中、中郎将。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很敬重王商,改任左将军。而成帝长舅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独揽大权,行为骄横跋扈超越本份。王商议论朝臣时对王凤有不平之语,王凤知道了这件事,就疏远了王商。建始三年的秋天,京都百姓无缘无故惊慌起来,传言洪水将至,百姓奔走,相互践踏,老弱号呼,长安城中大乱。皇帝亲自驾临前殿,召集公卿大臣商议这件事。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和皇上以及后宫嫔妃可以坐船,让官吏百姓登上长安城墙躲避洪水。群臣都听从王凤的主张。惟独左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没有德政的国家,洪水尚且不曾淹没城池。现在政事安定,国家没有战争,君臣上下安定,为什么会有洪水一日之中突然出现?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皇上因此作罢。不久,长安城中逐渐安定下来,经查证,果然是谣言。皇上于是大为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屡次称赞他的主张。而王凤大为惭愧,自悔出言失当。
解答: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是:此;/是:此,这。
B.称:著称,出名;/称:称呼,称谓。
C.故:原因;/故:所以。
D.恨:后悔;/恨:遗憾。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词义的理解及辨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自己对文言虚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令吏民上长安城以避水”中的“以”是用来的意思。
A.以:因为;
B.以:用来;
C.以:以致;
D.以:由。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讹,欺诈;宜,应当;令,让;重,更加。句子翻译为: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
②句中重点词有:美,赞美;固,坚持;数,多次,议,主张。句子翻译为:皇上于是大为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屡次称赞他的主张。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内容及人物的描写来分析。“少为太子中庶子,以肃敬敦厚称”,表现了王商的孝顺,父亲死后,他推让财产,将财产分给诸位异母弟弟,自己什么也没留下,可见他对钱财看得很淡;在洪水来临的谣言前,他能冷静地分析,表现出临危不乱的一面,也说明他对事情的判断能力很强。
答案:
(1)A
(2)B
(3)①这一定是谣言,不应该让百姓登上城墙,使百姓更加惊慌。
②皇上于是大为赞美王商的坚持留守,屡次称赞他的主张。
(4)孝顺、不看重钱财、临危不乱;危言耸听、缺少正确的判断力。
杨维岳传
  杨维岳,字五奠,一字伯峻,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曰:“犯罪自有公法。若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若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①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岂敢以是为公累?”郡守以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②之为人也,画像以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可法故好士,一见奇之。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而人皆无应者。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凡不食七日,整衣冠诣先世神主前,再拜入室,气息仅存。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
(节选自《戴名世集》,有删改)
【注释】①贳(shì):宽纵、赦免
?
②文文山:指文天祥,“文山”是他的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守教维岳为代请
?
?
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郡守以是益敬重之
?
?
香远益清(《爱莲说》
C.
可法故好士
?
?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D.
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
?
秦王色挠(《唐雎不辱使命》)
下列选项中“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样是(
?

例句:可法故好士,一见奇之。?
A.
辍耕之垄上
?
?
《陈涉世家》
B.
吾妻之美我者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公与之乘
?
?
《曹刿论战》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桃花源记》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若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
____
(2)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
____
杨维岳的哪些品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你是否赞同杨维岳绝食而死的行为?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
解答:
1.
【答案】
B
【解析】
A第一个“为”是“替”的意思,第二个“为”组成“以为”是“认为”的意思。B“益”是“更加”的意思。C第一个“故”是“原本”的意思,第二个“故”是“原因、缘故”的意思。D第一个“挠”是“破坏”的意思,第二个“挠”是“弱,面有惧色”的意思。
2.
【答案】
C
【解析】
例句和C项都是代词,可译为“他”。A是动词,可译为“到”。B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是代词,相当于“这”或“那”。
3.
【答案】
(1)假使这个人不应当被处罚,那么我接受他的金钱,就不吉祥。
(2)我平生读书为了什么呢?如果有一天要我苟且偷生,我信守大义,坚决不干。
4.
【答案】
杨维岳公平正直值得称赞,他不为百两黄金而答应郡守为犯罪富户求情的要求;杨维岳孝顺、严谨、好学,从文中第一自然段“生而孝谨,好读书”可以看出;杨维岳爱国、坚守道义气节,国家危难时,他捐出自己的家产救国,不肯向清兵臣服而绝食而死。我赞同他的做法,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自己的大义和气节,是一种舍生取义的行为。
参考译文:
杨维岳,字五奠,一字伯峻,是庐州巢县人。生来孝顺谨慎,喜欢读书,性格刚毅坚守正义。曾经因为文名被知府所赏识。有一天,他去拜见知府,刚好遇到犯法的富民,知府让维岳替他代为求情,能够得到几百两银子。维岳推辞说:“犯了罪的人自有法律去裁决。假使这个人不应当被处罚,那么我接受他的金钱,是不吉祥的;假使这个人应当被处罚,那么因为我的缘故而赦免他,这是因我个人的喜好而破坏了官府的法律。我小心谨慎地把持自己,当心没有方法可以报答您的恩惠,怎么敢因为这个缘故而成为你的负累呢?”(意谓:岂敢因替富人求情而连累您循私枉法。)知府因为这件事情更加敬重他。他读书读到了有关于忠孝大义的时候,经常多次地流下眼泪。仰慕文天祥的为人,并为了他的画像祭祀他。
崇祯年间,陕西盗贼蜂起,都御史史可法到淮扬当巡抚,维岳说:“这是当代的伟人,不能够不见。”于是他步行到军营去拜见史可法。史可法原本就很喜欢收纳人才,一见到维岳就觉得他非常奇特。过了不久,贼寇更加猖狂,朝廷诏告天下勤王救驾。当时史可法已经官拜南京兵部尚书,他因为官府的财政殆尽,军费枯竭,发出檄文让人们捐出钱财资助国家,维岳拿着檄文哭泣说:“国家形势到这地步,我还用什么维持着自己的家呢?”他立即捐出所有的家产为百姓士绅们做出榜样,但是没有人响应他。
崇祯十七年,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维岳听到这个消息,面向北方放声痛哭,一连几天几夜不吃不睡。当时世子福王在南京登上皇位,改第二年为宏光元年。维岳列举十三条当前的重大事情形势上呈给当权者。不到一年,清兵渡江,南京被攻破,史可法以大学士的身份在扬州都督军队,扬州城被攻破后,史可法死在那里。维岳哭泣说:“国家养了士人们三百年,以身殉国的,怎么只有史公一个人呢!”于是设了史可法的牌位,写文章纪念他在庭院中哭泣。家人送来米汤,挥手让他们离开;平时喜欢喝酒,这个时候也不喝了。说:“踩在土地上要追念大禹之功,吃着粮食要思念后稷之德,我们家历来享受国家教养的恩泽。现在国家到了如此地步,怎么能吃的下东西呢?”过了三天,清兵来到,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从令,有人对他说:“何不避开呢?”维岳说:“要到哪里避开呢?不过一死罢了。不过一死罢了。”他的儿子对着他哭泣,维岳说:“小子,我平生读书为了什么呢?虽然可苟且求全保得生命,但这违背了我的志向,现在我是死得其所,你哭什么呢?”有人来劝解也只是躺着唯唯答应而已。搜集先人流下的文章,交付给他的儿子说:“要小心谨慎地守住它们。”于是作了不髡永诀的文章彰现自己的志向。一连七天绝食,整理衣冠,来到祖先们的牌位之前,拜了两拜进入内室,气息仅存。亲戚朋友们来探访的人更多了,忽然张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说:“前一天我所写的神明志向的文章,千万不要将之展示于世人。”过了一会儿就去世了。当时是弘光元年七月二十九日,终年五十六岁。听到这个消息的人没有不为他流泪的,私下里送他谥号“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