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湖南省长沙市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咏史怀古诗 练习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机构专用)湖南省长沙市202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咏史怀古诗 练习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9 09: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25559690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楚江怀古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诗人因直言被贬,写下了《楚江怀古》三篇,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薄暮时分,江上雾气初生,寒意侵人,楚山夕阳西下,到处都是一派秋日的萧瑟清冷景象。
B.颔联上句描写猿鸣,下句才点出人。
C.颈联两句虚实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D.尾联以欲寻屈原而不见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照应了题目中的“怀古”之义。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篇题为“怀古”,泛咏洞庭景致,诗句表达出了感伤自身不遇的情怀。
B.颔联描绘了“猿猴哀啼、木兰舟漂流”的淡淡画卷,婉而不露,让人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悲秋怀古之情。
C.“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两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D.“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雄健之美。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分析】辛弃疾这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以婉约。《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清平乐》风格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③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北京),途经金陵(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之称。③元:同“原”。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825559690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楚江怀古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诗人因直言被贬,写下了《楚江怀古》三篇,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薄暮时分,江上雾气初生,寒意侵人,楚山夕阳西下,到处都是一派秋日的萧瑟清冷景象。
B.颔联上句描写猿鸣,下句才点出人。
C.颈联两句虚实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D.尾联以欲寻屈原而不见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照应了题目中的“怀古”之义。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篇题为“怀古”,泛咏洞庭景致,诗句表达出了感伤自身不遇的情怀。
B.颔联描绘了“猿猴哀啼、木兰舟漂流”的淡淡画卷,婉而不露,让人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悲秋怀古之情。
C.“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两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D.“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雄健之美。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分析】辛弃疾这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以婉约。《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清平乐》风格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③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北京),途经金陵(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之称。③元:同“原”。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825559690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1.B、C?【解析】B?项“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不是写月光的逐渐明亮;C?项“化实为虚”说法错误,这里是由实景转入虚景,属“由实入虚”的手法。?
2.①“水似蓝”,表明水深莫测,西塞山势的峻峭,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
②“乱云如絮”写出了云层如轻飘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
③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把云比喻成飞絮,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对比,写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势,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形成一种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
楚江怀古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诗人因直言被贬,写下了《楚江怀古》三篇,这是其中的第一首。②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点明薄暮时分,江上雾气初生,寒意侵人,楚山夕阳西下,到处都是一派秋日的萧瑟清冷景象。
B.颔联上句描写猿鸣,下句才点出人。
C.颈联两句虚实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D.尾联以欲寻屈原而不见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照应了题目中的“怀古”之义。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篇题为“怀古”,泛咏洞庭景致,诗句表达出了感伤自身不遇的情怀。
B.颔联描绘了“猿猴哀啼、木兰舟漂流”的淡淡画卷,婉而不露,让人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悲秋怀古之情。
C.“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两句,描绘的虽是比较广阔的景象,但它的情致与笔墨还是清微婉约的。
D.“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点明题目中的“怀古”,而且以“竟夕”与“悲秋”在时间和节候上呼应开篇,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雄健之美。
【解答】1.C.有误。颈联两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故选:C。
2.D.有误。使全诗在变化错综之中呈现出和谐完整之美。故选:D。
【译文】雾露团团凝聚寒气侵人,夕阳已落下楚地的山丘。猿在洞庭湖畔树上啼叫,人乘木兰舟在湖中泛游。明月从广漠的湖上升起,两岸青山夹着滔滔乱流。云中仙君怎么都不见了?我竟通宵达旦独自悲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②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分析】辛弃疾这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以婉约。《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清平乐》风格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1.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南乡子》的上阙,词人一问“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二问“多少事”,感慨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B.《南乡子》的下阙,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山河、为国效力的思想,也流露出对苟且偷安毫不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C.《清平乐》的上阙,开头两句写室内所见,后两句写耳中所闻。“自语”运用拟人手法,将风吹窗纸的声音描摹出来萧瑟破败之状跃然纸上。
D.《清平乐》的下阙,“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解析】1.这道题的考查内容包括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因而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而准确。ABC.正确;D.有误,“秋宵梦觉”指的是深秋的夜里,作者从梦中醒来,并不是彻夜未眠。故选:D。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③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大都(北京),途经金陵(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之称。③元:同“原”。
1.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C
A.首联用夕阳渐渐西斜、渐渐下落之“动”反衬出诗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静”,突出诗人的无限悲恨和无尽惆怅。
B.颔联“元无异”和“半已非”形成巨大反差,揭露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表现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
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给人悲凉凄惨的感觉:诗人在哭,金陵在哭,满地芦花和“我”一样飘零,旧时燕子也无处栖身。
D.尾联与《过零丁洋》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释】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1.CD(A.“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用笔着力表现”的不应该是“山野”与“江水”,而应该是“营”与“城”。E.“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时景”。)
2.表达了作者对古人(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②诗人通过描写历史上刘备君臣洒落契合、吕蒙战功赫赫,表达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③尾联诗人思及历史,长啸含情,表达了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