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R)
第7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7页。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整十整百人民币的兑换。
2.在学生使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人民币兑换外币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的推理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习惯,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能兑换整十整百人民币。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迁移思考的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技巧。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同学准备去美国旅游。旅游总要买点东西,需要用当地的钱。那么我们就要用中国的钱兑换美国的钱,也就是用人民币兑换美元,同学们请看图。(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图上有什么信息?问题是什么?(教师指名回答。)
生1:我知道了一元人民币可以换0.1563美元,也就是1元人民币和0.1563美元一样多。我们的钱在美国买东西不方便,需要换成美元。
生2:我们需要兑换1万元人民币。
生3:问题是:1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
师: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大家分小组交流一下吧。(注意要让平时少发言的学生先说)
教师巡视并参与交流,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理解兑换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与解答。
师:对“用1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美元”这一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1)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2)各组汇报交流怎样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解决人民币兑换的问题。
预设1:1万元人民币就是10000元,1元人民币可以兑换0.1563美元,所以1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0000个0.1563美元,也就是0.1563×10000。(思路说得真清楚,那它该怎样算呢?)
预设2:可以根据小数点移动的规律来计算。0.1563×10000就是把0.1563扩大到它的10000倍,也就是把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0.1563×10000=1563(美元)。
教师板书:0.1563×10000=1563(美元)。
2.回顾与反思。
(1)师:同学们算得对吗?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预设1:我们的答案是1万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563美元,如果这是对的,1元人民币可以换1563美元的万分之一,就是把1563缩小到它的万分之一。
预设2:用算式1563÷10000验证,我们把1563的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就是0.1563。这个数字和题目中的数字一样,说明我们算对了。
(2)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通过检验发现我们的解答方法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检验我们的答案是否正确。(板书:1563÷10000=0.1563)
3.货币兑换。
师:同学们应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解决了人民币和美元兑换的问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流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你能不能算一算10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多少日元?可以兑换多少英镑?(已知1元人民币=15.6820日元,1元人民币=0.1164英镑)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互批互评。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2)指名学生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解答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批互评,说说是怎么检验自己的答案的。
3.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7题。
(1)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读懂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3)进行节能意识教育。
引导学生充分理解:1000只节能灯每天可少用电320千瓦时,求1只节能灯1天可少用电多少千瓦时,就是把320千瓦时平均分成1000份,求一份是多少。
4.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9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教师渗透健康饮食教育。
本题有两种解决策略:①先求1万中有多少个100,10000÷100=100,再求100个82是多少,82×100=8200(件);②先用82÷100=0.82,再求1万件中有多少一等品,0.82×10000=8200(件)。第二种思路也就是先求出产品的达标率,但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达标率,因此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用提出“达标率”的概念。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的课堂你有什么收获?能与我们分享一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小结。
师:希望大家都能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去发现更多应用数学的小秘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0.1563×10000=1563(美元)
验证:1563÷10000=0.1563
【教后思考】
本节课其实就是运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解决如人民币的兑换之类的问题。练习中学生了解实际问题比较顺利,但是学生对生活事例比较生疏或不了解,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列算式时不知道到底哪个数作被除数,哪个数作除数。因此,还要结合实际生活,多引导学生,让学生多了解、多思考,正确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