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5页的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十四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使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
B、使学生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C、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圆的周长的知识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
D、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新知识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有关圆的周长的多媒体课件、布条、圆纸片、铁圈、绳子、直尺、圆形杯子、瓶盖、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 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
师问:什么是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回答:屏幕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随之闪动。
师问:知道了什么是周长?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师问:圆有周长吗?我们今天就来探索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实验操作、探索新知。
1、圆的周长的概念。
师:大家用手摸一摸事先准备好的圆,然后说说有什么感觉?
师:你能说一说什么叫做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或圆一周的长)屏幕上圆的周长随之闪动。
2、探索圆周率的意义
师: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呢?小组讨论:
小组1:我们想用一根布条绕圆一周,然后拉直,量出布条的长,即圆的周长。
小组2:我们也可以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小组3:我们想用裁缝用的皮尺绕圆一周,测出圆的周长。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按照你们设想的方法,测量你们小组准备的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表中。
各小组动手操作后,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操作、探索,教师参与其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师:刚才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了认真的测量,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你的测量结果(实验报告单)。
物体 周长C(厘米) 直径D(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取两位小数)
圆纸片 15.72 5 3.14
小铁片 25 7 3.15
杯子口 22.72 7.2 3.16
铁圈 37.19 12 3.15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实验情况,看看实验报告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信息?
学生1:在同一个圆里,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学生2:大圆是这样的,小圆也是这样的。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
师:同学们真的获得了不少的信息,大家的研究也很认真,你们的表现让教师感到自豪!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圆不论大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即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л”表示(板书)
c÷d=л(3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多的“一些”是多少呢?
用多媒体播放63页下面那段数学史知识的录音,并在屏幕上显示祖冲之的画像,录音的最后加上一句提问:同学们,你们听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受呢?
师: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我们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即л≈3.14。
3、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师:由c÷d=л,你能求出c怎样表示吗?为什么?
生:因为c÷d=л,所以c=л×d
师:如果只知道半径,这个式子又该如何表示?为什么?
生:c=л×2×r,即c=2лr
4、计算圆的周长。
自学教科书64页的例1。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4页“做一做”。
2.练习十四的第1、2、3、4题。
四、反思体验: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进行回忆整理。
五、作业:练习十四5、6题。
六、附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c)
可推出c÷d=л≈3.14
c=лd
c=2л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