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准考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
湖南省五市十校2020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试题
命题:南县
本试卷共
全卷满分
间150分钟
生务必将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
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橡皮擦
选涂其他答案标
选择题时,将答
答题
本试卷
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
现代文阅读(35分
(本题共
读
文字,完
基层上看
社会是
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
这个土字用得很
基本意义
住
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
泥
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
里的庄稼行动不
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并不是
让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
到几千户
膜是就村和村
和隔膜并不
绝对
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
我想我们很可
土社会的生
于地
有地城上的限制,在
生
离,各自保持
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
斯、死于斯的
态的生活
老
假
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
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
特色
孩子都是在人家
着
子眼里周
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
悉”的社会,没有陌生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
发生的
是为了要
结合的社
位外国学者
说,前者是“有
后者是“机械的
的话
者是礼
语文试题
囿
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
俱
物,正像我们的父
并不是
我们选择得来的关
甚至先我而在的
生活环
熟悉是从
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觉是无数次
磨
亲密感觉。在一个熟
规矩
规矩
出来的礼俗。从俗
我们大家是熟
多说
类
成了我们现代社会
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
所以得讲个明
样才发生法律
乡土社
律
发生
不
悉得到信任
的信用并不是
的重枧
发生于
种行为的规
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熟悉
来
象的普遍原则
环境里生
不需要
这种原则,他只要
触所
联。在乡土社会
乎不太
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
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
特性了。孝是什
没有抽象地加
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君
会中所养成
活方式处处产
流弊。陌生人所
社会是
摘编自费孝通的《乡土
材料
传统
就提
亲的交往,全凭相熟度、关系度
投石
涟漪效应
扩展开,愈远愈疏,愈近愈密
见,动如参
是
者
述:走在大街
生人也威胁我
罪
教育我
筑我们的房子,用
陌生人保持
互动,确
的边界,必须依赖一系
契约规则,旗帜是教化的道德,底线是强制的法
诚然,看病找相熟的医
教知识难点找老
控制在适度范围
行“熟人是
系最重要”的庸俗哲学
者,是好些官员
也盘桓在
会
树契约
期美
久盛不衰,要
述:“要想和他成为真
提京
者,但他严格自律
有部
由
假如我和某
有好
就会影
决策的客观性
件变,软
须
契约社会、法治社会里,作为
会、血缘社会遗迹的
有
摘编自网络
语文试题湖南省五市十校2020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答案
B
C
B
D
C
C
C
B
A
B
1.B
解析:B.“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有误,原文是“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2.C
解析:C.“死板僵化,无法变通,所以‘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无中生有,强加因果。
3.B
解析:B项讲的是陌生人社会。
4.以“斯隆领导通用公司注重与部下关系的平衡”为例(举例论证),(1分)正面证明“现代社会的管理亟待新型组织纽带,去圈子化,树契约化”的观点;(2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1分)
5.①首先提出总观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②接着介绍乡土性的特点“不流动性”。(或由“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归纳)
③再引出“熟人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④指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⑤进而指出“熟人社会”是“礼俗社会”。(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
⑥最后指出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有流弊。(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6.D
解析:D.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
7.C
解析:C.“曲折离奇的情节”错,本文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
8.①工作生活辛苦而忙碌,如走路拖着平头铁锨等;②日常生活邋遢而充实,如齐耳乱发,两手在裤子上蹭蹭等;③家庭生活温馨而和谐,如将大萝卜给儿子吃、专注吃萝卜,儿子推让大萝卜等;④日子困苦而从容安静,如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①从结构上看,结尾照应标题和开头,使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从手法上看,以鼓声结尾,有象征意味。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③从主题上看,通过写“鼓声”“心跳”,表达了“她”重新认识农民工并引发对农民工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感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态度)④从表达效果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回味。(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0.C
解析:加上标点符号为: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11.C
解析:C.含义不同,《劝学》中“省”指省察。
12.B
解析:B.强加因果。
13.(1)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2)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行在(皇帝的住处),(中途)被寇贼捉住。
【评分标准】(1)“奇”,意动用法,1分;“不中第”,科考落第,1分;句意2分。
(2)“羸服”1分;“为贼所得”,被动1分;句意2分。
14.①房琯罪小;②房琯有才能;③房琯深忧君主;④房琯有大义(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可以根据学生作答内容而定)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
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
适逢安禄山叛乱,皇上逃入四川,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疲困衰弱(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行在(皇帝的住处),(中途)被寇贼捉住。至德二年,杜甫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房琯,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树立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琯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但是皇帝从此很少视察并录用(登记)人才了。
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不穿衣服,而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
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作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15.A
解析:A.语言质朴浅近,精炼准确,很有特色。
16.①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优美如画的鲜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场面的壮美,表现了对她们的劳动的由衷赞美和热情讴歌。②后两句指出权贵们所占用的黄金,正是劳动者经过千辛万苦从沙中浪底淘漉而来。揭示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劳动者创造了世间一切财富,却难得温饱;不劳者却可以无限度地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果实,从而表现了诗人深切地同情劳动人民的主题。(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7.
(1)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2分)
(2)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2分)
(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2分)
18.B
解析:背井离乡:井:古制八家为井,引伸为乡里,家宅。离开家乡到外地。
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此处没有离开家乡的意思。
“原色”与前文的擦亮搭配,更能彰显“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本色。
鬼斧神工:指像是鬼神制作雕刻出来的。形容建筑、雕塑等神奇巧妙,不像人力所能达到的。此处用“炉火纯青”即可。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拔群出萃:高出众人。多指才能。作为人民日报的社评,用“出类拔萃”更通俗。
19.①句中相同位置词语词性相同,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名词对名词,体现了对偶的“对仗”性;②“一盏枯灯一刻刀”和“一把标尺一把锉”列举生活中工匠的典型工具,前后形成正对,整齐醒目,铿锵悦耳,表意凝练。(每点2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20.①从句式特点看,原句是整句,改句变成了散句,联系下文,原句各分句形成了一组排比,句式整齐,协调一致。②从句子的内部结构来看,原句更显逻辑性,由企业到社会国家,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更符合阅读的逻辑习惯。(每点2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1)语句①;“贵体”改为“身体”;
(2)语句③;“回府”改为“回家”;
(3)语句④;“爹妈”改为“父母”;
(4)语句⑤;“务必”改为“请”。
(指出并正确修改,一处给1分。只指出,没有修改或是改错,不给分)
①2020年7月26日;②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③在青岛附近海域实现海上首飞;④这为测试飞机特性奠定了基础。(每点1分,全部答对得5分;句意相近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作文:
审题指导
此题内核有关“学习型社会”。中国古代就有荀子韩愈谈及学习的重要。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人类要向着学习化社会前进。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促进和保障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其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它们就像是坐标上的两个数轴,从两个维度标示了人们的学习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习型社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对学习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全社会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新的挑战。学习型社会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人们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等等。
题目材料中的“学习型社区”,可视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缩影。
题目要求有“读了上述材料”的思考,又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可以为小区的创举点赞,不宜抛开材料泛谈“学习”和“读书”,又不能只停留在材料的层面,而要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和独立思考。若能触及材料“学习型社会”与“全民学习”的内核,无疑是最佳的立意角度。
从自身来讲,学习也是对精神的充实,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人性会得到升华。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需要突显自己的价值。年轻时,学是为了理想,为了安定;中年时,学是为了补充,补充空洞的心灵;老年时,学则是一种意境,慢慢品味,自乐其中。
另外,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我们所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或者“学无止境”。在特殊的社会、教育和生活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得以产生,它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等热点。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提出后,各国普遍重视并积极实践。终身学习启示我们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评分标准】
(1)50分以上
①紧扣材料,完成任务,围绕要求,涉及到“学习型社会”的层面立意,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②其他(内容、结构、语言特别好的)可适当加分;
③55分以上的,格局要宏大,立意要深刻,思维要严谨,语言要精炼,书写要漂亮。
(2)36分以上(36~49分)
①符合题意,完成任务。
②没有深入阐明理由,没有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的,不能上45分。
(3)36分以下
①改写或扩写材料语句的,不及格;思想观点有比较严重的问题的,不及格;脱离材料,泛泛而谈对“学习”的认识,不及格。
②不顾材料,另起炉灶,25分以下。
其他评分标准同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