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整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整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11-14 10:57:47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延续了几千年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结论。这是人类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学论证。
考一考
你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能够作为大地不是平的的事例吗?
地球是球体的证实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当代的太空观测
阿波罗17号拍摄的地球全貌,这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想一想
我们可以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地球的大小
考一考
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以学习小组形式讨论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 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地轴——地球自转时假想的轴,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转动地球仪也是自西向东。
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小结:
地球的形状:
不规则(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 制作的地球模型。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1)
海船远去时,先是看不见船身,最后才看不见船的桅杆。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2)
月食时从月亮上看到地球影子的一部分是圆弧形的。
地球是球形的证据(3)
北极星高度角的变化(共22张PPT)
经线与纬线比较
纬线 经线
定义
形状
方向
长度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圆圈
(南北两极缩为点)
半圆
东西
南北
不等长(往两极逐渐缩小)
等长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本初子午线 (0 经线)
赤道 (0 纬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东经(E)西经(W)
南纬(S) 北纬(N)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一、南北半球的划分
看课本第七页图1.12
2.我们生活在哪个半球?
1.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
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
洲?
赤道
经线圈
00与1800组成经线圈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的圆圈称为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
200W
1600E

600W 和
1200E
组成经线圈
800E 和
1000W
组成经线圈
1、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应该是哪个经线圈?
2、为什么不用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
二、东西半球划分
200W
00
1800
1600E
看课本第七页图1.13
东西半球分别有哪些大洲?
我们位于哪个半球?
赤道
200W
1600E
如果你出海旅游,突然遇难了,你通知你的
朋友去救你,你怎么告诉他你的具体位置?
利用经纬网定位
认识经纬网
00
150
150
300
300
450
450

00
300
150
300
150
450
A
B
A: 150W ,300N
B: 300E,150S
C
C: 300E,300N
450
D
D:
450W,150S
活动课本八页
1.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一点的位置
,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你认为这种
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00
1160W
1160E
400N
400S
00
2.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个小玩笑,邀请小朋友暑假期间到经度1160、纬度400的地方参加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请帮助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地方,看看是否有生么差错?
请你判断中国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 位于 半球(东、西),位于 . 半球(南、北);位于 纬度(高、中、低)。


中、低
中国大约跨越____(经度)。
62
中国最西边730E,最
东边1350E
加强练习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作业
1.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相应练习(共17张PPT)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纬线和经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段与
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端段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的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划出经线和纬线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与赤道
平行
指示方向
东西
长度
不等长(
赤道最长,
往两极逐
渐缩短为
一点)
地轴
赤道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形状
圆圈(到两极缩为点)
赤道
地球赤道经过11个国家和地区。1740年,南美洲厄瓜多尔在首都基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赤道纪念碑。此外,非洲的乌干达、肯尼亚、扎伊尔,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也建有赤道标志。
纬线与纬度
纬度是一个线面角
赤道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以赤道为起点,向北向南各分90°

15°
30°
45°
60°
90°
75°
15°
30°
45°
60°
75°
90°
向北增加
向南增加
66.5°N
23.5°N
23.5°S
66.5°S
200
00
600
400
200
400
600
北极 ( 90°N)
南极 ( 90°S)
向北增加
向南增加
南纬(用S表示)
北纬(用N表示)

15°
30°
45°
60°
75°
15°
30°
45°
60°
75°
90°
90°
0°~30°之间为低纬度
30°~60°之间为中纬度
30°~60°之间为中纬度
60°~90°之间为高纬度
60°~90°之间为高纬度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南北
形状
半圆
长度
等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制子午线。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经线与经度
经度是一个面面角
15°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西、向东各分180°
0 °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0 °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东增东经
西增西经
15°
30°
45°
60°
90°
30°
45°
60°
90°

本初子午线
15°
00
200W
400E
200E
400W
越来越大
越来越大
西经(用W表示)
东经(用E表示)
1800W
1800E
作业
完成课本P6 活动题第一题
有时间好好思考课本P6 活动题第二题
世界上最雄伟的赤道纪念碑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以北24千米的圣安东尼奥镇上的赤道纪念碑,碑高30米,四方塔体坐落在一个直径为100米的大圆盘上。碑的四面刻有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西班牙文字母E、S、O、N,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样。碑顶放置直径4.5米的铝质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喜欢两脚踏在赤道线两侧,拍一张跨“世界之半”的照片作纪念。
基多赤道纪念碑
基多赤道纪念碑(共38张PPT)
三、纬线和经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段与
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端段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的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划出经线和纬线
经线与纬线比较
纬线 经线
定义
形状
方向
长度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圆圈
(南北两极缩为点)
半圆
东西
南北
不等长(往两极逐渐缩小)
等长
讨论: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沿经线呢?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
纬线与纬度
纬度是一个线面角
赤道
地球赤道经过11个国家和地区。1740年,南美洲厄瓜多尔在首都基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赤道纪念碑。此外,非洲的乌干达、肯尼亚、扎伊尔,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也建有赤道标志。
赤道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以赤道为起点,向北向南各分90°

15°
30°
45°
60°
90°
75°
15°
30°
45°
60°
75°
90°
向北增加
向南增加
200
00
600
400
200
400
600
北极 ( 90°N)
南极 ( 90°S)
向北增加
向南增加
南纬(用S表示)
北纬(用N表示)

15°
30°
45°
60°
75°
15°
30°
45°
60°
75°
90°
90°
0°~30°之间为低纬度
30°~60°之间为中纬度
30°~60°之间为中纬度
60°~90°之间为高纬度
60°~90°之间为高纬度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经线与经度
经度是一个面面角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制子午线。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15°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西、向东各分180°
0 °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0 °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向东增加
向西增加
15°
30°
45°
60°
90°
30°
45°
60°
90°

本初子午线
15°
00
200W
400E
200E
400W
越来越大
越来越大
西经(用W表示)
东经(用E表示)
1800W
1800E
世界上最雄伟的赤道纪念碑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以北24千米的圣安东尼奥镇上的赤道纪念碑,碑高30米,四方塔体坐落在一个直径为100米的大圆盘上。碑的四面刻有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西班牙文字母E、S、O、N,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样。碑顶放置直径4.5米的铝质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喜欢两脚踏在赤道线两侧,拍一张跨“世界之半”的照片作纪念。
基多赤道纪念碑
基多赤道纪念碑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本初子午线 (0 经线)
赤道 (0 纬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东经(E)西经(W)
南纬(S) 北纬(N)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一、南北半球的划分
看课本第七页图1.12
2.我们生活在哪个半球?
1.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
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
洲?
赤道
经线圈
00与1800组成经线圈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的圆圈称为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
200W
1600E

600W 和
1200E
组成经线圈
800E 和
1000W
组成经线圈
200W
00
1800
1600E
你认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应该是哪个经线圈?
为什么不用00和1800组成的经线圈?
二、东西半球划分
看课本第七页图1.13
东西半球分别有哪些大洲?
我们位于哪个半球?
赤道
200W
1600E
如果你出海旅游,突然遇难了,你通知你的
朋友去救你,你怎么告诉他你的具体位置?
利用经纬网定位
认识经纬网
00
150
150
300
300
450
450

00
300
150
300
150
450
A
B
A: 150W ,300N
B: 300E,150S
C
C: 300E,300N
450
D
D:
450W,150S
A点在D点的 方向,
D点在C点的 方向,
B点在A点的 方向。
西南
东南
东北
活动课本八页
1.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一点个位置
,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你认为这种
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00
1160W
1160E
400N
400S
00
2.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个小玩笑,邀请小朋友暑假期间到经度1160、纬度400的地方参加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请帮助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地方,看看是否有生么差错?
3.结合地理图册第六页,利用经纬网定位
填好课本上的第三题
请你判断中国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 位于 半球(东、西),位于 . 半球(南、北);位于 纬度(高、中、低)。


中、低
中国大约跨越____(经度)。
62
中国最西边730E,最
东边1350E
加强练习
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作业
1.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相应练习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 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课本P3-4两个例证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吗?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4.地球卫星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活动与探究
1.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还讲到几条特殊的经纬线,其中0度纬线又叫什么?0度经线又叫什么?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要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需要几条纬线?几条经线?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讲授新课]同学们试想一下划分地球半球的肯定是什么形状的?(圆形)
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多媒体画面12 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1.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多媒体画面14 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承转过度)方法1 茫茫的大海中,有一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眼看就要沉船了,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援。试问船上发报员如何报出自己所在的位置,才能使救援的船只或飞机准确无误地快速到达事故现场呢?(学生抢答后)教师指出:经纬网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位置的重要方法。
方法2 同学们,我们去电影院根据票上的“排”和“座”就能准确地找到座位。那么,要在地球仪、地图上、地球上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该怎么找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地球仪指出:地球仪上虽然没有“排”和“座”,但有经线和纬线,它们就相当于电影票上的“排”和“座”,这样就能准确找到某地的位置了。
含义
教师板书 经纬网
作用
学生自学 让学生翻开课本P8,阅读课文和观察图1.4“经纬网”,了解经纬网的含义,知道经纬网的作用。
多媒体画面17 阅读下面两幅经纬网图和甲、乙两地的有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甲: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
乙: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1.甲地的位置在_________________(A、B),应该如何表述?
2.乙地的位置在________纬__________度、________经_________度。
3.A、B分别属于哪个半球?
A:________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_______半球。
B:________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_______半球。
引导分析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甲地所在的两条经纬线,用手指住交点,教师指住图上的B点说明:B点的地理位置在44.4°S和150°W的交点上。强调要用两个数值来表述。如A的地理位置在28°N、125.3°E。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判断半球位置的问题。A点→28°N→北半球;B点→44.4°S→南半球。概括为南北半球看纬度——“北北”“南南”。A点→125.3°E→东半球;B点→150°W→西半球,概括为东西半球看经度——在20°W→160°E范围内为东半球,在160°→20°W范围内为西半球。
多媒体画面18 在地球仪上,按下表中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者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经度 纬度 地名 地名 经度 纬度
117°E 39°N 天津 上海 121°E 31°N
123°W 49°N (温哥华) 伦敦 (0°) (52°N)
151°E 32°S (悉尼) 纽约 (75°W) (41°N)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查找、填表,并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这类地理事物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表示出来是点。
教师点拨 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后,点击出表中括号内的正确答案,并强调对于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山峰等的位置,必须要用所在的纬度和经度两个数值来共同确定。对于面状事物,如国家、平原等的范围,须用两条纬线和两条经线及其度数四个数值来确定。教师可用学校所在省或地区的范围作实例,给学生说明其表示的方法。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同桌2人为一组,看课本P8活动2。一个扮演杰克寄信,一个扮演小明收信。看看小明能否找到信中所说的地方,差错出在哪?如果小明想去找杰克,在哪几个地方才有可能找到杰克?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评价后强调:用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时需要切记,经度必须说清是东经还是西经;纬度必须说清是北纬还是南纬,不能只写度数,否则,就不能确定某地的位置。
定位游戏 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定位游戏,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在游戏中练习利用经纬网定位。
1.游戏的准备。教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在黑板上画出经纬网图(如下图),使学生明确每一排是哪一条纬线,每一行是哪一条经线,先让学生对照经纬网图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观察其他同学的位置。
2.游戏的方法。“定位站人”,如图上定出A点,那么,第三排、第三行的同学就站起来说出自己的位置(20°N,10°E)。“站人定位”,如第6排、第5行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10°S,10°W)。那么,让其上来描出B点。
3.游戏的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说位置比赛、描位置比赛、说描结合,自说他(她)描接力赛等等多种形式的游戏练习。还可以让说错或描错的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活跃课堂气氛。
多媒体画面19 做一做
根据下列经纬网略网,回答问题。
1.图中下列各点的经纬度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各点位于东半球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西半球的有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的有_________________,位于南半球的有_________________。
4.A点在E点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B点在E点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F点在C点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F点在D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
5.A点在B点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B点在A点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C点在D点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D点在C点的_________________方向。
反馈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互问互答,讨论交流,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并给学生说明图2中放射状的直线是经线,弧线是纬线,提示学生注意东西经的辨别。
评价点拨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边补充点拨,边鼠标点击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1.A(92°E,32°S) B(100°E,36°S) C(170°E,40°N)
D(170°W,20°N)
2.AEB CFD
3.CFD AEB
4.正北 正东 正南 正西
5.西北 东南 西北 东南
[课堂小结]
同学们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用途广泛,希望大家能够熟练掌握。
※板书设计
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活动与探究
把经纬网定位当作消谴娱乐,同学们可以相互报经纬度找地点,或对感兴趣的城市找经纬度数。(共22张PPT)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三、纬线和经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段与
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端段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与赤道
平行
指示方向
东西
长度
不等长(
赤道最长,
往两极逐
渐缩短为
一点)
地轴
赤道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形状
圆圈(到两极缩为点)
纬线与纬度
纬度是一个线面角
赤道
地球赤道经过11个国家和地区。1740年,南美洲厄瓜多尔在首都基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赤道纪念碑。此外,非洲的乌干达、肯尼亚、扎伊尔,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也建有赤道标志。
赤道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以赤道为起点,向北向南各分90°

15°
30°
45°
60°
90°
75°
15°
30°
45°
60°
75°
90°
向北增加
向南增加
200
00
600
400
200
400
600
北极 ( 90°N)
南极 ( 90°S)
向北增加
向南增加
南纬(用S表示)
北纬(用N表示)

15°
30°
45°
60°
75°
15°
30°
45°
60°
75°
90°
90°
0°~30°之间为低纬度
30°~60°之间为中纬度
30°~60°之间为中纬度
60°~90°之间为高纬度
60°~90°之间为高纬度
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三、纬线和经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段与
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端段
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
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的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划出经线和纬线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南北
形状
半圆
长度
等长
经线与经度
经度是一个面面角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在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有座子午宫。那里有一条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制子午线。铜制子午线嵌在大理石中间,笔直地从子午宫伸出,它就是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
15°
以本初子午线为起点,向西、向东各分180°
0 °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0 °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
东增东经
西增西经
15°
30°
45°
60°
90°
30°
45°
60°
90°

本初子午线
15°
00
200W
400E
200E
400W
越来越大
越来越大
西经(用W表示)
东经(用E表示)
1800W
1800E
经线与纬线比较
纬线 经线
定义
形状
方向
长度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圆圈
(南北两极缩为点)
半圆
东西
南北
不等长(往两极逐渐缩小)
等长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度数划分
代号
本初子午线 (0 经线)
赤道 (0 纬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东经(E)西经(W)
南纬(S) 北纬(N)
讨论: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沿经线呢?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
作业
完成课本P6 活动题第一题
有时间好好思考课本P6 活动题第二题
世界上最雄伟的赤道纪念碑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以北24千米的圣安东尼奥镇上的赤道纪念碑,碑高30米,四方塔体坐落在一个直径为100米的大圆盘上。碑的四面刻有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西班牙文字母E、S、O、N,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样。碑顶放置直径4.5米的铝质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喜欢两脚踏在赤道线两侧,拍一张跨“世界之半”的照片作纪念。
基多赤道纪念碑
基多赤道纪念碑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 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1.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1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承转过渡 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1.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 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5 想一想:
1.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课堂小结]
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
多媒体画面16 经线和纬线(见板书设计)注意最后面
※板书设计
纬线和经线
※活动与探究
按照课本P4活动中的步骤,用乒乓球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每隔30°标出纬度与经度,并标出北京与学校所在地的省会城市,比较两地相差多少纬度和经度。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