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3 两栖类、爬行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2.3 两栖类、爬行类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0 19:2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方案
闵行四中
年级:八年级
班级:
1

人数:
日期
生命科学
课题:两栖类
爬行类
课时:1
教师: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对动物图片的观察,使学生基本了解两栖类与爬行类动物的特点,并把动物形态结构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有机联系起来,明白生物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性。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动物的感情。?
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1)比较理解青蛙和蝌蚪的体形、呼吸和运动特征。?
(2)从运动、呼吸、生殖等方面理解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2)学生分析:
学生对动物的知识比较感兴趣,但平时积累的知识比较散,甚至是错误的。前2节课学习了鱼类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了鱼类的形态结构与水生环境相适应的。沿着这条主线,学生进行对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利用框架结构对它们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分类知识。
教学目标:
了解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

复习巩固: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
学生交流
开放性导入
哪一类动物最先登上陆地?它是如何适应陆地干燥环境的?(青蛙图片)
学生回应
观察青蛙的成体适应陆地生活的外形特征
?引出“两栖类”动物





三、两栖类
(一)青蛙成体形态结构
1、成体为什么可以在陆地生活?
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内部结构?
青蛙能否完全适应陆地生活?
肺地结构特点
皮肤裸露辅助呼吸
(二)青蛙发育
1、青蛙幼体为什么必须在水中生活?
——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
变态发育:
出示青蛙发育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名称的由来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利用表格形式先复习鱼类的特征,再进行两栖类动物各项形态结构特征归纳
(四)两栖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观察青蛙外形图片,寻找青蛙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特征。
学生推断→观察图片
呼吸器官特点:
肺不发达
明白皮肤外没有鳞片的意义
说说蝌蚪与成蛙区别
青蛙在水中产卵,幼体形体近于鱼类,水中生活,变态发育后,体形发生很大变化,成体在结构上,生理功能上都适应陆地生活。因此,两栖动物是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类群。?
学生对应框架结构对鱼类、两栖类动物形态结构的归纳总结。
了解变态发育现象,理解两栖类动物的名称由来。
育。
用框架结构识记动物的主要特征





提问:哪一类动物最先彻底走上陆地呢?
四、爬行类
1、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是如何完全摆脱水的限制的?
1)出示几种爬行动物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外形观察找出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思考原因。——皮肤外有角质鳞片或骨板,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2)提问:爬行动物要完全适应干旱的陆地生活,体内器官应该如何进化?
3)提问爬行类动物生殖方式又是如何摆脱水的限制的?(出示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卵,加以区别比较。)——羊膜卵
2、归纳爬行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3、讨论:爬行动物为何比两栖类更适应陆地生活?
4、爬行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作答
学生推理,并说说理由。
学生通过图片比较,理解羊膜卵能够在陆地孵化的原因。
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
学生讨论交流
引出爬行类动物
让学生围绕爬行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展开学习。
构建动物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用框架结构归纳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总结
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作业布置
练习册
第二节
动物
(三)单选题
2
(五)问答题
1
(六)填表:两栖类、爬行类
反思
重建
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
生活环境
体表特征
运动器官
呼吸器官
体温
生殖方式


两栖类
爬行类


哺乳类
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
生活环境
体表特征
运动器官
呼吸器官
体温
生殖方式


两栖类
爬行类


哺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