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3.1 真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4.3.1 真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0 19:5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1
真菌
一、教材分析
“真菌”这一课是上海初二生命科学第二册第四章第三节中的内容。依据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为B级,即能够描述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概述酵母菌及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归纳真菌的特征。
第四章“生物的类群”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部分,本节课是第三节“微生物”中的第一课。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两大类群后,学生从本节课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微生物,因此学好这一内容能够为以后微生物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真菌,但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真菌的基本种类,对于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也都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并且借助实物与显微图像,介绍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归纳真菌的基本特征。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思维活动、活泼好动、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抱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少教多学,加入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罗列真菌的基本类型;描述酵母菌与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概述酵母菌及霉菌与人类的关系;归纳真菌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接触实物、小组讨论等方式,说出酵母菌与霉菌的营养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比较酵母菌、霉菌的异同,分析、归纳出真菌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历史,体会科学的发现需要细心观察、深入思考、不断探索;体会只要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许多微生物都能够为人类服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归纳真菌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展示疏松多孔的馒头、面包图片:我们能够食用到松软的面包、馒头,是哪种微生物做出了贡献?
回答:酵母菌。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出酵母菌。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组织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酵母菌能够使面包蓬松而多孔?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桌面上的糖水[实验组:在锥形瓶/细口瓶中加入糖水,然后加入酵母菌,在瓶口套上一个气球;对照组:在锥形瓶/细口瓶中加入糖水,不加入酵母菌,在瓶口套上一个气球]。
2,将酵母菌培养在糖水里说明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即依靠什么生活?)
3,两组糖水有什么样的气味?糖水有这样的气味说明了什么?
4,与制作面包相比较,同样在有机物中加入了酵母菌,你家里在制作面包/馒头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气味/气味像不像这次糖水里这么浓?为什么?(可适当引导:从培养酵母菌时的条件,是否密封进行考虑)
5,瓶口气球的状态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
得出结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它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较少)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发酵:像酵母菌这样,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获取能量的方式叫做发酵。
小组讨论:
1,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首先观察气球的状态,然后取下气球,嗅闻两组糖水的气味。
2,异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3,实验组有酒精味;对照组没有。实验组产生了酒精。
4,没有。这次糖水中培养酵母菌是在密封条件下的,而家里制作面包是在有氧条件下的。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而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则不产生酒精。
5,气球膨胀。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不仅产生酒精,还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小组讨论,让学生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推测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及呼吸作用的产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交流能力。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展示酵母菌的显微图片: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还是多细胞真菌?由外到里分别是什么结构?
简略介绍各结构的作用:细胞壁——支持、保护细胞;细胞膜——物质交换、信息交流;细胞质——含有丰富有机物和矿物质,可供细胞代谢;液泡——贮存物质、调节渗透压;细胞核——贮存遗传物质。
回答:单细胞。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
回忆细胞结构,学习酵母菌结构。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酵母菌如何繁殖?(提示:同为真菌的蘑菇是如何繁殖的,两者是否可能有相同点?)
酵母菌也可以进行孢子繁殖,但酵母菌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才进行孢子繁殖。在一般情况下,酵母菌更常见的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
播放酵母菌出芽生殖小视频。
回答:孢子繁殖。
通过其他真菌的生殖方式推测酵母菌的生殖方式,然后引出酵母菌特殊的生殖方式——出芽生殖。
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可以如何利用酵母菌为生产生活服务?(提示:根据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我们分别能够利用酵母菌做什么?)
交流、回答:
有氧呼吸——制作面包、馒头。
无氧呼吸——酿酒。
体会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青霉素发现历史
除了酵母菌,下面我们介绍另一种真菌——霉菌。以青霉为例。
说到青霉,大家能够想到什么物质?
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历史:青霉素是由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发现的。
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3号,度假归来的弗莱明,刚进实验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来串门,寒暄中问弗莱明这段时间在做什么,于是弗莱明顺手拿起顶层第一个培养基,准备给他解释时,发现培养基边缘有一块因溶菌而显示的惨白色,因此发现青霉素,并于次年6月发表最终使其获诺贝尔奖的论文。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否仅仅只是偶然?
回答:青霉素。
虽然有偶然因素,但更是因为他平日孜孜不倦地研究、思考。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通过介绍青霉菌发现的历史,让学生体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体会只有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青霉的营养方式
在“青霉素的发现历史”中提到1928年7月下旬,弗莱明将众多培养基未经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试验台阳光照不到的位置,才发现了青霉素。青霉素是青霉菌产生的,那么这说明适宜青霉菌生长的条件是怎样的?(是否需要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是怎样的?细胞中是否有叶绿素?)
一般来说,微生物的异养又可以分为寄生和腐生。
寄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腐生:从动植物的遗体(包括生物尸体、尸体分解产物和生物的排泄物等)上获取营养。
说一说两者的区别。
思考、回答:
青霉菌适合生长在温暖(7月)、潮湿(阳光照不到)、有机质丰富(培养基)的条件下。
不进行光合作用,靠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异养。没有叶绿素。
回答:寄生是从活的动植物体内获取营养;腐生是从动植物的遗体上获取营养。
利用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的故事,引导学生推测青霉适合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出青霉的营养方式。
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腐生与寄生的不同。
青霉的形态结构与生殖方式
1,组织学生观察桌上的腐烂橘皮,说一说橘皮上的青霉菌是什么颜色的?
白色的是青霉菌的菌丝;青绿色的是产生的孢子。
2,在显微镜下观察青霉菌的永久装片,描述青霉菌的结构形态。
青霉菌的菌体由菌丝组成。菌丝由隔膜分隔成许许多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因此它是多细胞的真菌。
展示青霉菌的显微图像:从下到上分别是——营养菌丝:吸收水分和营养;直立菌丝;扫帚状结构产生成串孢子(青霉孢子呈青绿色;黑根霉孢子呈灰黑色)。
对于发霉的食物,能否将发霉处切掉继续食用?
青霉依靠孢子繁殖。孢子成熟后漂浮在空气中,遇到适宜的环境就能够大量繁殖。
回答:
1,有白色和青绿色。
2,菌体由菌丝组成。
回答:不能。因为营养菌丝是长在食物里面的。即使将能看到的发霉部分切除,菌丝产生的有害物质仍可能已经污染食物。
利用实物与显微镜,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青霉的结构,并介绍其生殖方式。
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霉菌与人类的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
青霉:产生青霉素,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黄曲霉:产生黄曲霉素,是强致癌物。
霉菌会使衣物发霉、食物腐烂。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于霉菌与人类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
真菌的基本特征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形态特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方面来推测真菌的基本特征。
小组讨论、回答:
真菌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没有叶绿素,有多细胞和单细胞的真菌;异养,营腐生生活;用孢子繁殖或出芽繁殖。
经过酵母菌与霉菌的学习,引导学生比较他们的异同,推测真菌的基本特征。
蕈菌
我们生活中的蘑菇、木耳、竹荪、灵芝等统称为蕈菌,它们也是真菌,根据蘑菇的结构和真菌的特征,说一说它们为什么也是真菌?
思考、回答: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是由菌丝组成的。且它们有细胞核,无叶绿素,腐生生活,孢子繁殖。
引导学生灵活利用这节课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
小结。
复习、回顾。
作业
尝试在面包或者橘子上培养霉菌,观察食物的腐烂过程。
培养一种微生物并观察。
板书设计
§3
真菌
(一)酵母菌
单细胞真菌
异养:有氧呼吸:葡萄糖→水+二氧化碳+能量
面包
无氧呼吸: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酿酒
出芽生殖(恶劣条件孢子生殖)
(二)霉菌
多细胞真菌
异养,腐生生活
孢子生殖
(三)蕈菌
※真菌特征:有细胞核;异养(腐生);孢子生殖/出芽生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