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组成”是上教版初中《生命科学》第5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第1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的类群”和“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奠定基础。课程标准中对该内容的学要求为A级。
教材内容紧紧围绕“生态系统的组成”展开。“生态系统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生态系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本节课从“鱼缸”这一学生常见的人工生态系统引入,观察其中的生物入手,思考不同生物不同的生活方式。知道生物之间(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捕食关系即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再让学生讨论鱼缸中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从而认识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所构成的整体”。最后通过认识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识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
理解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鱼缸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成分进行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感受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认识上海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准备
鱼缸(包括水草、龙虾、田螺等)、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磁性贴、ppt课件1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意图
引入
展示鱼缸,提问:
1.鱼缸内生活着哪些生物?
2.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利用准备好的粘纸将鱼缸中的生物逐一贴在黑板上。
观察鱼缸,能很迅速地说出鱼缸中的生物,并注意到鱼缸中的鱼不停地游动,田螺吸附在鱼缸壁上等有趣的现象。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食物链与食物网
引发思考,提问:
1.鱼缸中的鱼为什么不停地游动?它们以什么为食?
2.田螺为什么吸附在鱼缸上?
(播放黑鱼捕食的视频。)
提问:
你能用箭头表示鱼缸中捕食关系吗?
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提问:你还能写出鱼缸中其他的捕食关系吗?
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提问:
1.若鱼缸中只有小鱼和水草,水草因某种因素全部死亡,会发生什么情况?
2.如果鱼缸中的生物十分丰富,水草受到虫害,结果又有什么不同?
(出示一张自然界中生物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图选自书本P83)请学生试着说出图中几条食物链。
(出示温带草原中的食物网)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常言道:“兔死狐悲”,想一想这句话有道理吗?
可能的回答:
1.鱼儿游动是为了四处觅食。鱼类以动物和植物为食。
2.田螺以食物碎片为食,吸附在鱼缸壁上便于摄食。
每位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写出任意一条捕食关系。
知道食物链中捕食关系箭头方向是“被吃→吃”,其中的生物主要是植物和动物。
归纳食物链的概念:生物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归纳食物网的概念:许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形成了食物网。
可能的回答:
1.鱼缸中的小鱼没有了食物,可能会死亡。
2.小鱼可以捕食其他生物,鱼缸中生物受影响不大。
根据所学知识,迅速说出图中的食物链。
归纳:若兔子死了,狐狸还能以草原上的鸟类为食,“兔死狐悲”只建立在在食物链单一的情况下。
理解物种越多,食物网越稳定。
围绕鱼缸中的生物所表现出的有趣现象进一步思考,激发对生物生活方式的关注。
通过对生物捕食关系的分析,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组成
过渡: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依靠植物获取有机物。
(播放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视频)提问:
1.那么绿色植物是怎样生活的?
2.水生植物吐出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3.请同学们说说光合作用的过程?
4.绿色植物在鱼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5.除了绿色植物外,自然界中还有没有其它的生产者?
(教师作适当补充)
提问:
动物以什么为食?
2.它们在鱼缸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提问:在鱼缸中除了植物和动物,想一想还有其他生物吗?(播放微生物分解蔬果的视频)
回顾已学的内容:
1.蔬果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这些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主要的类群有哪些?
3.腐生微生物在鱼缸中扮演了着什么角色?
组织活动:
将学生分为三组:生产者组、消费者组、分解者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鱼缸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哪类更重要?
过渡:鱼缸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各自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构成鱼缸中的生物成分。
提问:
1.观察鱼缸,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除了需要依靠彼此之外,它们生活还需要其他哪些条件呢?”
过渡: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鱼缸这个生态系统。
提问:
1.鱼缸是一个生态系统,你能试着说说什么是生态系统吗?
师生共同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p84思考与讨论能区分哪些是非生物成分,哪些是生物成分吗?请将生物成分按营养方式进行分类。
识别:
1.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2.地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为什么?
过渡:生态系统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但非生物成分不同,其中所生存的生物就不同,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也就不一样。
出示各种生态系统。
总结:正是各种各样大大小小不同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地球。(出示苏州河五十年变化的图片)随着人类的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当下我们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身边小事做起。
可能的回答:
植物是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
2.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产生了氧气。
3.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
5.除了绿色植物之外,少数的自养细菌也可以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它们在大自然中也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
可能的回答:
1.
可能的回答: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2.
它们吃其他植物或其他动物生产的有机物为营养,获取能量,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
可能的回答:
1.微生物将其分解成无机物。
2.腐生,细菌和真菌。
3.腐生微生物在鱼缸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这些细菌和真菌能把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思考三者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踊跃发言(以“如果没有……(成分),就……”回答),相互之间进行补充:如果没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也就无法生存;没有动物,看起来可行,但自然界中缺乏生命的活力,奇妙的自然就会显得单调;没有微生物,生物将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可能的回答:
1.还需要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
1.尝试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通过实例,知道大大小小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了整个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观察图片:湿地生态系统:东滩湿地、淡水生态系统:苏州河、海洋生态系统:长江入东海口海底、森林生态系统: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等。
理解生态系统复杂多样。
知道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回顾已学知识,分析鱼缸中的植物和微生物生活方式,归纳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通过小组活动,总结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懂得生物成分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懂得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懂得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成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通过对鱼缸这一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成分进行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巩固所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通过判断和分析某一生态系统,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识上海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小结
思考:谈谈对生态系统有什么新的的认识?
回顾学习,各抒己见。
提升对知识的认识程度。
小试牛刀
组织学生自行抽取题目。
练习(见作业设计。)
完成练习,小组同学间补充。
巩固知识。
七、作业设计:
1.这是草原上的部分生物,你能画出它们之间捕食关系吗?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池塘中的水草
池塘中所有的鲫鱼
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一个池塘
3.“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皀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
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请列举“百草园”生态系统中的各项成分。
八、板书设计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