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19 21:27: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书戴嵩画牛
教学目标
如何借助文中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感受伯牙的琴技高超,子期很懂音乐,以此来体会“知音”的内涵。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知音”的内涵,要通过理解词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有限,再加上年龄尚小,对于知音的内涵理解有很大的困难。
讨论及教学方法
1.通过理解词句及诵读,感悟伯牙琴技高超,子期很懂音乐。
2.通过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深入探究,以及补充资料,体会知音的内涵。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听完范读,结合预习,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伯牙琴技高超。
子期很懂音乐。
伯牙和子期是好朋友。)
2、到底什么是知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高山流水——遇知音
1、学习句子: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志:表示心里所想,既心志,情志。
巍巍:高大的样子。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
理解了这些词句,展开想象,说说你如果听着伯牙的琴声会想到什么?
过渡:由此可见,子期听着伯牙弹琴,就知道了伯牙内心的想法。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听到伯牙的琴声,只会想到高大巍峨的山,可是,子期不仅想到了这些,更重要的是他还走进了伯牙的内心,从伯牙的琴声中懂得了他的志向。当然,这同时也说明了伯牙的琴技高超,什么是志向呢?
志向是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
了解泰山(出示图片),明白泰山的特点。以此深入体会伯牙顶天立地的志向。
过渡(初步感受知音的内涵):这种能了解你心中所想,懂得你志向所在的朋友,就是所谓的知音。
2、用以上方法学习句子: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说说你如果听着伯牙的琴声会想到什么?
欣赏几幅江河流水的图片,从图片了解江河流水宽广、浩浩荡荡、悠远的特点。
子期懂得伯牙有像江河流水一样深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再次体会知音的内涵。
过渡:伯牙的琴技是何等的高超,所以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伯牙都能用音乐去表现。当然只要是伯牙鼓琴时心中所想到的,子期都听的明明白白,无论伯牙弹奏是清风明月还是云雾雨雪。子期——必得之。他们就像相知数年的挚友,无需太多言语,一切都是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能称之为知音吗。
二、破琴绝弦——祭知音
1、出示资料,感受知音难觅。
2、理解词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破:摔破。
绝:扯断。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这些词句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了伯牙失去知音时的悲痛与伤心。
过渡:(加深对知音内涵的理解。)
三、怀古望今——念知音
拓展延伸: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撰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知音: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所想,自己志向的人叫做“知音”。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
是啊!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音足以。而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已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破琴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课堂练习:
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什么是知音。
2、把《伯牙绝弦》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文中写清楚“知音”的内涵。
小结
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什么是知音吗?(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总结知音的内涵):
此生得一知音不易,愿我们都遇到知我们、懂我们,与我们心有灵犀的知音!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