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2.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12-21 16:3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能力方面
1、尝试进行观察和资料分析,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结果。
2、运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发现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科学史,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基因及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难点:基因及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的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上有基因等知识,所以要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此外,经过前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所以在本节课弄清楚染色体和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后就很容易理解性状遗传的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将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四、教学内容分析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包括“基因、DNA和染色体”、“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包括:1、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2、每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3、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且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第二部分包括: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其发现过程;2、生殖过程中基因的变;3、性状遗传的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将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问题,本节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是顺理成章的。为回答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材开始安排了一幅大量精子奔向卵细胞的图片,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学生应能认识到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精子和卵细胞传给子代的,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在精子和卵细胞中是如何存在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已经知道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此自然会产生基因、DNA和染色体是何种关系的疑问。为解答这个疑问,也为学生对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基因的传递打下必要的基础,教材安排了“基因、DNA和染色体”内容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是实验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相关内容的重新组合,在组合时注意理顺了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教材还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的事实。
接下来,教材从染色体、DNA和基因在上下代间数量的稳定性为突破口,介绍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DNA和基因应是体细胞的一半,这样,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以及由受精卵生长发育成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仍然保持稳定的染色体数目。随后,教材介绍了科学家的相关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理解以上内容,教材还安排了学生填图练习,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突破难点。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旧知识导入)
1、连线题:
2、
?3、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我们通过第二节的学习来寻找答案。
【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教学内容
1、阅读P29完成下列填空:
(1)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
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2)在有性生殖过程中,
(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设疑引出新内容
思考:
你认为基因在什么地方?
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3、基因和染色体
基因在细胞里并不是一盘散沙,而大多是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引导学生观察P30图,思考以下问题:
(1)染色体位于细胞中哪个结构?(细胞核)
(2)?染色体由哪两部分组成?(蛋白质和DNA)?
(3)?1条染色体包括几个DNA分子?(1个)?
(4)?结合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用图解或者表解的方式表示出来(抽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指导评价)?
4、填空:
(1)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
都是一定的。
5、通过上面的填空设疑:为什么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一定的?
6、引导学生观察P30图,思考以下问题:
(1)每条染色体上都有染成不同颜色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一个基因吗?(不是,每条染色体上不同区段的颜色不同,表明其成分上的差异,每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颜色区域数目。)
(2)数一数人体内有多少条染色体,奇数条还是偶数条?(46条,偶数)
(3)图中为什么要将这些染色体画成一对一对的?(是研究者将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按照形态、大小等特征的相似性整理排列成对,每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4)观察每对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形态和大小相同)
(5)是否每个正常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是这样的?(是)
(6)如果用一根长绳子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不同的颜色分成不同的区段,这不同的区段表示的是什么?(基因,通常用英文字母来表示)
总结得出染色体的如下特点: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体内有23对46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一定是偶数)。
(2)成对的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相同(XY染色体除外)。
(3)每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一定的。
(4)每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体细胞中也成对存在,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5)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基因是怎么存在的??总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1条染色体中含有1个DNA分子。
7、设疑: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怎样来的?(阅读P31科学家的研究资料)
在刚刚的讲解中,一直在强调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在生殖细胞中是怎样存在的呢?我们不妨假设也是成对存在的,以人为例,精子和卵细胞中就应该都有23对46条染色体,形成的受精卵就会有46对92条染色体,发育成的新个体也会有46对92条染色体。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只有23对46条染色体,那问题出在哪里呢?难道形成受精卵时或者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有46条自动消失了吗?真相到底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科学家的脚步去看个究竟:
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中只有2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2条染色体,而受精卵中又恢复到2对染色体。
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和1891年德国科学家亨金通过对多种生物的观察研究,证实了: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8、指导学生自主完成P32图
9、通过图解、填空等进一步讲解基因和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变化。
10、受精卵中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又因为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所以成对的基因也是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所以通过生殖过程,父母就分别把自己一半的染色体和一半的基因传递给了我们,这些基因要控制性状,所以在我们身上会表现和父母相同的性状,所以性状遗传的实质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将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总结】
【练习】
一、填空: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_____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____过程把____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和_______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体细胞中染色体成___存在;生殖细胞染色体成___存在,数量减半。
二、选择题:
1、(2013东营)每种生物都具有恒定数目的染色体,人类体细胞中具有23对染色体。人的精子、造血干细胞、卵细胞、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依次为(  )
A、23条、46条、46条、23条
B、46条、92条、46条、92条
C、23条、23条、23条、46条
D、23条、46条、23条、46条
2、人的正常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有关该细胞核中染色体、DNA与基因的数量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染色体﹥DNA
﹥基因
B、染色体﹤DNA
﹤基因
C、染色体=DNA
﹤基因
D、染色体=DNA
﹥基因
3、骡子是由马和驴交配得到的,已知马的体细胞中含有64条染色体,驴的体细胞中含有62条染色体,那么发育成骡子的受精卵内含有染色体多少条?(

A.
62条
B.
60条
C.
63条
D.
64条
【作业】
请将各类生物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填入下表。


染色体数目
体细胞
生殖细胞
玉米
20条(10对)
水稻
24条(12对)
豌豆
14条(
7对)

64条(
32对)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