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件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复习(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12-18 16:2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
宏观
微观
反映
解释
模型
表征
解释
请你说说对过氧化氢溶液的认识
不稳定,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气
双氧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可以消毒
1.双氧水的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氢,过氧化
氢由分子构成。
2.双氧水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
殊气味,常温下可缓慢分解出氧气。
3.5%的双氧水是指当总质量为100 g时,
其中有5 g的过氧化氢,95 g的水。
任务一 研究双氧水
资料1
活动1 研究双氧水的组成
从微观视角画双氧水的构成情况
资料1
1.双氧水的主要成分为过氧化氢,过氧化
氢由分子构成。
2.双氧水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
殊气味,常温下可缓慢分解出氧气。
3.5%的双氧水是指当总质量为100 g时,
其中有5 g的过氧化氢,95 g的水。
第一位学生:
双氧水构成
从微观视角画双氧水的构成情况
组成种
类不同
物质
纯净物
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分子
一种分子
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物质
混合物
一种物质
宏观
微观
反映
解释
从微观视角画双氧水的构成情况
5%双氧水
水分子比过氧
化氢分子多
第一位学生:
双氧水构成
从微观视角画双氧水的构成情况
第二位学生:
双氧水构成
分子
质量、体积小
不断运动
有间隔
宏观
微观
反映
解释
模型
表征
解释

1.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油状液体,很不稳定。加热到
153 ℃时发生猛烈的爆炸性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2.过氧化氢稳定性随着温度和浓度的降低而增强,自发
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的性质不会被改变。
3.水在2000 ℃以上才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4.一个过氧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化学符号H2O2。
资料2
活动2 研究过氧化氢的化学变化
.
用微观示意图的形式解释化学变化
过氧化氢
水+氧气
从微观视角画过氧化氢分解
第一位学生
宏观
微观
反映
解释
模型
表征
解释
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分子不变,分子间隔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新分子生成
过氧化氢
全部分解
成水和氧气
过氧化氢
水+氧气
从微观视角画过氧化氢分解
第二位学生
思考:这些微粒是否保持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
过氧化氢
水+氧气
从微观视角画过氧化氢分解
宏观
微观
反映
解释
模型
表征
解释
分子
质量、体积小
不断运动
有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
从微观视角画过氧化氢分解
过氧化氢分解过程
过氧化氢
水 + 氧气
从微观视角画过氧化氢分解
第一位学生
13个水分子
17个水分子
宏观
微观
模型
表征
解释
反映
解释
氢、氧原子
水分子
构成

构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变化的结果
过氧化氢 水
微观视角:分子由氢、氧原子构成
元素视角:物质由氢、氧元素组成
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原子

原子

原子
氧16
原子
氧17
原子
氧18
原子
氧16
离子
质子数
(核电荷数)
1
1
1
8
8
8
8
中子数
0
1
2
8
9
10
8
核外电子数
1
1
1
8
8
8
10
元素种类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原子

原子

原子
氧16
原子
氧17
原子
氧18
原子
氧16
离子
质子数
(核电荷数)
1
1
1
8
8
8
8
中子数
0
1
2
8
9
10
8
核外电子数
1
1
1
8
8
8
10
元素种类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元素
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核外电子
原子
质子
中子
分层排布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质子、中子的质量决定原子的质量
资料3
20 ℃时,过氧化氢密度为1.13 g/mL;
水的密度0.998 g/mL
思考:通过资料得到什么信息
等体积的过氧化氢的质量比水的大
原子种类
一个原子实际质量/kg

1.67 × 10-27

2.657 × 10-26
过氧化氢分子 水分子
碳12原子
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1.993×10-26 kg
=
16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12
1.993×10-26 kg
2.657×10-26 kg
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12
1.993×10-26 kg
1.67×10-27 kg
=1
氧原子的直径约为 1.48×10-10 m
氢原子的直径约为 1×10-10 m
过氧化氢分子 水分子
20 ℃时,过氧化氢密度为1.13 g/mL;
水的密度0.998 g/mL
组成种
类不同
成分分析
物质
组成
性质
制法
用途
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结构
组成
纯净物
混合物
过氧化氢
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分子
一种分子
定量分析
解释
宏观
微观
反映
模型
表征
解释
分子
质量、体积小
不断运动
有间隔
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过氧化氢→氧气+水
过氧化氢
不稳定性

活动3 画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任务二 研究“空气”
资料4 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个数比
活动3 画出“空气”的主要成分
任务二 研究“空气”
活动4 画出变化后的“空气”成分
宏观
微观
反映
解释
模型
表征
解释
物质组成
混合物 多种物质 多种分子
纯净物 一种物质 一种分子
物质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分子不变,分子间隔变化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新分子生成,原子不变
课后思考题
微观视角解释:反应后集气瓶中气压减小的原因
1.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警犬搜救地震中被埋人员———分子不断运动
B.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变大
C.固体碘受热升华———温度升高,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分子发生变化
课后作业:
2.依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__,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
(2)图中由2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_____ ;
(3)B图中每个分子由______个原子构成。
3.从微观视角解释电子秤示数变小、量筒中水减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