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藏戏 教案与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4 藏戏 教案与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0 20: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藏戏
[教学目标]
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藏戏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了解地方戏曲,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1.简单介绍中国的地方戏曲:中国的戏曲历史悠久,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安徽的黄梅戏明快抒情,河南的豫剧铿锵大气,东北的二人转诙谐幽默。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猜测“藏戏”是哪个地方的戏曲艺术。(西藏地区藏族的传统戏曲)
3.教师相机补充: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4.教师指导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总结、提炼学习目标:了解藏戏的特色;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
二、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资料,理解文中与藏戏有关的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出示默读要求:
(1)默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上标注的拼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
(2)边读边圈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课前搜集的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名学生交流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藏戏的特色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文章介绍了藏戏的哪些方面?
2.师生交流,梳理出文章脉络。
第1-3自然段:概括了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4-7自然段:讲述了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8-17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藏戏的特点。
第18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学生自读第4-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起源
1.学生自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的创始人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学生读后,组织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
(1)交流第5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野马脱缰般的激流”“咆哮的江水”想象雅鲁藏布江的凶险,理解唐东杰布修桥的志向。
(2)交流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概括每句话的意思,梳理出“用歌舞说唱的形式劝人出钱出力修桥——藏戏班子走到哪里,桥就修到哪里——随着铁索桥的修建,藏戏的种子撒遍了雪域高原”的藏戏诞生过程。
(3)交流第7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身无分文”“58座铁索桥”“藏戏的开山鼻祖”,进一步体会唐东杰布的传奇经历。
3.指名根据概括出的段意简单讲一讲藏戏的起源故事。
五、学生自读课文第1-3、8-1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特色
1.学生默读第1-3、8-1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要求:默读、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特色具体介绍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不受时间限制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1)提示:课文为什么不用陈述句来写藏戏的特点,而用反问句呢?(引导学生将反问句与陈述句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到课文以连续的三个问句开篇,点出藏戏的主要特点,好处在于既总领全文,又激起读者好奇,引出下文)
预设:学生能联系课文的第8-17自然段,说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藏戏特色的。(如:写藏戏面具的特点时,用举例的方式介绍不同身份人物的面具颜色,还介绍了面具在藏戏中的重要作用;写藏戏演出时没有舞台这一特点时,描绘了藏戏舞台简单、观众了解剧情靠艺人说唱等内容;写藏戏演出形态方面的特点时,是从情节可以任意拖延,唱腔、舞台动作可以随意发挥,一段戏可以再三重复,时间可以拖至三五天等方面来介绍的)
(2)点拨思考:课文为什么选择从这些方面来介绍藏戏?在介绍的过程中,以哪方面的内容为主?(在交流讨论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之所以选取藏戏的起源和特点两方面具体介绍,是因为这两方面内容最具代表性,最能凸显藏戏特色)
3.师生合作读文,进一步体会课文写法。
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学生接着读第8-14自然段。
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学生接着读第15、16自然段。
教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学生接着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读:“藏戏就是这样——”,师生合读:“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教师小结:文章开篇概括写出特点,后文中又详细介绍特点,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方法将藏戏那独特的魅力与人文内涵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六、总结拓展
中国的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你还了解哪些地区的艺术形式?(学生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4*藏戏
起源:唐东布杰宏愿
特点:面具舞台时间
[教学反思]
课上,我引导学生借助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思考,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文章的好习惯。
由于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我采取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完成学习内容。这样一来,既省略了冗长的讲解,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