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八单元检测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分数: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20·南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2.▲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双十协定”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3.某班同学围绕解放战争开展多主题探究学习,其中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如下,这组同学探究的主题应当是(
)
1947年3月
青化砭战役
1947年8月
沙家店战役
4.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下列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哪一措施促使民歌中的场景出现(
)
A.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D.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5.▲下列描述符合右图所示事件特点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狮,渡江作战”
6.▲某学校举办解放战争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如下三张图片,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7.▲《乡愁四韵》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等歌词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民的分离之痛。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事件有(
)
①戚继光抗倭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这个时代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9.▲根据相关历史知识,从下面三幅历史图片中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都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B.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利用火车、轮船运输
C.都是轻工企业,发展道路非常艰难曲折
D.都是近代实业家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0.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剪辫子和劝禁缠足
B.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1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2.1935年2月,一位作曲家主动要求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谱曲,创作了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位作曲家是(
)
A.冼星海
B.赵树理
C.赵丹
D.聂耳
13.▲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后,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下列属于这类文艺作品的是(
)
A.周立波《暴风骤雨》
B.电影《歌女红牡丹》
C.鲁迅《狂人日记》
D.徐悲鸿《愚公移山》
14.《战狼Ⅱ》是吴京执导的动作军事电影。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下列哪一部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
A.《马路天使》
B.《渔光曲》
C.《定军山》
D.《十字街头》
15.▲今天,我们用支付宝、共享单车、高铁、网购……改变世界,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则深受西方影响。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
)
①阅读报刊,使用教科书 ②乘坐火车轮船外出旅行 ③观看电影 ④吃西餐喝洋酒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是利赖之。……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1)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呢?(2分)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2)材料二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2分)“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1分)
材料三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3)材料三中这三大战役有何意义?(2分)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1分)人民解放军“追穷寇”的结果如何?(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材料二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三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1)材料一中“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1分)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1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在何时?(1分)哪两个行业发展最快?(2分)
(3)根据材料二,请再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2分)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1分)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什么报纸?(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1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梁启超等人在主持变法期间开办了哪一学校?(1分)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1分)
材料二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
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历史淘汰。……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2)“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
300多年”,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4分)
过程
创立
完善
僵化
废除
时期
.
.
.
.
材料三 20世纪初,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悄然兴起。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的表现。(3分)这种“变革”的积极作用有哪些?(1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得分
答案
B
A
D
C
A
D
B
B
A
A
C
D
A
C
B
1.(2019·南充)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定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沉浮。”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B
)
A.西安事变
B.重庆谈判
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
2.▲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已经死了”是因为(
A
)
A.国民党发动内战,撕毁“双十协定”
B.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C.中国共产党抵制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3.某班同学围绕解放战争开展多主题探究学习,其中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如下,这组同学探究的主题应当是(
D
)
1947年3月
青化砭战役
1947年8月
沙家店战役
4.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到:“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下列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哪一措施促使民歌中的场景出现(
C
)
A.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D.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5.▲下列描述符合右图所示事件特点的是(
A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狮,渡江作战”
6.▲某学校举办解放战争图片展,其中在一个小栏目里展出了如下三张图片,如果给这个小栏目定一个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D
)
A.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B.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
C.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
D.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
7.▲《乡愁四韵》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等歌词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民的分离之痛。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事件有(
B
)
①戚继光抗倭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8.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但也曾出现过短暂繁荣的局面,被称为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这个时代出现在(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9.▲根据相关历史知识,从下面三幅历史图片中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
)
A.都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B.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的产品都可以利用火车、轮船运输
C.都是轻工企业,发展道路非常艰难曲折
D.都是近代实业家创办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0.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
)
A.辛亥革命后剪辫子和劝禁缠足
B.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
11.▲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C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2.1935年2月,一位作曲家主动要求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谱曲,创作了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位作曲家是(
D
)
A.冼星海
B.赵树理
C.赵丹
D.聂耳
13.▲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后,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下列属于这类文艺作品的是(
A
)
A.周立波《暴风骤雨》
B.电影《歌女红牡丹》
C.鲁迅《狂人日记》
D.徐悲鸿《愚公移山》
14.《战狼Ⅱ》是吴京执导的动作军事电影。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下列哪一部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C
)
A.《马路天使》
B.《渔光曲》
C.《定军山》
D.《十字街头》
15.▲今天,我们用支付宝、共享单车、高铁、网购……改变世界,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则深受西方影响。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有(
B
)
①阅读报刊,使用教科书 ②乘坐火车轮船外出旅行 ③观看电影 ④吃西餐喝洋酒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3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945年8月,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毛泽东先生勋鉴: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是利赖之。……毛泽东同志给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蒋介石先生勋鉴:鄙人愿与先生会面,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
(1)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为什么他还要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呢?(2分)
广大人民要求和平,蒋介石希望通过谈判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2分)
材料二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2)材料二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2分)“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1分)
蒋介石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分)
材料三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
(3)材料三中这三大战役有何意义?(2分)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分)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1分)人民解放军“追穷寇”的结果如何?(2分)
渡江战役。(1分)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材料二 轮船、火车等新兴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材料三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1)材料一中“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1分)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什么口号?(1分)
张謇。(1分)实业救国。(1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高峰在何时?(1分)哪两个行业发展最快?(2分)
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面粉业、纺织业。(2分)
(3)根据材料二,请再列举“新兴交通工具”和“社会风尚的革新”的表现各一例。(2分)近代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1分)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什么报纸?(1分)
汽车、电车、飞机;(1分)行鞠躬、握手礼,穿旗袍、中山装等。(1分)商务印书馆。(1分)《申报》。(1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1分)
发展不平衡。(1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梁启超等人在主持变法期间开办了哪一学校?(1分)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1分)
京师大学堂。(1分)发展教育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1分)
材料二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
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历史淘汰。……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2)“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
300多年”,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4分)
过程
创立
完善
僵化
废除
时期
隋朝
唐朝
明清
1905年
材料三 20世纪初,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悄然兴起。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的表现。(3分)这种“变革”的积极作用有哪些?(1分)
表现:决定从1902年废除八股;(1分)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分)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分)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