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预习作业+补充习题+习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预习作业+补充习题+习题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1 13:51:19

文档简介

(共9张PPT)
第6节
北宋的政治
课后作业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
和社会变化
1.“凌晨,将士突入驿馆中……太祖未及回答,有的人就把黄袍加太祖之身,众皆拜于庭下,大呼万岁,声闻数里……太祖既得天下。”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陈桥驿兵变
B.玄武门之变
C.安史之乱
D.七国之乱
A
课后作业
2.宋太祖和宋太宗用了近20年的时间,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北方
B.全国
C.西南和西北地区
D.中原地区和南方
D
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B
4.《宋代职官大词典》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
5.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据材料判断通判的作用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分解知州权力
C.控制地方财政
D.掌控地方军权
B
6.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B
7.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C
8.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谚语。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D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预习速填】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①
年,后周大将②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③
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军事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治
中央
采取④
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地方
行政
派⑤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对知州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⑥
,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政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⑦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⑧
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1)重用文臣: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⑨
、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发展科举:注重发展⑩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3.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自我检测】
知识点一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小丽正在阅读与下图人物有关的书籍,以下内容不会出现在书中的是(
)
A.陈桥驿发动兵变
B.建立北宋
C.杯酒释兵权
D.率兵灭唐朝
2.北宋初年,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宰相
B.分化事权
C.设置通判
D.控制禁军
知识点二
重文轻武的政策
3.
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统治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重武轻文
D.对外开放
4.“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种现象开始于(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答案
【预习速填】
知识点一
①960
②赵匡胤
③先南后北
④分化事权
⑤文臣
⑥通判
⑦转运使
知识点二
⑧武将
⑨抑制武将
⑩文教事业尚武轻文兵变政移
【自我检测】
知识点一
1.D
2.B
知识点二
3.B
4.D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黄河流域政权的频繁更替
C.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D.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
2“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3.据史料记载,1
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4.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A.
实行养兵政策
B.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

A.设置通判
B.设置转运使
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6.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
A.科举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开明的民族政策
7.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8.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反映了宋朝统治者推行的国策是(

A.重武轻文
B.重农抑商
C.重视教育
D.重文轻武
9.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
)
A.尚武风气盛行
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藩镇混战割据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0.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解析题。
历史人物传记《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纪录片式的方式,深度刻画了赵匡胤波澜壮阔又不甚完美的一生。
作者刘路以《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等正史为基础,秉持历史读物的严谨态度,结合别史、笔记、文集等数百种史料,广泛参考各类学术成果,力图呈现一个全面的赵匡胤:出生禁军世家到成为皇帝,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了宋代文官治国的新局面。作者尤为赞许并着力刻画的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禁军强干弱枝”等手段实现了中央集权,并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稳定步伐“渐进式”实现变革,由此成就了“唐宗宋祖”的一代风流。
——2016年09月13日中国文化报
(1)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混乩局面”的措施是什么?
(2)赵匡胤“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宋代文官治国”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C
5.B
6.C
7.B
8.D
9.B
10.C
二、非选择题
11.(1)建立北宋,并逐步统一南北。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重文轻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