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后作业
1.与下表中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无直接关系的是(
)
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C.清朝人口快速增长
D.晋商、徽商等商帮兴起
D
课后作业
2.在清朝前期,出现了晋商和徽商等大商帮,这些大商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商业的发展
B.城市的繁荣
C.城镇的增加
D.人口的增加
A
3.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上述材料说明(
)
A.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B.手工业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C.商业发达,社会安定
D.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较快
B
4.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反映了这“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这种情况反映出当时(
)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
D.人们具有反抗精神
A
5.清朝前期,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汉口镇,这反映了(
)
A.清朝很富有
B.商业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C.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
D.人口的不断增加
C
6.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业贸易十分兴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B.吴江县的盛泽镇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C.晋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D.徽商在乾隆时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A
7.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下列与清朝前朝人口增加相关的史实是(
)
①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
②社会安定
③人口的快速发展,使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突出
④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A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预习速填】
知识点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①
,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②
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2.表现
耕地
全国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
兴修水利
对③
、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庄稼种植
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④
、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经济作物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知识点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⑤
。
2.商业的发展: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⑥
、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山西商人组成的⑦
和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⑧
。
知识点三
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表现:到⑨
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3.带来的问题:由于人口密度加大,⑩
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自我检测】
知识点一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是“国之大计”,尤其要恢复和发展(
)
A.农业生产
B.官办工商业
C.城镇市场
D.丝织业
2.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的是(
)
A.手工业的发展
B.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C.商品贸易的兴盛
D.商帮的活动
知识点二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清朝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城市是(
)
A.松江
B.广州
C.苏州
D.无锡
4.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商业网,其中包括(
)
①农村集市
②城镇市场
③区域性市场
④全国性市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三
人口的增长
5.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数量随之大幅增长。清朝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到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在(
)
A.顺治年间
B.康熙年间
C.雍正末年
D.乾隆末年
6.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口快速增长
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D.土地兼并严重
答案
【预习速填】
知识点一
①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②垦荒
③黄河
④玉米
知识点二
⑤手工业工场
⑥农村集市
⑦晋商
⑧徽商
知识点三
⑨康熙
⑩人地矛盾
【自我检测】
1.A
2.B
3.C
4.D
5.D
6.B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
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因此大力(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表现有(
)
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②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 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 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清朝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
A.手工业部门齐全
B.产品质量精良
C.品种花色繁多
D.手工工场发达
4.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
)
A.
纺织业
B.
采矿业
C.
运输业
D.
餐饮业
5.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如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已经名闻天下,被称为“四大镇”。这些属于清朝商业网中的(
)
A.农村集市
B.城镇市场
C.区域性市场
D.全国性市场
6.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
)
A.北京
B.江宁
C.苏州
D.杭州
7.乾隆年间,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的商帮是(
)
A.晋商
B.徽商
C.苏商
D.浙商
8.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八分之一
9.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0.宋代人口有1亿,耕地面积5.6亿亩;鸦片战争前,清代人口达到4亿,耕地只有11-12亿亩。相对于宋代,清代养活这么多人口主要依靠(
)
①推行垦荒政策
②精耕细作
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④不断扩大海外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二: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3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3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三:水力和蒸汽力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3)分析材料二、三,比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龙展水平与英国的发距。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道成中国逐渐落后的制度因素。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D
4.A
5.B
6.C
7.A
8.A
9.D
10.A
二、非选择题
11.(1)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特别发达,商品经济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中国的
经济实力居于世界前列,其综合国力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3)差距:中国仍处于个体手工生产,英国已开始向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发展。因素: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