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朗读(共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朗读(共6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0 20:53:08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家猜猜看这首童谣描写的是什么节日?
猜谜导入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位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为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说无效,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年”的传说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鞭炮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竟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鞭炮,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一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后来,人们为了庆祝过年,防止“年”再出来伤人,他们每年腊月三十都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这种习俗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全世界庆祝人数最多、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第一课时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拥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录在《老舍文集》里。
走近作者

jiǎo
bàn
xún
áo
zhōu
suàn
zhēn
fěi

fàn
biān

mài
ɡuànɡ
读一读,记一记
悬灯结彩
截然不同
万不得已
逛庙会
麦芽糖
寺院
鞭炮
小贩
栗子
榛子
杂拌儿
翡翠
饺子
高醋
蒜瓣
熬粥
初旬
jiǎo

bàn
tān
zhǎ
xiāo
jiào

rán
luò
tuó
qià
写一写






轿





suàn

fàn





一种调味品,起源于中国。古时用酒作为发酵剂酿制食醋,所以从“酉”。
左边里面有一短横
suàn
大蒜

左小右大
姐妹俩的性格截然不同。
词语解释
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文中是指除夕的“闹”与初一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截然不同】
大相径庭
迥然不同
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悬灯结彩】
张灯结彩
喜庆佳节,大街上处处悬灯结彩。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本文指元宵节大街上的喜庆气氛。
【万象更新】
开学了,校园里万象更新。
焕然一新
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万不得已】
迫不得已
不到万不得已,人们是不会不赶回家吃团圆饭的。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腊八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提示:散文记叙线索一般为时间或事件过程。
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日子的哪些风俗习惯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最后每组推荐一名
代表和大家交流。
小组合作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时间
风俗习惯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祭灶王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时间
风俗习惯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
思考: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元宵节
课文层次
第四部分(14):春节过完后,人们又开始新的忙碌。
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描写老北京人过元宵节的情景。
第二部分(8~11自然段):描述老北京人除夕,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一部分(1~7自然段):描述老北京人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__________
开始,直到
结束,以及老北京(人)在这一段时间里过春节的习俗。反映出老北京人过春节时______的场面以及______________
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喜爱和认同。
主题揭示
腊月初旬
正月十九
热闹
快乐幸福
传统文化
说一说:读完课文,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忙碌
热闹
喜庆
团圆
随堂演练
悬(
)结(

灯火(
)(


)象(
)新

)七八(

一、将词语补充完整。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娴熟——
充裕
预备——
纯熟
充足——
间断——
热闹——
万象更新——
准备
中断
喧闹
焕然一新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娴熟——
缺乏
生疏
充足——
间断——
团圆——
万象更新——
持续
冷清
依然如故
截然不同——
热闹——
一模一样
离散
四、根据下列解释写出对应的四字词语。
4.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3.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2.一切事物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1.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万不得已
悬灯结彩
五、听写词语。
热情
自傲
饺子
万象更新
鞭炮
眨眼
通宵
间断
截然
燃放
小贩
彼此
贺年
骆驼
恰好
一律
彩绘
分外
摆摊儿
悬灯结彩
万不得已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描摹、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将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分外热闹。
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老北京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看看老北京人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课堂导入
北京的春节过得分外热闹!让我们读读下面的词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把词串读出节奏。
各形各色
有声有光
悬灯结彩
截然不同
日夜不绝
灯火通宵
万象更新
又甜又黏
色味双美
(一)年前准备阶段
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
腊八、腊月二十三
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2.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
忙乱、紧张
3.大人们会忙些什么?小孩儿会忙些什么?
大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
小孩儿: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打比方
粥材料丰富
熬腊八粥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泡腊八蒜
第一件事
买杂拌儿
第二件事
买爆竹
第三件事
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杂拌儿:
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蜜饯等。
蜜饯:
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
空竹:
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
再来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
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
·
·
·
·
·
·
·
·
·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课后第三题)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
·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
默读第6、7自然段,说说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以及到除夕之前有什么风俗习惯?
放鞭炮
吃糖
扫房
预备食材
1.交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热闹
(二)过年时
2.它们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研读第8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热闹”的?
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重视吃团圆饭
家家
到处

红红的
各色的
灯火通宵

日夜
不绝
赶回家

不许间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做年菜
穿新衣
守岁
人们的活动
家家……
老少男女……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
做年菜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
吃团圆饭、祭祖
守岁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嗅觉
听觉
视觉
味、色、音
默读第9自然段,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哪些不同?
除夕
正月初一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
截然不同
(1)默读第9、10自然段,总结一下正月初一人们都有哪些活动?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人们的活动
男人们……
女人们……
小贩们……
小孩子们……
拜年
接待客人
摆摊儿
逛庙会
(2)老北京的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体会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
默读课文第11-13自然段,看看元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炽热
美丽
观赏了作者笔下的灯会盛景,你有什么体会?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种类多
数量多
写得详细的:
腊八
正月初一
除夕
元宵节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其他的则一笔带过。
合作研读,领悟写法
腊月二十三
2.小组合作探究:详略得当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让读者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突出了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拓展延伸:说说课本阅读链接中的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把除夕这一天的热闹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
斯妤的文章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的忙碌场面,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相同题材的文章,因为地域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的体验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不同体验写出不同特色的文章。
1.北京的春节
开始——腊月的初旬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彩排——腊月二十三
第一个高潮——除夕
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第二个高潮——正月初一
板书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注意不要重复。
课堂演练

)腊八粥

)新衣

)庙会

)毛驴

)腊八蒜

)年画

)爆竹

)灯笼

穿






二、回忆课文内容,选一选。
2.《北京的春节》指出春节的彩排是(

A.除夕
B.元旦
C.腊八
D.过小年
1.《北京的春节》指出春节的高潮是(

A.除夕
B.元旦
C.腊八
D.过小年
A
D
三、询问亲戚好友,看看你的家乡春节有哪些习俗。和老北京的春节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和同学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