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草船借箭 课件(5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草船借箭 课件(5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0 15:52:45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
诸葛亮立军令状
你知道吗?
新课导入
——满载而归
——神机妙算
——面不改色心不跳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láng



gōng
jìn
cuì
《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呢?
隆中对
火烧赤壁
根据统编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三国演义》,章回体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惊心动魄,《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
了解名著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小说《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两朝志传》,杂剧《风云会》等。
罗贯中
(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背景简介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时期。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知识锦囊
三国形势介绍
魏(曹操)
蜀(刘备)
吴(孙权)
(诸葛亮)
(周瑜)
联合
打败
攻打
教学目标
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委托、神机妙算”等词语。
1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及结果。
2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3
我会认


瑕不掩瑜





màn
妒忌
监督
帷幔

léi
擂鼓





chéng
呐喊
弓弩
丞相

zhài
山寨
整体认读音节
翘舌音
我会写

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














会写字

音序:D
左右
偏旁:

7
形近:
妒忌
妒意
天妒英才
笔顺:
组词:
结构:
笔画数:
妇女
保护
窗户

音序:
J
上下
偏旁:

7
形近:
妒忌
忌恨
投鼠忌器
笔顺:
组词:
结构:
笔画数:
导游
忍受
忘记
cáo
音序:
C
上下
偏旁:

11
形近:
姓曹
兵曹
曹冲称象
笔顺:
组词:
结构:
笔画数:
水槽
嘈杂
漕运

音序:
D
上下
偏旁:

13
形近:
都督
督促
任督二脉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赌博
堵塞
首都
结构:
wěi
音序:
W
偏旁:

8
形近:
委员
委任
委曲求全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萎缩
推诿
逶迤
结构:
上下

音序:
L
上下
偏旁:

12
形近:
姓鲁
粗鲁
鲁莽行事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樯橹
姓曹
督促
结构:
zhē
音序:
Z
半包围
偏旁:

14
形近:
遮挡
遮光
遮天蔽日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甘蔗
鹧鸪
庶民
结构:
zhài
音序:
Z
上中下
偏旁:

14
形近:
村寨
寨子
攻城拔寨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比赛
塞外
寒冷
结构:
léi
音序:
L
左右
偏旁:

16
形近:
擂鼓
自吹自擂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雷电
花蕾
镭射
结构:

音序:
N
左右
偏旁:

7
形近:
声呐
唢呐
擂鼓呐喊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纳米
内容
氯化钠
结构:
chā
音序:
C
左右
偏旁:

12
形近:
插手
插页
两肋插刀
笔顺:
组词:
笔画数:
锸工
传播
水稻
结构:
妒忌
委托
照办
预计
军令状
紧急
惩罚
迟延
探听
自有妙用
布置
调度
水寨
呐喊
神机妙算
词语认读
【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推却】
拒绝,推辞。
【迟延】
拖延,耽搁。
【委托】
请人或者机构等代办。
【调度】
管理并安排。
【呐喊】
大声喊叫助威。
【神机妙算】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
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词语解释
根据统编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整体感知
1.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的发展顺序。
3.在文中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准备、经过
和结果,对课文进行分段。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
(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第二部分:
(3~5)写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妙地做好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
(6~9)写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部分:
(10)写诸葛亮如期交箭,让周瑜的算盘落了空,周瑜自叹不如。
课文解读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
周瑜妒忌诸葛亮
开门见山,点明原因。
起因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用弓箭最好。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明知故问
设下圈套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十天造得好吗?
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只要三天。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步步紧逼
沉着应对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一方面诸葛亮顾全大局,为了维护蜀吴联盟和战胜曹操的十万大军,所以不和周瑜计较。另一方面诸葛亮对于向曹操借箭的计划早就成竹在胸,所以他欣然地立下了周瑜想置他于死地的“军令状”,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思考:周瑜为什么高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周瑜深信三天打造十万支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三天又是诸葛亮自己提出来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诸葛亮受罚的样子。
智勇双全,但心胸狭隘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准备
讨论交流
这一自然段中,鲁肃的提问有什么作用?
1
借鲁肃的口说出三天造十万支箭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侧面描写为下文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起烘托作用。
周瑜再次制造困难表现了什么?
2
三天内造十万支箭已经是大难题,还要军匠故意迟延,不给全材料,周瑜嫉贤妒能,想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已暴露无遗。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
的忙?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
诸葛亮:有计谋,有胆识
根据统编教材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
情势如此危机,但诸葛亮却依然冷静沉着。
胸有成竹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思考:诸葛亮这样做有什么用意呢?
为了防止自己的船只因大雾天在江中迷失。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
便于双面受箭,同时为撤离做好准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让曹操以为敌人来袭。
经过
说明诸葛亮早就算好了当天的天气。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思考:你从“一定不敢”看出了什么?
诸葛亮识人知人,对曹操了如指掌。
对比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妄动
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清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借箭成功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士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结尾
合作探究
回顾全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诸葛亮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②诸葛亮算准了天气。
③诸葛亮算准了人。
利用草船去“借箭”。
算准了第三天江上会有大雾。
面对鲁肃,委以重任;利用曹操多疑性格。



起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设计陷害他。




经过
结果
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顾全大局
脉络梳理
主题探究
文章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的胆识和才智,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拓展延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后练习
一、同桌之间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互相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呢,课下找一找其中的故事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