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同步训练):第18课《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同步训练):第18课《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4 19:02:58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莽莽(mánɡ)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
B.堪称(kān) 风靡(mí)
谛听(dì) 静谧(mì)
C.茸茸(rónɡ) 幢顶(chuánɡ)
禅悟(chán) 纯粹(cuì)
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样(mú) 镶嵌(qiàn)
【解析】选C。A项中“莽”应读mǎnɡ; B项中“靡”应读mǐ;D项中“桧”应读ɡuì。
















2.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运用的妙处。
(1)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喷”是喷洒、喷射的意思,这里突出了骄阳似火的特点。
(2)“揉”是揉捏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繁茂、浓绿欲滴的特点。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 )
(2)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 )
(3)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 )
答案:(1)对偶 (2)反问引用 (3)比喻排比
阅读“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至“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回答问题。
4.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选文中“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香、高、粗、久
5.“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遭雷劈后的神木所展现的外在雄姿和内在精神这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6.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发现了受“巨创”的神木依然倔强挺立,它代表了阿里山的神韵,不难看出作者倾注的一腔赞美之情。
答案:神木受“巨创”后百折不挠、倔强挺立的雄姿令人肃然起敬,这正是阿里山的神韵和内在美,倾注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通过对神木的描写,充分揭示了它的审美价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8.为什么本来不爱山而爱水的人却在阿里山上有了难得一乐的收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我”在这儿听到了百鸟合鸣,看到了色彩娇艳的花儿,更看见了天上的流云在天上表演着大地上的人间万象。
9.作者阿里山看云别有情趣,文中穿插了不少对大陆情景的描绘,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构思的理解。要紧紧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如“那两朵杜鹃是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寓意”,“期盼祥云能飞落一场霖雨,浇在两岸国人的焦渴的心田之上”。意合即可。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对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渴盼。
10.文中画线处描写“云”的语句优美动人,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写“阿里山云”就像在表演大地上的人间万象,突出了云在天穹下身影不断变幻的特点,生动形象。
11.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本文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文章写阿里山的鸟、花、云,皆是欢快明朗的语气,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写阿里山的景物时,又穿插对大陆的描述,表达了对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期盼之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阿里山的鸟、花、云的喜爱之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
12.虎年春节前夕,记者了解到,在“八八风灾”中遭受重创的阿里山,公路和森林铁路仍在修复之中,其中森林小火车因铁轨遭冲毁,隧道被落石压垮,短时间内仍无法恢复。
(1)请问这时如果你去阿里山旅游,你将错过哪个富有阿里山特色的旅游项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坐阿里山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游览。
(2)台湾旅游负责人表示,目前旅游大巴无法上到山顶,甚至连半山腰也没有办法上去。但有的旅客执意要到山顶,你应该怎样劝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由于风灾肆虐,我们应特别注意安全,尽量在山脚游览相关的景点,等公路修复完善后,再游览整个阿里山,好吗?第十八课 阿里山纪行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莽莽(mánɡ) 浓稠(chóu)
山岚(lán) 鱼鳖(biē)
B.堪称(kān) 风靡(mí)
谛听(dì) 静谧(mì)
C.茸茸(rónɡ) 幢顶(chuánɡ)
禅悟(chán) 纯粹(cuì)
D.雄踞(jù) 红桧(huì)
模样(mú) 镶嵌(qiàn)
【解析】选C。A项中“莽”应读mǎnɡ; B项中“靡”应读mǐ;D项中“桧”应读ɡuì。
2.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运用的妙处。
(1)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喷”是喷洒、喷射的意思,这里突出了骄阳似火的特点。
(2)“揉”是揉捏的意思,这里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繁茂、浓绿欲滴的特点。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 ( )
(2)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 )
(3)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 )
答案:(1)对偶 (2)反问引用 (3)比喻排比
阅读“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至“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回答问题。
4.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选文中“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它的树龄大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答案:香、高、粗、久
5.“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遭雷劈后的神木所展现的外在雄姿和内在精神这两个角度思考。
答案:“神木”遭雷劈,虽遭巨创,仍有一段还“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表现了一种不屈的精神,因此,“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6.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发现了受“巨创”的神木依然倔强挺立,它代表了阿里山的神韵,不难看出作者倾注的一腔赞美之情。
答案:神木受“巨创”后百折不挠、倔强挺立的雄姿令人肃然起敬,这正是阿里山的神韵和内在美,倾注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7.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通过对神木的描写,充分揭示了它的审美价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8.为什么本来不爱山而爱水的人却在阿里山上有了难得一乐的收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我”在这儿听到了百鸟合鸣,看到了色彩娇艳的花儿,更看见了天上的流云在天上表演着大地上的人间万象。
9.作者阿里山看云别有情趣,文中穿插了不少对大陆情景的描绘,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构思的理解。要紧紧结合文章重点语句理解,如“那两朵杜鹃是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寓意”,“期盼祥云能飞落一场霖雨,浇在两岸国人的焦渴的心田之上”。意合即可。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对宝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渴盼。
10.文中画线处描写“云”的语句优美动人,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解题思路如下:
答案: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写“阿里山云”就像在表演大地上的人间万象,突出了云在天穹下身影不断变幻的特点,生动形象。
11.阅读全文,请你说说本文蕴涵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文章写阿里山的鸟、花、云,皆是欢快明朗的语气,充满了喜爱赞美之情;写阿里山的景物时,又穿插对大陆的描述,表达了对台湾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期盼之情。
答案:抒发了作者对阿里山的鸟、花、云的喜爱之情,对中华民族和睦团圆的期盼。
12.虎年春节前夕,记者了解到,在“八八风灾”中遭受重创的阿里山,公路和森林铁路仍在修复之中,其中森林小火车因铁轨遭冲毁,隧道被落石压垮,短时间内仍无法恢复。
(1)请问这时如果你去阿里山旅游,你将错过哪个富有阿里山特色的旅游项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坐阿里山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游览。
(2)台湾旅游负责人表示,目前旅游大巴无法上到山顶,甚至连半山腰也没有办法上去。但有的旅客执意要到山顶,你应该怎样劝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由于风灾肆虐,我们应特别注意安全,尽量在山脚游览相关的景点,等公路修复完善后,再游览整个阿里山,好吗?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 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录音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
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
1.风靡( )纯粹( )堪称( )镶嵌( )鱼鳖( ) 雄踞( )
2.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风光美如画 ; 林海云雾 、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 ;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 (先生生互探,后师生互探)
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
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明确:1、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2.由神木受到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种巨子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不折不挠,唯物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无可匹敌,他是阿里山的标志。神木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经历磨难,却不折不挠,昂扬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描写了阿里山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把这些美丽的景物展现给读者,层次清晰,开头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结尾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达标训练
l.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镶嵌( )
鱼鳖( ) 静谧( ) 红桧( ) 孕生(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
接风洗尘:                            
(2)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
风靡:                             
⑶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地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山上渐渐地云雾浓稠。
莽莽:                              
  ⑷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谛听:               
3.假如你是吴正功先生阿里山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的浏览课文,参照作者行踪的关键词,完善下面的解说词。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我们会看到( ),迈过( )间的( ),最终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
4.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
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五、堂清检测
l.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一泓( ) 莽莽( ) 溢出( ) 镶嵌( )
鱼鳖( ) 静谧( ) 红桧( ) 孕生( )
2.解释词语
匹敌:____________________骤然:____________________
恍如隔世:________________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
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堪称:____________________
谛听:____________________山岚: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________。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谭水清澈;第5段,________;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________________;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________。
4.文章写景采用了 方法来组织材料,使文章行文思路清晰明了。
附: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一、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二、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游记的主体)
清澈的潭水 移
宁静的林区 步
曲幽的路径 换
无边的森林 景
三、写下山。(呼应开头,回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阿里山的人美、景美,作者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过程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写成了这篇饱含爱国热情的美文,这一节课我们一齐去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有感情的朗读文中优美的句段。
2.找出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检测
1.把优美的句段大声读一读,再次体会它们的精妙之处。
2.展示交流结果。(每人限说一句,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合作探究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温馨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是文章语言生动活泼。(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精讲点拨:
本文作者用典雅、凝练、和谐、畅达的语言,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笔法,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阿里山的情韵美。
例如: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课堂小结: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 不是,它是自然、朴素的美,本文作者用典雅、凝练、和谐、畅达的语言,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笔法,向我们充分展示了阿里山的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深深感到其和婉宽舒、柔美,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
四、达标训练(拓展练习)
读了本文,你一定对阿里山有所了解,可是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没有领略过这里的美丽风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他们介绍一下美丽的阿里山。(100字左右)
课堂小结:
1.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堂清检测
(一)必做题
1.阅读课文四至九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依次写出几段文字写到的阿里山美景。
( )---宁静林区---( )---( )----( )
(2)第九段中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2.提问: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答案:比喻。“汪洋”极言森林之大,“幢顶”言其高,“伞盖”言其茂密,“古寺宝塔”言其密不透风,遮天蔽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课外选做题 成绩好的同学,请以“xx游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游记。
附:板书设计
十八、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的景:大片森林、幽深、宁静、清凉、神奇
结构特点: 一线贯穿,首尾呼应
组织材料:移步换景
语言:音乐美、情韵美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