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同步训练):第24课 明天不封阳台 (苏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全案(课件+教案+同步训练):第24课 明天不封阳台 (苏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4 19:02:58

文档简介

二十四 明天不封阳台
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掌握字词。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2.明白文章表述的主要意思。
3.结合文章内容,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
教学重点
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 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导语:“地球转呀转得快,城乡的变化还要快”。乡下变化→城里变化→高楼大厦一幢幢,青山绿水一点点→鸟兽减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麻雀、喜鹊、黄鹂、燕子、鸽子)
大家喜欢吗?为什么?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可能这样回答:
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
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 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
倏然( ) 蜷缩( ) 恬淡( ) 翘望( ) 呐喊( ) 喧嚣( )龟裂( ) 鳞次栉比(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眺望: 沐浴: 瑰丽: 恬淡: 鳞次栉比:
2.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3.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4.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5.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二)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自学检测:
第1题:强调易错字词,重点识记
第2题:要封阳台 ——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第3题: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第4题: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第5题: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作者的这种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很能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深情渴望。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1.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课件: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我”会怎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与鸽子来一段心灵的交流好不好?同桌先模拟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
(2)好心的人啊,我已经有宝宝了,请你仁慈一点,放过我们吧。
指名同学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小结后有感情地朗读。
(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
(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女生齐声读描写草原的部分,共同思考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大家有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受吗?
提示:旅游或星期天的经历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了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欢乐,大自然是上苍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伙伴。
四、达标训练
1.根据括号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填字成词
鳞次________比(zhì) 变________莫测(huàn)
________若朝霞(càn) ________身立命(ān)
情不自________(jīn) 自________自足(jǐ)
不________之客(sù) ________淡和谐(tián)
2. 说说下面这幅漫画的含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1.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2.画出本课知识结构图。
五、堂清检测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
我忽然觉得,这只鸽子绝非偶尔落脚,它分明是大自然派来的一位使者,那“咕咕”的叫声,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其实,那咆哮的洪峰,那焚毁的山林,那流失的水土,那龟裂的农田,分明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
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上面画线句子的含义,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的感觉中,这只鸽子不是偶然间来到这里的,而是成了人类呼唤宁静、和谐、和平的使者。
B那“咕咕”的叫声、带血的翅膀在向我们倾吐:人对自然的剥夺与破坏已太多,早点醒悟,还自然本来的面目与生机吧!
C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赋鸽子以使者的身份与感情,体现出作者对鸽子、对一切生灵的命运的关注之情。
D“那带血的翅膀不正在向我们倾吐着什么吗?”运用了反问句式,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人们可悲的下场。
2.联系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多少年了,我们太习惯去探寻大自然的意义,而往往忽略了大自然本身的叙说。”这句话的理解,你认为人和自然应该有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3.“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中的“之”指什么?又是什么使它变得宁静而高远的?
4.作者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仅仅是“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吗?为什么?
5.设想一下:有一天,可爱的鸽子终于扇动健康的翅膀飞走,你会封阳台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6.上面第二段文字也是课文《明天不封阳台》的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点明主旨,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B作者通过让鸽子落脚而不封阳台这件事,表现了自己对待人与自然的态度。
C表明了作者今后再也不封阳台的决心。
D阐述了明天不封阳台的几个理由。
7.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高声叫卖的青蛙;鸽子飞过秋日的天空,我们不再射出铅弹;蜻蜓掠过夏天的裙边,我们不再张开捕网。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我希望 ,不再 。
参考答案1.D 2.说明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挖掘大自然财富,却常常忽略了自然本身的法则。人和自然应和谐相处,懂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 3.指“我心灵的天空”,是“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使它变得宁静而高远的。 4.不仅仅是为了这些,其实它还表明了作者希望人们亲近自然、为人类自己留一片宁静和平的天空的愿望。5.略 6.C 7.如:餐桌上,不再有摆上猴脑的宴席;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 
附:板书设计
要封阳台
↓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 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课后反思(优点、不足、改进设想)(共25张PPT)
1.根据括号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填字成词。
鳞次(zhì)_____比 变(huàn)_____莫测
(càn)_____若朝霞 _______(ān)身立命
情不自(jīn)_____ 自(jǐ)_______自足
不(sù)______之客 (tián)_____淡和谐
答案:栉 幻 灿 安 禁 给 速 恬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
喧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儿子曾在这块草坪上蹒跚学步。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声音杂乱;不清静。(2)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 )
(2)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 )
答案: (1)比喻 (2)排比
4.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全文,注意描写土地和庄稼的段落,如③④ 段等。回答第二问,要抓住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如文中多次出现的“让人心安”等字眼。
答案: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只答“让人心安”也可)。
5.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句①要从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土地乡村之间的关系方面考虑。句②要从古老的土地对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上回答。
答案: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②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
6.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①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能力。句①要抓住关键词“最早”“少有”“今天”,从历史的悠久和作者对土地的感情方面作答。句②要从修辞手法及作用上思考作答。
答案:①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大地”的热爱、赞叹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
7.文章最后一段中说:“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中“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联系上文可看出,这句话中“让人心安”一词在上文中出现了两次,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答案: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的喜悦、欣慰的内心感受。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8.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表达。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土地的热爱、赞美之情;二是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等句子思考作者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答案:通过叙写旅途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的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
9.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关心现实,多方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并能提出自己的创造性的见解和方法。可从多方面思考、收集、整理“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的方法。
答案(示例):(1) 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第二十四课 明天不封阳台
1.根据括号中的注音在横线上填字成词。
鳞次(zhì)_____比 变(huàn)_____莫测
(càn)_____若朝霞 _______(ān)身立命
情不自(jīn)_____ 自(jǐ)_______自足
不(sù)______之客 (tián)_____淡和谐
答案:栉 幻 灿 安 禁 给 速 恬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封了阳台,虽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这鸽子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
喧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楼前有一块草坪,儿子曾在这块草坪上蹒跚学步。
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声音杂乱;不清静。(2)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指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浮在我心灵的天空上,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 )
(2)我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了,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扰,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也为了它带给我的那一片恬淡和谐的思绪。 ( )
答案: (1)比喻 (2)排比
4.从文中描写的内容看,作者视野中的土地有着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给作者以怎样的内心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全文,注意描写土地和庄稼的段落,如③④ 段等。回答第二问,要抓住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如文中多次出现的“让人心安”等字眼。
答案: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让人心安,感到喜悦和欣慰(只答“让人心安”也可)。
5.请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①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句①要从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土地乡村之间的关系方面考虑。句②要从古老的土地对文化和文明的作用上回答。
答案:①城市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乡村的供养与支持,是农民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哺育了城市文明。②古老的土地培育并滋养了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
6.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内涵丰富,表现力强。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①这片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
②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味能力。句①要抓住关键词“最早”“少有”“今天”,从历史的悠久和作者对土地的感情方面作答。句②要从修辞手法及作用上思考作答。
答案:①突出了眼前这片土地的古老沧桑、历史悠久和对人类贡献的绵远持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代养育人类的“这片大地”的热爱、赞叹之情。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米在土地滋养下愉快、茁壮生长的动人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看到大片土地洋溢生机与活力时由衷的欣喜之情。
7.文章最后一段中说:“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中“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表达技巧。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联系上文可看出,这句话中“让人心安”一词在上文中出现了两次,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答案: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的喜悦、欣慰的内心感受。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8.认真阅读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感情的表达。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土地的热爱、赞美之情;二是从“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等句子思考作者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答案:通过叙写旅途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古老沧桑、历经灾难而一直默默奉献的土地的热爱、赞美和由衷感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所带来的土地屡遭分割、日渐萎缩的担心和忧虑。
9.爱护这一只鸽子,可以不封阳台,用布条帮鸽子做窝,找来水和玉米粒,用作鸽子的晚餐;但是,怎样“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呢?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关心现实,多方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并能提出自己的创造性的见解和方法。可从多方面思考、收集、整理“爱护所有的自然造化,爱护一切有益的生命”的方法。
答案(示例):(1) 保护生态环境,如不乱砍乱伐,不排放废水废气,不使用可能危及其他物种的农药等。
(2)保护野生动物,如设立保护区,禁止捕捞猎杀,对于濒临灭绝的物种实行人工护养繁殖等。
(3)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地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