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求知随笔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字音字形
gōng
蒂
汲
zī
zhà
qiè
驭
渊
博
héng
mó
2.词语积累
(1)根深蒂固:
(2)孜孜不倦:
(3)不言而喻:
(4)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
恒心,有毅力。
(5) :长久地坚持下去。
(6)汲取: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吸取。
3.文体知识
议论文是以____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
其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
章。议论文有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 见 的 论 证 方 法 有 __________ 论 证 、 __________ 论 证 、
__________论证、__________论证等。
议论
论点
论据
论证
道理
举例
对比
比喻
本文是一篇有关创新问题的议论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
阐述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
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
断追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全文思路清晰,层层深入。采
用事实论证,有很强的说服力。
要点 1
梳理文脉结构
要点 2
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在阐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道
理时,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从反面说:“①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再从正面说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
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2)举例论证:在论证“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知识”这一观点时,列举了约翰·古登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的事例及罗兰·布歇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这两个事
例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事例典型,具有代表性。
如果你
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
止步不前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
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字音字形
2.词语积累
(1)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课文中指不作
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rú
Lún
liáng
庸
mò
键
páng
huáng
zhào
袖手旁观
(2)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4)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
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具体事例和自己的
实际,论证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即需要培养实验的
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
我们都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格物致知
3.助学背囊
(1)主题思想
(2)文脉结构
15 短文两篇
1.字音字形
怡
筹
藻
xiá
jié
孜
孜
liú
yǐng
zhì
gāo
cī
诫
诀
huò
2.词语积累
(1)怡情:
(2)文采藻饰:
(3)诘难:
(4)寻章摘句:
文字的推求。
(5)味同嚼蜡:
(6)吹毛求疵:
(7) :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8) :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
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课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开卷有益
不求甚解
(9)咬文嚼字:
(10) :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11)豁然贯通:
过分地斟酌字句。
因小失大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谈读书》
(1)主题思想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
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
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
励人们多读书。
3.助学背囊
(2)文脉结构
(2)文脉结构
(3)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
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
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
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
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
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
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
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
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
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
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字音字形
xuán
渺
kuāng
kǎi
xǐng
赖
zuì
罩
pǔ
脊
摧
miè
2.词语积累
(1)怀古伤今:
(2)为民请命:
(3)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
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4)抹杀:
(5)诓骗: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前仆后继
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说谎话骗人。
本文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
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同时热情歌颂了“ 地底下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
民)的斗争,明确地提出了绝大部分的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心,
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
之心。
要点 1
论证思路
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他信力
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要点 2
驳论方法
本文是以什么为批驳的“突破口”的?对此,作者是怎样
进行批驳的?
【要点提示】解答此题要理解本文所采用的“驳论证”的
驳论方法,并分析领会作者是怎样在直接批驳了对方论证的基
础上驳倒错误论点的。
【我的回答】
(1)本文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进行批驳。作者在第1
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
后文的驳论证奠定了基础。议论语句“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明确
揭示了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2)文章直接批驳敌论的方法是: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希望国联
是“他信”不是自信;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中
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
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驳倒了敌论证。
要点 3
语言特色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
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
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
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
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
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
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
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
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