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9 22: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土地改革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
土地改革内容
《中国土地法大纲》
最大特点: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
影响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合作探究:
(1)为什么刘邓大军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反攻的突破口?
(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从敌我双方的战略及战场的变化进行分析)
中原地区,国民党力量薄弱;
占领大别山可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
大别山地区战略位置很重要;
大别山原属于中原解放区,群众基础好
战略:由敌人进攻,我方防御变成我方战略进攻
战场:由解放区转入国统区


武汉
南京
二、战略反攻
陕甘宁
山东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战略进攻 1947.6-1948.9
大别山
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
率领晋冀鲁解放军
挺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解放区域
歼敌人数
主要战役地点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47万+
52万+
55万+
锦州、黑山、
沈阳
张家口、新保安、
天津
碾庄、陈官庄、双堆集
三大战役概况表
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刘、邓、陈、粟、谭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东北人民解放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瓮中捉鳖
战略决战
1948年9-11月
时间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关门打狗
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
猛虎掏心
歼敌55万余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北平和平解放
瓮中捉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渡江战役示意图
起止时间
中共参战
部队
中共
领导人
中共取得
战果
1949年4月20日至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
朱德
解放
南京
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表达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
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和解放
全中国的必胜信念。
上海
江阴
湖口
南京
浙 江


江 苏
江 西
渡江战役示意图
渡江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渡江战役 1949.4
解放东北全境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捍卫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解放南京 1949.4.23,国民党政权垮台。
小结:
回顾小结:
辽沈淮海平津战,基本歼灭敌主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庆胜利。
战略决战留遗憾,蒋匪残余逃台湾。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攻占
A、北平 B、南京
C、武汉 D、上海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
1、下列战役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