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坚持正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 “ 语 ” 近人
“ 甘瓜抱苦蒂 , 美枣生荆棘。 ” 从哲学上说 ,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 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 , 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 , 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 , 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 , 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 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 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
主旨演讲《共担时代责任 , 共促 全球发展》
[ 典出 ] 清 · 沈德潜《古诗源 · 古诗二首》
[ 释义 ] 甘甜的瓜同苦味的蒂相连 , 甜美的枣却生长于荆棘之中。
[ 原文 ] 采葵莫伤根 , 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 , 羞贫友不成。甘瓜抱苦蒂 , 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 , 贪人还自贼。
[ 解读 ] 中西方对待美的观念虽不尽相同 , 却也有相通之处 , 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致的。《论语》中 13 次出现了 “ 美 ” , 如《八佾》篇中 , 子谓《韶》: “ 尽美矣 , 又尽善也。 ” 谓《武》 : “ 尽美矣,未尽善也。 ”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所言: “ 尽美,指其声容之表于外者。如乐之音调,舞之阵容之类;尽善,指其声容之蕴于内者,乃指乐舞中所涵蕴之意义言。 ” 叶朗所言: “ 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艺术要包含道德内容,这是完全符合他本人的思想逻辑的。美与善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则应该是善的。 ” 柏拉图曾发问: “ 美到底是什么? ”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最终答案。托马斯·阿奎那认为: “ 善和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东西,因为二者都是建立在同一真实的形式上面 …… 各种事物能使人一见而生快感即称为美。 ” 可见中西方的哲学家对于美和善都是同等重视的。
此外,中西方也如出一辙地强调接纳 “ 不完美 ” :西方古代哲学认为人在尘世的存在是不完美的——断臂维纳斯是因其揭示了 “ 美之为美并不在于它是完美 的 ” 的哲理而成为世界经典艺术名作; “ 完美是美好的敌人 ” 这句话出自法国 18 世纪声望最高的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伏尔泰之口;而丘吉尔则说: “ 完美主义让人瘫痪。 ” 中国传统文化中 , 更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 老子《道德经》有言: “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 ” 《庄子》中描写了很多形象高大的残疾人,如:申徒嘉、哀骀它。庄子并没有因为肯定他们就用文学的手法去美化他们,而是肯定人自然本真面貌的不完美性与不完整性。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戴复古的诗句 “ 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 ” ,也流传至今,成为众人皆知的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 。
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 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 “ 甘瓜抱苦蒂 , 美枣生荆棘 ” , 借中国传统的辩证审美智慧巧喻经济全球化。我们不追求完美 , 但是我们也不会惧怕困难 ,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 , 浪潮所涌 , 只有迎难而上 , 才能享受经济 全球化所带来的美好。
诗海拾贝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 去留肝胆两昆仑。
【 赏析 】 《狱中题壁》是近代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 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 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 ,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格调悲 壮激越 ,风格刚健遒劲。
主题时文
“ 人肉搜索 ” 的参与者 , “ 正义 ” 过了头
近日 , 广州一辆正在等红灯的白色奔驰车 , 突然加速撞向穿越斑马线的行人 , 造成 13 人受伤。但还没等到警方通报 , 就有网友表示 , 一个小时内 , 肇事司机的身份证照片、住址、保险信息 等隐私已被 “ 人肉搜索 ” 出来。 (5 月 21 日《南方都市报》 )
“ 人肉搜索 ” 是网民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和日常生活中掌握的信息 , 去搜索、收集信息和资源的一种方式。在此热点事件中 , 网友们不仅关注事件、猜测传播 事故原因 , 还进一步关注当事人的个人信息 , 将之 “ 人肉 ” 出来 , 曝光在网上并肆意传播。
有网友表示: “ 对于坏人 , 人肉搜索也是一种惩罚。 ” 笔者认为 , 网友用 “ 人肉搜索 ” 曝光肇事司机的个人隐私 , 并称其为 “ 惩罚 ” , 似乎标榜为正义性质 , 真是 “ 正义 ” 过了头。
“ 人肉搜索 ” 的参与者包括搜索 者、传播者 ,其行为本身就是涉嫌违法的。在《网络安全法》和《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正式施行以后, “ 人肉搜索 ” 行为不仅涉及 网络侵权责任 ,还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尤其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若情节严重达到入刑标准,则可能产生侵犯公民信息罪的刑事责任。
“ 人肉搜索 ” 行为不仅侵犯了当事人个人隐私,还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受到电话短信骚扰、言语侮辱甚至人身攻击,此 “ 正义惩罚 ” 未免过了头。
在依法治国的社会,违法的人会受到法律惩罚,但也拥有隐私权,不应受到网友的 “ 人肉 ” 曝光惩罚。部分网友 “ 人肉 ” 、传播当事人隐私,自以为是 “ 正义 ” ,却没分清楚这是两码事,司机肇事不代表可以被 “ 人肉 ” 隐私。对待热点事件,网友们要更为理智,不能打着 “ 正 义 ” 的旗帜 ,去侵犯和传播别人的隐私,进而对其进行网络或者现实攻击,还美其名曰 “ 正义惩罚 ” 。
归根究底,部分网民存在缺乏尊重他人隐私的道德意识,缺乏相关网络法律知识等问题。网络时代的看客们,拥有使用媒介、传递信息的权利,但不能因匿名身份或以 “ 正义 ” 为借口等,无原则无底线地侵犯他人隐私,满足自己的私欲,更不能不遵守网络相关法律法规。
文学常识
一、作者 ( 人物 ) 档案
档案 ( 一 )
【 简历 】 苏格拉底 ( 前 469 -前 399) ,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雅典。早年随父亲雕刻 , 后专事伦理哲学探索。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 , 对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巨大。认为天 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 “ 认识自己 ” ,在于 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 “ 知德合一 ” 说,认为 “ 美德即知识 ”“ 作恶即无知 ” ,鼓吹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一生自奉俭约,广招弟子,不收学费。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公元前 399 年以 “ 传播异端 ” 和 “ 腐蚀青年 ” 罪被判处死刑 , 从容饮鸩而亡
【 作品 】 他并没有留下作品 ,他的言行都是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
档案 ( 二 )
【 简历 】 柏拉图 ( 约前 427 -前 347) , 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 , 也是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 “ 希腊三贤 ”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 , 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 , 并接触到当时的各 种思潮。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 20 岁时拜苏格拉底为师 , 跟他学习了 10 年 , 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 , 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 , 反对民主政治 , 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老师死后 , 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 28 岁至 40 岁 , 他都在海外漫游 , 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 , 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柏拉图到雅典后 , 开办了一所学园 , 一边教学 , 一边写作。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 , 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要生活在现实世 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 “ 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 ” 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 “ 政治训练班 ”
【 作品 】 《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
二、背景链接
在苏 格拉底 70 岁的时候 , 他被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以侮辱雅典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 , 进行了审判。古希腊城邦是建立在宗教仪式和神话之上的 , 且信奉多种神。在古希腊 , “ 不敬神 ” 是一项比较大的罪名 —— 世界上第一个解释月光为太阳光反射 , 并据此正确解释日食的思想家阿那克萨戈拉 , 因为他的学说冒犯了神灵 , 而被起诉 , 不得不逃离雅典。状告他的人认为 , 苏格拉底从不敬神 , 还向 年轻人宣扬他的离经叛道的主张。苏格拉底认为他是尊敬神灵的 , 因为有些神是外邦的神而不是本邦的神 , 所以对他的控告是污蔑;而蛊惑青年是因为苏格拉底在外面与各种人进行辩论的时候 ,一些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就在那里听,有时为了听苏格拉底的演说都不去上课了,而家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去找苏格拉底理论,由于苏格拉底能言善辩,把家长说得哑口无言,家长只好回家教育孩子,但孩子也和家长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进行辩论,家长就很生气,所以就状告苏格拉底。
审判苏格拉底的陪审团由 501 人组成 , 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别为自己进行辩护 , 然后再进行宣判。随后陪审团进行第一次投票 , 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在第一轮审判中 , 他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 使得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 , 审判团以 281 票对 220 票表决他有罪。很显然 , 如果有 31 个陪审员把有罪票改投无罪票 , 苏格拉底就能被释放了。而原告建议判处死刑 , 法庭允许他自择刑罚 , 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在第二轮审判中 , 苏格拉底公然指责由抽签方式选择陪审团的无知 , 引起了审判大会上全体人员的一片哗然。他的这种态度 , 使审判团发怒 , 纷纷改投有罪票。显然 , 即使苏格拉底再狂妄自大 , 也罪不至死 , 这不是一个理性的判决 , 也不是一个法治的判决 , 而是一个带有浓重个人情绪色彩的判决!
在监狱关押期间 , 苏格拉底的朋友们都劝他逃走 , 他们买通了狱卒 , 为他制定了详细的逃走方案。但是令所有人都吃惊的是 , 苏格拉 底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是不能违背的,这是作为雅典公民的他应该履行的义务,所以他十分坦然地接受了死刑,接受了来自他最爱的雅典人民对他的宣判。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 , 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 , 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被柏拉图记录下来。课文仅节选了苏格拉底长篇论述的序幕和铺垫部分。
语言构建与运用
一、认读字音
1 . 单音字
(1) 服 膺 (yīng) (2) 遭 殃 (yānɡ)
(3) 慎 重 (shèn)
2 . 多音字
(1) (2)
二、辨识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1 . 正道: 指所有事物的正确运行规律;正确的道路 , 与所谓 “ 歪门邪道 ” 正相反。
2 . 拳拳服膺: 诚恳地信奉。
3 . 恫吓: 威吓 , 吓唬。
4 . 枚举: 列举。
5 . 诚惶诚恐: 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6 . 毕恭毕敬: 形容态 度十分恭敬。
四、辨析词义
无可非议 无可厚非
课本原句 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 , 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 , 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
巧辨 巧析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前提是做得好。
无可厚非:说话做事虽有缺点 , 但还有可取之处 , 可以谅解。前提是做得不是很好 , 但不能过分责备。
总揽全局
【 活动设计 】
1 . 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 , 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 , 抛出了哪些他所坚守的 “ 正义 ” 理念 , 来层层深入地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答:
[ 明确 ] 正道、道理、道义、真理、正当。
2 . 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 活动设计 】
1 . 苏格拉底的第一段话主要讨论了哪几个问题?
答:
[ 明确 ] 两个问题 , 一是那个过去为苏格拉底所拳拳服膺的道理 , 是不是在受到死亡威胁的时候就改变了 , 就不再为他信奉了?二是我们该不该说 , 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 , 有些意见要重视 , 有些就没有必要 , 也不必听从所有人的意见 , 有些人的要听 , 有些人的不必听?
2 . 苏格拉底通过一个运动员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答:
[ 明确 ] 苏格拉底通过举出一个运动员应该听从医生的意见 , 而不是众人的意见 ,否则就会损害他的健康这个例子,将 “ 对健康有利的意见 ” 同 “ 对灵魂有利的意见 ” 等同了起来,认为对灵魂有利的道理就是 “ 合乎道义的道理 ” ,就如同对健康有利的是医生的意见一样。因此,如 果同意一个人的行为应当遵从合理的意见 ,而不是众人的意见,才是对他有利的,那么就如同应该听医生的意见而不是众人的意见一样,应该听从道义而不是其他。
总的来讲,这一段讨论首先确定的一个结论是:不是所有的意见都对灵魂有 利,只有符合道义的意见才是对灵魂有利的。
3 . 文章的后半部分 , 苏格拉底通过辩驳 格黎东,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答:
[ 明确 ] 纵然身受不公正待遇 , 也绝不能违背程序正义、以恶报恶;纵然含冤而死 , 也绝不能破坏法律的权威。
见仁见智
【 活动设计 】
苏格拉底之死是两千多年来一直热议的问题 , 你对苏格拉底之死有什么看法?
[ 我的理解 ] 苏格拉底之死在西方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因为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一种直接的民主政治 , 最高权力由公民大会和公民法庭掌 管 ,一个人是否判处死刑,需要由公民投票来决定,这应该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了,但它还是处死了有德行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以死向我们阐释了:法律必须被信仰,即使它不是正义的。
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 , 死是一个哲学家最后的自我实现。他用渊博的学识以及他的死亡 , 唤起了那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 , 从而开启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现在的西方知识文化传统 , 而苏格拉底本人也因此在学识和人格上成了两千五百年来追逐真知识的人们心中的楷模和标杆。
高超的劝说艺术
【课内挖掘】
苏格拉底在劝说格黎东的过程中 , 层层铺垫 , 步步设问 ,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 , 说服了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 劝说过程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
【技巧指导】
劝说需要一种正视问题的理性 , 不是视而不见 , 不是一触而发 , 而是思虑后合理地劝解;劝说需要一种正确的方式 , 不是制止和强行改变 , 而是疏导和引领; 劝说也需要一份胸怀万物的气度 , 为苍生而忧 , 为万物而感 , 所以 , 劝说也是一门艺术。
不要将劝说的艺术理解为一种阿谀奉承的谄媚 , 它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作出的堂而皇之的论调 , 不是只注重辞藻华丽的空洞言论 , 而是立足于实际情况 , 升华于个人的理性思考 , 吐之则给人以警醒和指导的言论 , 这需要一个人深厚的涵养和长远的目光。
不因一己之私,不为一时之快;抑或微言大义、情深意切,抑或机智灵活、要言不烦,抑或侃侃而谈、实现双赢。掌握了劝说的艺术,你收获的不仅是这满园的芳香,更将是一场人生的大丰收。
【针对训练】
根据情境 , 按要求写作。
近日 , 在一辆公交车上 , 一位女乘客高声读英语 , 周边乘客劝她小声点 , 女子反而理直气壮地反驳:你们不懂 , 英语就是要大声说 , 你自己不进步还不想别人进步!在公共场所遇到类似行为 , 你会去制止吗?针对该乘客 , 你会怎样进行劝说?要求: 看法明确,语言准确得体、有说服力,字数在 100 ~ 150 之间。
答:
[ 参考示例 ] 我会去制止。我会进行委婉的劝说:
姐姐 , 你好!您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和执着令我非常感动 ,也值得我学习。但是,公交车是公共场所,我认为大声朗读不太合适,会打扰到很多人,而且可能也会妨碍到司机师傅驾车,分散他的精力,危害到大家的安全。所以,我建议 您可以在家里或者人少的地方进行大声朗读。
【课内挖掘】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朋友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朋友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 他却认为 , 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绝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 终他选择在朋友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 适用话题 ] 坚持正义 坚守真理 遵守法律 坚持心中的追求 独立思考 舍生取义
【运用范例】
和谐是什么?和谐就是全人类一起亲密相处 , 彼此平等 。在我国古代 ,孔子就提出: “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近代的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 “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 的理想 社会。在古希腊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首先提出了公平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正义是个人和国家的 “ 善德 ” 。又如苏格拉底,为了遵守合法的判决这一大的正义,舍生取义,从容赴死。
人世间,除了权力、金钱、声望之外,还有一样东西能给人成功,有了它,一个人的潜能可以成倍成倍地施展出来,它就是公平正义!有了公平正义,整个社会就会和谐美好!
为正义站岗 , 不为邪恶买单
2019 年 3 月 31 日 , 30 名热血方刚的青年恪尽职守 , 坚守职责 , 勇扑山火 , 把生命挥洒在烈焰之中。事后 , 全国人民皆沉浸于悲痛中 , 却有一男子对烈士冷嘲热讽 , 甚至谩骂。最终 , 受网民炮轰 , 也受到法律制裁。我认为 , 应勇于为正义发言 , 不容邪恶滋长。
不为正义站岗 , 就为邪恶买单。在现实中 , 我们应发自肺腑地去维护正义 , 为正义站岗。对待不良行为 , 应以笔做 武器 ,向毫无感恩之心的男子口诛笔伐,维护正义与天理,守护烈士的尊严不被玷污,让那些邪恶分子为不道义行为买单。这才是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否则,作为旁观者,社会 就会变得冷漠与麻木。
向最可爱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有些处在青春年华的人 , 他们的光阴是在安逸中度过的 , 他们不愿为心中的理想去奉献 , 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这些烈士们同样拥有青春年华 , 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 , 毅然投身于危险的救火工作之中。正因他们为正义站岗 , 所以我们才有了和平的生活 , 社会安宁 , 是他们为我们负重前行 , 这种精神值得 赞扬和学习。我们应在他们舍生忘死的行动里 ,感受到他们为正义站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为时代需要奉献精神,民族需要牺牲精神, 有担当的人才有这种责任感。致敬,国家的脊梁!
冷眼向阳看世界 , 热血喷涌洒江天。先前有重庆公交车坠江女乘客的任性 , 导致 15 人坠江惨案 , 现有海南刻薄冷血网友胡喷 , 他们都是反面教材 —— 作为事件的始作俑者 , 他们从事件发生 , 就注定要为所犯下的罪恶买单。而相比之下的旁观者 , 不能主动出来说句公道话 , 不对救火英雄的行为感到钦佩 , 不对履行责任而为正义站岗的献身精神称 颂 ,反倒玷污英烈的灵魂,辱骂英雄,为法律所不容,为正义天理所不容。事件再一次告诫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英灵不能玷污,邪恶者要为邪恶买单,我们能做的就是为正义发言。
领袖说:青年兴则国兴 , 青年强则国强 , 青年有理想 , 有本领 , 有担当 , 国家就有前途 , 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身为时代青年 , 诚应勇于为正义发言 , 为正义献身 , 这样方能完成时代使命。
有本领能担当 , 我们才能实现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望 , 才能创造出更美的社会 , 切勿委身于邪恶中。因为时代需要正能量 , 不为正义站岗 , 就必为邪恶买单。
【佳作赏析】
题目对比鲜明 , 彰显了满满的正能量 , 提出作者的观点;第二段紧接第一段 , 承接题目 , 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其余几段能够结合材料 , 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第五段引用领袖的话 , 很有力量 , 结合实际 , 紧扣题目 , 升华中心。
课时作业 · 任务落实
( 时间: 45 分钟 分值: 45 分 )
一、语言运用 (23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 3 题。
美育的概念出现得比较晚 , 但无论中外都很早就懂得美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在总体上贬低、 ________ 艺术和审美 , 但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 “ 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 , 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 , 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 一样 ,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 ” 可见, 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 , 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 , 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 , 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 “ 乐教 ”“ 诗教 ” 就 ________ 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 , 礼乐便被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 , 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心灵的教化作用 , 用其保持民风淳朴、国泰民安。《乐记》中就已 强调 “ 乐教 ” 能因人的本性而进行心灵疏导以产生 ________ 的感染功能 , “ 故乐行而伦清 , 耳目聪明 , 血气和平 , 移风易俗 , 天下皆宁 , 美善相乐 ” , 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 , 又继承上古以降的 “ 习与性成 ” 思想 , 强调日常生活 ( 无疑包括艺术、审美 ) 和习惯对人 ________ 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1 .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 ,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A . 排斥 蕴含 潜移默化 日 积月累
B . 排除 涵盖 耳提面命 与日俱增
C . 排除 蕴含 耳提面命 日积月累
D . 排斥 涵盖 潜移默化 与日俱增
解析: 选 A 。 ① 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排除:除掉 , 消除。结合语境看 , 此处与前文 “ 贬低 ” 形成递进关系 , 与后文 “ 但在青少年的教育上却 ……” 形成转折关系。故此处应选用 “ 排斥 ” 。 ② 蕴含:包含。涵盖:包括 , 包容。结合后文 “ 基本内涵 ” , 此处应选用 “ 蕴含 ” 。 ③ 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 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提面命:形容恳切地教导。此处说 “ 产生 ”“ 感染功能 ” ,显然不能用 “ 耳提面命 ” 。 ④ 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此处说 “ 对人 …… 的长期感化、教育作用 ” ,其中 “ 作用 ” 不能增长,所以用 “ 日积月累 ” 。故选 A 。
2 .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 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A .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 .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解析: 选 B 。 括号前面说 “ 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 , 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 , 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 , 把优美的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 “ 风和日暖的地带 ” , 说的是所处的 “ 境界 ” , 可见此处应是形容青年们在这种境界中的感受 , 括号后面说 “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 ” , 可见此处的感受应与 “ 呼吸 ” 相关 , 括号中填写的句子应先说 “ 境界 ” , 后说感受。 A. “ 呼吸 …… 清幽境界 ” 搭配不当 , “ 境界 ” 不能 “ 呼吸 ” 。 C. “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 , 括号前面已经把优美的作品营造的境界比作 “ 风和 日暖的地带 ” ,故选项中 “ 优美的作品 ” 与前面不连贯。 D. “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 , 与前后的内容不连贯。故选 B 。
3 .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 ( )
A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 , 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 , 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B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 , 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 , 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C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 , 大力提倡用 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培养和改善他们的心灵。
D .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 , 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 , 以陶冶、改善和培养他们的心灵。
解析: 选 C 。文中句子有两处语序不当 , 应先 “ 重视 ” 再 “ 提倡 ” , 后半句应为 “ 陶冶、培养和改善 ” 。一处赘余 , “ 美育 ” 即为审美教育 , “ 美育教育 ” 重复。只有 C 项全部改正 , 故选 C 。
4 .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 使整段文字语义连贯 , 内容贴切 , 逻辑严密 , 每组不超过 10 个字。 (6 分 )
在儒家传统中 , 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开创者 “ 至圣 ” 孔子 , ① 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 , 则有《孟子》。孔子曰 “ 杀身成仁 ” , ③ ______________ , 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 成为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史记》说: “ 孟子序诗书 , 述仲尼之意。 ” 今人冯友兰 , 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 , 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答案: ① 则有《论语》 ② 又有继承者 “ 亚圣 ” 孟子 ③ 孟子曰 “ 舍生取义 ”
5 . 阅读下面三句话 , 按要求回答问题。 (4 分 )
① 柏拉图说: “ 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 , 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
② 卢梭则谈道: “ 人要是惧怕痛苦 , 惧怕种种疾病 , 惧怕不测的事件 , 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 , 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得了。 ”
③ 鲁迅说过: “ 伟大的心胸 , 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 —— 用笑脸来迎接悲惨 的厄运 ,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
上面三句话 , 既有共同点 , 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 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
(2) 柏拉图侧重的是 。
卢梭侧重的是 。
鲁迅侧重的是 。
解析: 三个名家名言的共同点都是在说 “ 勇气 ” , 只不过柏拉图和鲁迅是从正面论述 , 卢梭从 反面论述。关键是抓住每个名言的关键词。柏拉图的名言关键词是 “ 征服自己 ” ,卢梭的名言关键词是 “ 惧怕 ” 各种困难,鲁迅名言的关键词是 “ 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 ” 。概括三句名言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 (1) 人要有勇气 (2) 人要有勇气战胜自己 没有勇气的后果 人要有勇气面对不幸
6 .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 , 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 ,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
① 造成传统文化魅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 , ② 以至于人们对传统文 化表达缺乏兴趣。 ③ 社会上 “ 回归传统 ,重视传承 ” 意识增强, ④ 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正逐渐得到释放。 ⑤ 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 ⑥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 ⑦ 通过融合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⑧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是对传统文化自身价值的一次检验 , ⑨ 好的表达方式能改变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认知。
答:
答案: (1) ① ;修改为:去掉 “ 造成 ” ;
(2) ③ ;修改为: “ 社会上 ” 之前加 “ 随着 ” ;
(3) ④ ;修改为: “ 释放 ” 改为 “ 缓解 ” ;
(4) ⑨ ;修改为: “ 评价 ” 和 “ 认知 ” 互换位置。
二、阅读提升 (22 分 )
( 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7 ~ 9 题。 (9 分 )
关于人的无知性
马啸原
① 认识人的无知性是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 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讨论过。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曾提出两个重要思想 , 一是 “ 自知己之无知 ” , 二是 “ 知识即美德 ” 。意思主要是说 , 人一方面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 , 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处于无知领域之中;另一方面 , 正是因为自己无知 , 就更要努力求知、扩展知识 , 这对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② 苏格拉底的思想后来被许多西方思想家继续阐释。比如 , 黑格尔就说 ,任何个体都是有限的,人是个体,因而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有限,活动范围有限,因而人的知识也就有限,人必须认识这种有限性才能获得相应自由。他说: “ 一个人要想成为现实的人,就必须是特定存在的,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必须限制 自己。 ”
③ 到了当代 ,一些政治哲学研究者仍然在关注人的有限性问题。比如,哈耶克就认为,承认个人无知的不可避免性乃是自由的基础。有人认为人类已经征服了无知,这是一种无知的乐观。他说: “ 现代人已经变得十分不愿意承认其在知识上的总体局限性,这已经妨碍到本着理性的态度去建设社会,其重要原因是来自对科学能力的盲目自信,认为知识的局限性似乎随着科学的进步在不断消失。这种观念来自对科学任务和能力的错误看法,认为科学是确定具体事实的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我们能够确定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 我们的无知即我们知识的局限,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在我们面前展现一个更加陌生、更加无知的领域。如果认为人类文明是建筑在对无知的彻底征服上,这就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想法。
④ 人的无知性会使人犯错 ,但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英国思想家罗素提出,避免的办法有两个,即调查研究和听取不同意见。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学习方向以及天资等不同,人的知识有很大的个体特殊性。我们只要虚心求教,就可以用他人的知识弥补自己知识的短板。许多错误可以通过听取他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熟悉情况的人和专家的意见来避免。但许多人由于自以为是和自高自 大 ,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尤其是那些和自己想法不同的意见。罗素说,对这种人只能告诉他: “ 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里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 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
⑤ 不仅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而且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因为以往许多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方法得出的,因此也存在证伪的可能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评杜林 “ 个人思维的无上性 ” 和所谓 “ 无条件的真理权 ” 时所说,这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也只能通过人类生活的 无限性才能实现 ,但是 “ 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有可能比我们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 。
( 选自 2017 年 3 月 27 日《人民日报》 , 有删改 )
7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 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
A .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 才能激发努力求知的欲望 , 从而扩展知识 , 提升自己。
B . 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 所以只要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有限性 , 就能获得相应的自由。
C .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征服一部分无知 , 但同时无可避免地会带来更多的无知。
D . 即使已有的知识 , 也可能出错 , 所以我们应以谦虚谨慎和宽容的态度来认识世界。
解析: 选 B 。 B 项 , 结合文本内容 “ 人的生命有限 , 活动范围有限 , 因而人的知识也就有限 , 人必须认识这种有限 性才能获得相应自由 ” 分析可知 ,逻辑关系错。
8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 不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 第 ① 段开门见山 , 以苏格拉底的观点作为中心论点 , 提出关于人的无知性的命题。
B . 第 ②③ 段列举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无知性的阐释和研究 , 分析了人的无知性存在的原因。
C . 第 ④⑤ 段论述了无知性的危害和避免危害的方法 , 从反面论证了 “ 自知己之无知 ” 这个论点。
D . 本文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 中心明确 , 思路清晰 , 逻辑严密 , 论述透彻。
解析: 选 C 。 C 项 , “ 从反面论证 ” 错 , 结合文本内容 “ 人的无知性会使人 犯错 , 但有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 不仅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 而且已有的知识也可能出错 , 因为以往许多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方法得出的 , 因此也存在证伪的可能性 ” 分析可知 , 最后一段是对前文的延伸和补充。
9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说法 不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 知识的无限性和人们认识的有限性决定了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掌握宇宙中的全部知识。
B . 按照罗素的观点 , 尽管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程度很高 , 但宇宙中还可能存在文明程度远超人类的生物 , 所以我们不能自以为是。
C . 因为我们可能还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 , 在认识上必然会犯很多错误 , 这些错误 , 可能比我们的前代所犯的错误更多。
D . 当前人类社会现有的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的方法得来的 , 虽然经历过实践检验 , 但也可能存在着错误。
解析: 选 D 。 D 项 , “ 现有的科学结论都是 ” 错 , 原文是 “ 因为以往许多科学结论都是运用实证方法得出的 , 因此也存在证伪的可能性 ” 。
( 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 ~ 12 题。 (13 分 )
当文化化为人生气质
王宏甲
① 中国 “ 政 ” 字 , 从 “ 正 ” 从 “ 文 ” , 讲的就是要用尽可能渊博的正大光明的文化来治理社会。当今学者们强调的 “ 法治 ” , 也是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础的。否则 , 再好的法律也会被用来徇私枉法。
② 朱熹曾有一首被后世一再引用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 “ 半亩方塘一鉴开 ,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有人称之为哲理诗 , 因其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我想 , 在朱熹心中 ,这是一首倡学诗。用今天的话说,这首小诗意在启迪人们要善于读书学习,源源不断地了解新生事物,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③ 古希腊时期有人赞扬苏格拉底为智者 ,苏格拉底却纠正说:我不是智者,我是爱智者。我以为苏格拉底并不是自谦, 他也是要告诉人们 ,爱智比智者重要。这爱智和爱学习,才是根本,是源头,是活水。有这源头活水,才有学识的枝繁叶茂,才可能有事业的发达和人生的自我完善。
④ 中国文化从孔子到朱熹 ,有过重要的传承。宋人熊禾撰《考亭书院记》说: “ 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 开篇就道出了朱熹与孔子的关系。朱熹一生注释撰写的著作多达几十部,其中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编在一起并加注释。为什么要 “ 注释 ” ?凝聚着孔孟智识的古文字,到朱熹的时代已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要读懂春秋文字已经有困难了,更何况还要理解孔孟思想,殊不容易 。朱熹不仅为 “ 四书集注 ” ,还需要倡学,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传播。朱熹后半生学问最成熟的时期,定居福建建阳创办考亭书院并倡学。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倡学,影响是非常大的。受朱熹影响最大的是建阳人蔡元定,竟使蔡氏一门四代出了九位贤儒,史称 “ 四世九儒,五经三注 ” ,后句讲的是蔡氏子孙在五经中注释了三部经典。四书五经共九部经典,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阳注释并在此处印成书,成为直到近代中国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请想一想,这地方当时有怎样的文化氛围?
⑤ 朱熹倡学 ,建阳曾 “ 书院林立,讲帷相望 ” ,来此读书的非止建阳子弟,而是 “ 四方 学子负笈来学 ” 。朱熹及其弟子注释的古代文献就成为教本 ,这促进了建阳境内麻沙、书坊两镇雕版刻书业的繁荣。其中书坊一镇,雕坊比屋连檐,人口会集约三万,私家出版业前店后厂,蔚为壮观。中国印刷术起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把前此千秋竹简上的中华文化刻印到书本上的重要时期。建阳成为宋代三大出版中心之一,四方书商贩者 “ 往来如织 ” ,建阳因之享有天下 “ 图书之府 ” 的盛名,这对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影响,算得清吗!
⑥ 今天常听人说 ,喜读文学、文史作品,或者也动笔写写散文诗歌,是一种 “ 业余爱好 ” 。朱熹也写小诗,那也是他的业余爱好吗?他的《活 水亭观书有感》诗 ,活生生讲的就是读书学习乃人生素质之 “ 源头活水 ” 。对一个领导者、执政者而言, “ 文化熏陶 ” 造化文化素质,不应是其 “ 业余爱好 ” ,而应是其从政参政最重要的基础素质。
( 摘编自《领导文萃》杂志 )
10 . 根据原文内容 ,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 . 从中国 “ 政 ” 字的字形可以看出 , 政治就是要用尽可能渊博的正大光明的文化来治理社会。即使是 “ 法治 ” , 仍然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础。
B . 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和苏格拉底 “ 我不是智者 , 我是爱智者 ” 的名言 , 都集中体现了 “ 源头活水 ” 对事业和人生的重要性。
C . 四书五经共九部经典 , 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阳注释并在此处印成书 , 成为 直到近代中国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 , 这与朱熹倡导学习有着很大的关系。
D . 对于一个领导者、执政者而言 , “ 文化熏陶 ” 造化文化素质,不仅仅要成为其 “ 业余爱好 ” ,还要成为其从政参政最重要的基础素质。
解析: 选 D 。 “ 不仅仅要成为其 ‘ 业余爱好 ’ , 还要成为其从政参政最重要的基础素质 ” 一句 , 文中并没有说是递进关系 , 而是否定前者 , 肯定后者。
11 . 通读全文 , 用简练的文字概括作者的观点。 (5 分 )
答:
答案: 从政参政者应该爱学习 , 因为从政参政需要文化素质。
12 . 作者引用苏格拉底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5 分 )
答:
答案: 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 爱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