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2 Lesson 7 On the School Bus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Unit 2 Lesson 7 On the School Bus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三年级起点)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0-12-19 16: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Unit2 Lesson7:On the School Bus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年级 六年级
教学背景 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单元围绕李明在加拿大的学校生活展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有关于校园生活学习的词汇和句型。本课时在以雨天为背景的情境下,使学生能掌握词汇umbrella,Ms.,driver,理解四个频率副词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英语知识,具备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好,学习兴趣高,气氛活跃,对新知识的掌握速度较快。但是,本班学生中还有个别反应慢,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因此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为立足学生为本,最大限度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正确接受新知识,保护学习热情与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下列词汇:umbrella, Ms. , driver.
2、学生能在图片的帮助下理解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等表示频度的词汇。
3、学生能够认读、理解并应用下列用语: Do you always go to school by bus?
4、学生能用所学词汇、句型谈论日常生活的一些话题。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分享有关自己的信息,让学生敢于、乐于开口,积极参与交流。
2、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健康、关心他人。
学习策略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频率副词,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频率副词进行自主交流。
2、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能通过体验、观察,学会运用语音规律识记单词。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听懂,会说,认读,并书写下列词汇:umbrella, Ms. , driver.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认读, 理解并应用下列用语: Do you always go to school by bus??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词汇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1:
Warming up

1. Greeting.
T: Hello, boys and girls! How are you ?
Ss: Fine, thanks. And you?
T: I’m fine, too. Thank you!
2.Free talk.
(1)What day is it today?
(2)What’s the date?
3.Sing a Song.
How’s the weather??

Talk with teacher.
Students answer.
Sing with teacher.

通过师生之间的简单问候来增进感情、运用语言,并为下面的英语学习营造了氛围。
通过师生演唱歌曲,复习相关天气的形容词,有效地巩固了旧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2: New Concepts
1、出示一段“雨天”的小视频。
T:How’s the weather today?
T:What do I need on a rainy day? I need an umbrella.(引导一把雨伞用an)
2、出示图片及重点句:
I always have my umbrella on a rainy day.
3、Play a game:
What’s missing?bike,bus,train,plane…
引出问题:How do you go to school?
4、教授新词:driver、 Ms.
T:But Jenny and LiMing go to school by bus.(出示公共汽车及司机的图片)This is their school bus.This is their bus driver—Ms. Scott.(领读单词driver、 Ms.)
T:Who is your bus driver?
S:It’s rainy.
Read this word:an umbrella. One by one.
学生跟读,自读,集体读。
Students answer.
S1:How do you go to school?
S2:I go to school by….
学生跟读,自读。
S:My bus driver is…同桌之间进行问答练习
提醒学生注意an的用法,为今后自主分辨作铺垫。
通过游戏展示图片环节,小伙伴谈论每天如何上学用以复习交通工具。
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展开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的教学。
(1)幻灯片出示教师自己的几组日常生活习惯的情况表格,依次介绍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领读重点单词。
(2)在黑板上做表格,临时找四名自告奋勇的学生上前,填充表格。
6、播放第一部分录音,回答下列问题:
Does Jenny always go to school by bus?
Does Jenny walk to school?
How does Jenny go to school?
Does Jenny live far from her school?
7、对话练习。

学生反复跟读,小组交流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全班交流展示。
全班任意同学都可进行提问。
学生听录音,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并汇报。
两人一组合作练习,并上台展示对话。
S1:Do you always go to school by bus?
S2:Yes/No,I always go to school by…
S1:Do you live far from your school?
S2:Yes/No.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频度副词,同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反馈,检测学生是否能正确运用频度副词。
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既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又向学生们呈现Part 1 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巩固新知。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练习新授句型,既巩固本课的重难点,又可以带动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8、Let’s sing.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节奏。
(2)用水和一些纸张演示wet和dry。
(3)用图片演示sky和boots。用动作演示falling。
(4)再次播放歌曲。
学生听歌曲,理解大意,跟唱。 通过演唱歌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朗朗上口的歌词来巩固记忆单词和知识点。
Step3: Practice 1、Let’s do it!
(1)Read and write.
读第一部分,独立完成学习卡第一题,小组长检查,全班汇报。
(2)Tick and write.
让学生看图表,并按实际情况在给出的方框中打对勾。给四个短语选择always, often, sometimes或者 never。然后在下面重写句子,用上正确的频度副词,全班核对答案。
2、Play a game:
“Never Never”.
利用学习卡上准备好的的七个方框,在每个方框中标记一周的一天,全班分成两队,进行计分。根据教师说的句子,划对勾或是打叉。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小组交流,全班核对。
学生参与活动。
T:You always do your homework.
S1:在每个方框内打对勾。
T:You often watch TV.
S2:在方框里打4-6个勾,其它打叉。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来检测是否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单词,是否突破了本课的难点频度副词的运用。
安排游戏环节,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放松,同时练习新授词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Step4: Class Closing
1、哪一组展示的更出色,进行评价加分。
2、说一说并写下来这节课自己的收获。
3、Talk about your daily life with your friends.

巩固本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型,自然地运用到生活对话中。
板书设计
Lesson7 On the School Bus
an umbrella-----I always have my umbrella on a rainy day.
bus driver—Ms.Scott
always
often Do you always go to school by bus?
sometimes
never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一系列的话题。在设计过程中,我采用分部教学的方法来授课,通过张贴小图片教学频度副词always, often, sometimes, never,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展开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并整体感知学习内容,再通过问题的回答和句子的判断来检测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为核心,师生之间进行对话练习,培养学生们乐于讲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学用结合,。
此外,利用学习卡上安排的游戏环节,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放松,同时练习新授词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操练环节集体操练多,个别操练少;
师生对话比例大,生生对话只练习了两次,密度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