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文档属性

名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4 20:52:30

文档简介

(共105张PPT)
把图片旋转90度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为了更顺利地分析阅读此篇议论文,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比一比,看谁能更准确地回答下列问题: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2、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和 两种。
3、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 。
4、常用的论据有 和 。
5、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
论点、论据、论证
立论
驳论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 对比论证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聚焦论证方法
(1)能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论点的最佳论据是————(  )
A、商鞅因变法被车裂,伽利略为科学被火烧,但真理在他们一边。
B、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在一次做实验的时候,药品爆炸了,但他身上带血从实验室里跳出来,兴奋地狂喊:“我成功了。”
C英国作家约翰 克里西当初学习写作时,曾被报社、出版社连续退回743份稿子,但这接踵而来的失败没有把他吓倒,他把这些退信稿当作镜子,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写作,一生中出版了560多部著作。
D、蔡祖泉试制氖气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陈景润为了攀登(1+2)的高峰,演算的草纸足有几麻袋,失败的次数更是无法计算。

(2)有位同学想写一篇文章,论述“业精于勤”这一观点,他在班上收集到这样三个事实论据:
A、张明同学学习上做到了三勤:勤用手,勤用脑,勤用口,三年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王雨同学曾一度在学习上放松、贪玩,成绩不理想。从上学期以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勤奋学习,他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今日事今日毕。凡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他都当天完成。坚持不懈,成绩迅速提高了。
C、李路同学每天从早到晚,埋头书本,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常常看着看着,连饭都忘记吃了。
帮助选择一个论据,写入文章中。
(C)
课前准备
1。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作者对某种问题或现象的所持的具体看法。
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与方法。
2。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证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纽带。
(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讲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法)
思想,自由的精灵。
——莎士比亚
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
——法朗士
分析显而易见的事情需要非凡的思想。
——怀特黑德
1+1=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 …
一个李白+ 一壶酒”
一支笔 + 一张纸
= … …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 诗百篇
1+1=?
雪化了是什么?
你也选一选
美国小镇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她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三个候选人:A 笃信巫医,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B 曾经被两次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一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C 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 ,不吸烟,偶尔喝点儿酒,但大都只是喝一点儿啤酒,年轻时候从未做过违法的事。要求大家从中选出一位在后来能够造福于人类的人。
孩子们都选了C ,然而错了,这三人依次是:罗斯福,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希特勒,夺去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恶魔。
小鸡
为什么过马路?
百家争鸣
欧阳修:小鸡之意不在马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唐僧说: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自然会和这只鸡一起去过马路的 。
钱钟书:马路这边的鸡想跑过去,马路那边的鸡想走过来——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还是马路过鸡,取决于你的参考坐标。
达尔文:鸡不再栖居在树上之后,这是合理的进化方向。
王朔:我是流氓鸡我怕谁?!
科学老师:这只鸡中毒了。
体育老师:这只鸡在减肥。
数学老师:鸡是想证明直线的距离比曲线短。
结论
小鸡,为什么过马路 不过借重的是它的“话题意识”而已.在这样的语境中,所有的人都可以上场——你爱说什么是什么,你爱糟蹋谁是谁,你爱褒贬谁是谁……
从以上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少年读诗如隙中窥月
中年读诗如台上观月
老年读诗如庭中赏月
想一想:
同样是读诗,感受何以不同呢?
6
是“6”
不,是“9”
谁也没有错!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A
B
C
D
其实,由于标准和角度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
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 。
半圆形,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 。
第三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 。
一语石破天惊!
中新社南京2000年7月8日电(记者陈光明)“如果《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使用,将会改变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江苏省泰州中学副校长洪钟礼如是说。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就是选自《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美]罗迦 · 费 · 因格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汲 取:
推 敲:
根深蒂固:
锲而不舍:
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刻。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长久地坚持下去。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qiè
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横线字注音
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事情容易做,不用费力。(      )
(2)一件事都没有做成功,形容事业上毫无成就。(      )
(3)实行起来有成效。多指方法或措施被实践证明生效。(      )
(4)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
轻而易举
一事无成
行之有效
不言而喻
从下列四幅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个事物,角度不同,答案无穷。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作者的观点:
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
1-4段
5-9段
10-14段
注:图形算一段
层层深入
阅读开头部分
本文怎样开头?
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结合问题讲道理。
好处:新颖别致,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
 A 惟一的没有角的图形。
 B 惟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C 惟一的非对称性图形。
 D 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只一个”。
推而广之:探求事物的答案,不应当只满足一个答案,一种方法,应当多角度考虑问题。
朗读 正音 释义: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请分为3层
正面论述
反面论述



结论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如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反面说)。
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正面说)。
这一段用了两个“因此”(因为如此)。第一个的“此”是指:
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往往不灵了。
第二个的“此”是因: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这一段用了两个假设复句,
它们是:
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记住:如果(若是、要是、若、假如、假使……)表示假设关系。
阅读4-9自然段
朗读: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设问。
引人注意,引出下文。
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
朗读 正音 释义: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述?
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境
朗读 释义: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指作家、艺术家从生活中摄取而来、尚未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长久地坚持。
恒,恒心
“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么?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我为什么“对此完全赞同”?作者的解释是: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课文列举了两个事例: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小结: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个?
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关键”说明最重要)
汲取知识
活用知识
持之以恒
阅读结尾
第二、三部分之间有一个过渡段,这个过渡段是: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设问:引人注意,引出下文。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作用。
朗读 释义: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只有见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
为什么不对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非凡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往往”一词可以删除吗?为什么?
不可。“往往”表示常常如此,但又不都如此。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出自何处?
典故:推敲
  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自《刘公嘉话》)
斟酌字句
抬手
当时
京兆尹
掌权京兆。即当京兆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
主要根据什么?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之一”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因为还有其他“主要根据”。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
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本文主要论述了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2、“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要克服这个弊病应怎么做?
(1)有渊博的知识;(2)学会运用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为了证明这些要素,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举例有两处
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发明游戏机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4、创造性思维是不是每个都有?作者是如何阐述的?
拥有创造力的人:   没有拥有创造力的人:
 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自己没有创造力
    区分二者的根据之一是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先引入心理学家的调查结论,然后对此进行分析。
结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
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一、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二、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三、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过渡段一、第四段: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新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之一:请同学们找出本文中两个过渡段。
过渡段二、第九段: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设问句的作用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
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善用设问句,巧用设问句可以使你笔前有路,笔下生辉!
问题之二: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必要的要素:
A、渊博的知识;
B、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不断地进行尝试)。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的论证方法,具体、充分、确凿地阐明了事理。
作者举了哪些事例?
举例有两处:
约翰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发明游戏机
成功者大多是从平常人的努力开始的。
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1、鲁班……
2、黄道婆……
3、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4、瓦特 发明蒸汽机……
5、富兰克林……
6、比尔·盖茨……
导析:因为(原文回答)(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3)、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
(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 导析: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教师点拨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 导析:
1)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2)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教师点拨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 导析: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教师点拨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 导析: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教师点拨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 导析: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教师点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思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 (尽量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因为:
1、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情况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变化。
3、如果认为答案是唯一的,找到答案就会止步不前。
贝多芬
爱因斯坦
莎士比亚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认识伟人(1):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认识伟人(2):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领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认识伟人(3):
头脑风暴
创造力只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
??
5、怎样才能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1)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 知识。
(2)运用知识去不断地探求新思路。
(3)留心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变为现实。
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课文的结构层次
一(1-3)
由一道几何题引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二(4-12)
拥有渊博的知识
探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
持之以恒的毅力
有探求新事物,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举两例来证明
三(13)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只要具有以上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老师衷心地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与你共勉
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
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
——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做一个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讨论)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论证中心: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
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层层深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写法借鉴
1.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 ,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你有创造力吗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任选26个英文字母中的一个,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例:A 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V是一只飞翔的鸟,是自由。
一起来做思维操!
仿照下面的语段,以“魅力”开头另写一个语段。
风度是大雨中为人撑开的小伞,风度是焦阳下替人遮阴的大树;风度是诸葛亮空城上坦然的琴声,风度是周总理外交中从容的回复;风度是指挥家飘逸的手势,风度是思想者睿智的头颅;风度是司仪得体的举止,是模特优美的款步;风度是卓别林的帽子,是王羲之的行书……
一起来做思维操!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发挥你的创造力:
……
水有那些用途?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
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
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 ;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 去占领它。
种上庄稼
用美德
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2.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弟子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3.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萆,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
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
4.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5.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6.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
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
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
本文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充分利用了事实论据 ,有力的证明了论点------事实是证明论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2.引用的成语、典故颇多,增加了文章的语言的气势-------议论文的语言在该简练处简练、该生动处生动。原则是始终为论点服务!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1、用3、6、7、8这四个数字,通过加减乘除的运算得出24这个结果,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解1 3+6+7+8
解2 6*(3+8-7)
解3 3*8*(7-6)
2、任选26个字母中的一个,展开想象,仿写句子。例:A 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小试牛刀
B是两个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是缺憾。
D是一架竖琴,是计能
E是一个书架,是渊博
F是一面旗帜,是振奋
G是一个拳头,是力量
H是一个单杠 是向上
I是一个人 ,是独立
J是一个弯钩,是相连
M是两道高山,是挫折
O是一个圆圈,是团结
Q是一条小鱼,是自由
S是一条长蛇,是弯曲
T是一个路标,是继续前进
U是一个空杯子,是期待
V是朝下的锋芒,是锐利
W是动荡的波纹,是跌宕起伏的人生
X是一个叉,是错误
Y是一个"剪刀手"的手势,是胜利
Z是一道闪电,是冲破一切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