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必修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0-12-21 08: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由于本课知识容量比较大,我把内容作了删减、以意象艺术的概念,如何理解意象艺术这个点来展开。
学生分析:
作为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认为一件美术作品是否优秀,其标准就是“像”或者“不像”,“像”的就是美的,“不像”的就是没有水平或者纯粹就是乱画,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去欣赏。通过本堂课的讲解,让学生改变上述对美术作品的评判看法,丰富他们的审美知识结构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为让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抽象艺术”作根本性的铺垫。
学生喜欢开放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简单表现。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懂得意象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和艺术家进行一次情感碰撞。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思路,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准备:
幻灯片,蒙克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环节一:
展示两组绘画作品: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与马蒂斯的油画《马蒂斯夫人》
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的照片与油画《女人像》
教师问:更喜欢每组的哪幅作品?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前两幅作品画的很具体,真实再现了对象,是具象艺术。(回顾:具象艺术的概念?)而另两幅作品就显得不像,而且还有些变形和夸张,使大家感到有些无法理解,这就是意象艺术。
教师问:那这几幅图呢?同学们还会感觉不喜欢吗?
环节二:
展示图片马蒂斯的作品
曾经有一位女士问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个样子吗?”马蒂斯回答:“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
请学生解释马蒂斯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回答。
教师先不作总结,待学习完本课内容后再来探讨(埋下伏笔)。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美术作品就是要画得像,“像不像”就成为很多人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所以当他们看到不像的作品时,就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觉得无法理解,尤其对那些变形、夸张的作品,更是觉得怪异而不可思议。这都是因为对意象艺术还不太了解的缘故。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意象艺术,领略意象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二、新课
(一)意象艺术的概念:
首先,通过鉴赏一幅作品,请同学们归纳下什么是意象艺术。
2004年8月22日,挪威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蒙克的两幅价值9780万美元的作品被盗,经过挪威警方的努力,终于在2006年8月31日,这两幅作品被找回来了。到底是什么作品如此昂贵呢?其中主要的一幅作品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欣赏的《呐喊》。
环节三:
展示蒙克油画作品《呐喊》
第一:请学生回答三个问题:1、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感受)2、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内容)3、画家是如何来表现的?(形式)(提示:色彩、人物的动作和神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第二:那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呢?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蒙克,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也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在他5岁那年(1868年),蒙克的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母亲去世后,父亲难过得好几天没有走出家门,抑郁导致患上精神病。蒙克的父亲向他的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的根深蒂固的恐惧,他一再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有罪孽,他们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1877年,一个兄弟和姐姐因肺病去世。姐姐比蒙克大两岁,姐弟关系十分好,感情极深,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接下来,妹妹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1889年,父亲去世。蒙克的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後不过数月也死了。
眼看着身边的双亲和骨肉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死亡的残酷烙印永远地刻在了蒙克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已经超过了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当年蒙克的心态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尤其在1889年父亲去世后,他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他要呐喊,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呼吸、感觉和受苦受难。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第三:接下来让我们再来了解下后来蒙克再谈到此画时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朗读。
教师:在这幅画中,旁人无法看到的内心世界被画家强烈的表现了出来,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
请问同学们平时在遇到挫折和感到沮丧时,是如何进行排解的呢?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与困难,困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如何去面对,怎样去解决。如果你选择逃避,那只会让你陷入更深的痛苦中;如果因为你的痛苦而伤害到其他人,那更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以及不成熟的表现。我们可以选择向家长、老师或是同学诉说,尤其可以在家长或老师那里得到你想要的答案,来正确的引导自己健康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对《呐喊》的鉴赏,请同学们归纳下:什么是意象艺术?
意象艺术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二)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环节四:
展示两幅作品《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和《鹌鹑图》,请学生讨论后,对作品进行赏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品一:培根的油画《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可与《教皇英诺森十世》进行比较)。
1、对比画面特点(前者意象,后者具象)
2
、画面是不是更倾向于表现培根自己内心的想法?是怎样一种想法呢?(恐惧、压抑)
3、画家想表现什么?
总结:内心的恐惧、不安、丑陋得以充分表现。这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观念表达。表达内心世界更有穿透力。培根经常利用教皇这个历史人物形象,决不是为了某种历史的含义,而纯粹是出自精神紊乱的寄寓性手法。
很多艺术家利用意象艺术宣泄个人的情绪,表达个人感受,倾向于心理真实的传达,尽管它可能“怪异”甚至“丑陋”,但使我们对事物和现实有了更为全面和宏观的把握。以下作品就是艺术家意中之象、心中所想的表达。
作品二:朱耷的中国画《鹌鹑图》
1、朱耷画中的鱼、鸟和鸭眼睛有什么特点共同的特点?
2、动物的表情吗?
3、山人的题字像什么?
由于时代特点和身世遭遇,朱耷抱着对清王朝誓不妥协的态度,把满腔悲愤发泄于书画之中。所以画中出现是鼓腹的鸟,瞪眼的鱼,甚至禽鸟一足着地,以示与清廷势不两立,眼珠向上,以状白眼向青天。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表示对清廷极端的仇恨和蔑视。
八大山人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在哭笑间狂歌。
朱耷用水墨画表现想表现的意图,而培根以油画的方式表现感觉到的样子,并呈现出强烈的个性特
根据上面两幅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意象艺术:
一种是从艺术家按照“我”感觉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的角度。
一种是从艺术家根据“我想”表现得意图的角度。
(三)意象艺术的艺术特征
环节五:
展示梵高各个时期的作品,请学生比较梵高在两组不同时期的作品,主观表达和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
(?http:?/??/?baike.baidu.com?/?view?/?42799.htm"
\t
"_blank?)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南部。1861年梵高画了人生第一幅素描——《猫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5.htm"
\t
"_blank?)》,但在母亲的夸奖中顺手撕毁了。1869年,在一家艺术公司做店员。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1878年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1879年被教会解雇。1880年开始创作的道路,画了大量素描和水彩。1883年开始画油画
(?http:?/??/?baike.baidu.com?/?view?/?6852.htm"
\t
"_blank?)。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峰期。梵高在小城广场边租下“黄房子”,想建立“画家之家”。后来高更前来同住。不幸的是他与高更日夜争吵,12月23日因精神失常,割下一只耳朵。也就是著名的
“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于1889年5月被迫离开,并自愿前往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1890年5月17日,梵高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梵高与当地人相处愉快,病情也似有好转,但就在7月27日下午,他外出作画时开枪自杀。29日清晨一时许,凡高在提奥和加歇医生的守护下停止呼吸。当时他只有37岁。
梵高早期的作品虽然色彩比较阴暗,但仍然可以看出他的素描基础非常扎实,画面也给人一种安宁、平静的感受。在接触了日本浮世绘之后,作品中的色彩表现明快亮丽,但笔调开始显得扭曲,色彩对比非常强烈,给观者一种紧张的感受。
环节六:
翻开书本,第21页,请学生共同朗读:从“由此我们看到……”至“所以是最真实的艺术”。
请同学们归纳下意象艺术有哪些艺术特征:
1、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里的真实。
2、意象艺术形象更集中、典型。
3、意象艺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
环节七:
考考你
在作品中选出意象艺术作品的编号。
三、小结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同时再请学生对马蒂斯的那句话:“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进行理解并回答。
四、拓展
欣赏意象艺术除了绘画作品以外的艺术形式作品,并请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意象艺术品。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