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2《拿来主义》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12《拿来主义》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0 10:1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了解杂文的特点,体会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学习类比、比喻等论证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鲁迅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里有“半租界”之称。取“租界”二字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一般以议论为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
特点: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说理形象,议论精辟
3、语言生动幽默、尖锐深刻
鲁迅的杂文:“匕首”“投枪”“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
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
bié)


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譬(pì)
如:比如
阿剌(lā)伯:阿拉伯
主义释义:
一、对于自然界、社会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理论和主张。
二、一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体系。
三、表示某种思想、品质、作风等:。
文中除了拿来主义,还出现了哪些主义?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闭关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含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结局:给枪炮打破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丧权辱国)
送去主义:
送古董: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
送古画、新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送梅兰芳: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的东西已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僧恶和鄙视。
尼采: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
煤矿丰富
只送去,不拿来
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内容: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各种小东西
实质:经济、军事、文化、精神侵略
结局:吓怕了、发生了恐怖
总结
闭关主义——盲目排外,抱残守缺(破)
送去主义——有来无往,沦为乞丐(破)
送来主义——嗟来之食,经济侵略(破)
。?
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
01
送去主义
02
送来主义
03
破:

“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
“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昏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共同点:不加挑选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完全吸收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批判地吸收
烟具
展览
、毁掉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反面教材
姨太太
请他们各自走散
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坚决抛弃
比喻论证
挑选
对于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这一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出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梳理全文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二部分(7—9自然段):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课后思考:
8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拿来主义”,又该如何对待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