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力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能力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19 22:5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能力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小赵同学在网上搜索下列关词“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他要搜索的人物应是(
)
A.林则徐
B.张謇
C.张之洞
D.詹天佑
2.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荣氏兄弟的福新面粉公司、范旭东的大久精盐公司等一批民族企业。从行业上看,他们主要集中在(
)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军事工业
3.结合右边漫画,可以判断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阻力来源于(
)
A.小农经济
B.封建制度
C.西方先进技术
D.国人爱国热情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5.“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事件之后(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6.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时髦的文化娱乐方式:“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该文化娱乐方式是(
)
A.听京剧
B.看电影
C.赏花灯
D.读报纸
7.小明同学对“近代社会生活”这一课题很感兴趣,以下社会生活场景符合这一课题的是(
)
①一位先生在阅读报刊
②有人坐轮船外出旅行
③人们学会照相和观看电影④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1933年,上海的一位管家给在外地的男主人打电话。下列通话内容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先生,少爷参加会试中举人了!”
B“先生,大小姐想从账房支钱买一台新式电脑。”
C.“先生,南京解放了,少爷说要跟张记者进京采访”
D.“先生,照相馆和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都找过您。”
9.“清末怪杰”辜鸿铭出生于马来半岛的榔屿,在英国读书,在北洋政府做部长,娶了日本女子为妻,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官在北洋、妻是东洋”的奇人。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
)
A.新式学堂注重培养人才
B.中外通婚成为社会的时尚
C.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10.在晚清,一方面像袁世凯那样的重臣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
D.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科举制度
11.右图是19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北京大
学的前身是(
)
A.商务印书馆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京师大学堂
12.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3.近代史上,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右图所示报纸创办的时间是(
)
A.1872年
B.1897年
C.1905年
D.1915年
14.1949年10月1日,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沉着地指挥着200名军乐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由聂耳作曲的(
)
A.《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松花江上》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5.人民群众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ニ、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共55分)
16.近代以来,随着中国自然经济的逐解体,民族工业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时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当时最著名的企业有福州船政局、发昌机器厂和同文书局等。
材料二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六百多家,新増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春天出现在何时。此时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根本原因。(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材料三
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报刊传媒与近代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剪发辫、改称谓等社会风尚的革新……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1)材料一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是谁?请再举一家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大生纱厂”的创办人是谁?为挽回国家利益、发展工商业,他提出了什么口号?(6分)
(2)材料二中提及了孙中山先生的哪些“丰功伟绩”?(4分)
(3)列举“新型交通工具”一例。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什么?(2分)
(4)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3分)
18.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有。”
(1)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4分)
材料二
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的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2)“此事”指什么?1897年,哪一出版机构的出现,为近代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2分)
材料三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3)在新文化运动中,谁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ー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发表了什么文章?结合“法令”内容,指出这些主张对近代教育的作用。(4分)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分)
19.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是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走过的一个重要台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斗争与实践】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0月9日)
(1)孙中山先生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创立了哪些革命组织?他“适乎世界之潮流”的两大重要成果是什么?(6分)
【引领与发展】
材料二
(2)结合上图和所学知识,总结1912-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国内因素。(4分)
【移风与易俗】
材料三
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社会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这是历史的进步。
(3)在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促进自由平等新风尚的措施有哪些?(举三例即可)你是如何看待这一变化的?(6分)
参考答案
1.B解析:张塞是清末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乡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故选B项
2.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行业分布特点。从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民族本家创办的多是面粉公司、盐公司等,这些都是轻工业。故选C项。
3.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制约因素。通过漫画,我们看出西方先进技术的“树枝”难以嫁接在粗壮而腐败的东方“树干”上,这是因为固有的封建制度的存在,故选B项。
4.A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取得一定发展;日本侵华期间,民族工业萎缩;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制民族工业的重要因素。
5.C解析:材料中的内容主要是提侣新服饰、“断发”不缠足、推广文明礼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有关。
6.B解析:由题干中的“开眼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即可判断,答案为B项。
7.B解析:社会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和娱乐等方面。近代出现了《中报》等报刊;火车、轮船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20世纪初照相和电影也由国外传入;服饰饮食方面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势。故选B项。
8.D解析:A项不可能出现,因为1905年科举制已经被废除了;电脑根据生活常识可知不会出现在那个时期故B项不符合题意;1949年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政府垮台,C项不可能出现;20世纪初照相和电影传入我国商务印书馆是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故选D项
9C解析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思想也传到中国中国社会风尚也在不断革新改变了旧的习俗。“清末怪杰”辜鸿铭的人生经历是近代中国社会逐渐开放的反映故选C项。
10.A解析题干中的信息是“非科举出身”而能为重臣,“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去创办实业。所以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培养人才的功能故选A项。
11.D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邮票上的时间“1898-1998”,说明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时间是1898年,可判断是京师大学堂,故选D项。
12.B解析:“所有乡会试”“各省岁科考试”指的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考试,“亦即停止”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
13.A解析:图片报纸的名称为《申报》,《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它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
14.B解析: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由聂耳创作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后来它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故选B项。
15.D解析:《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作曲,都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年代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顽强、宁死不屈、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故选D项
16.(1)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发展的
法令等。
(3)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
压迫。
17.(1)李鸿章。汉阳铁厂(或湖北织布局)。张謇。实业救国。
(2)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建立中华民国)。(任答两点即可)
(3)轮船(或火车)。《申报》。
(4)近代化。(言之有理即可)
18.(1)优先发展。废除八股文;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2)废科举。商务印书馆。
(3)胡适。《文学革命论》。促进国民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的近代化。
(4)先进人物引领教育的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等。(任答两点即可)
19.(1)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实业发展的法令。
(3)颁布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等。中国
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促使中国走向近代化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挑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