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0 10:1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郁达夫
1、品味故都秋景中的“清”“静”“悲凉”。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深深地眷恋和挚爱之情。
2、品味语言,进一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体会本文情景交融、人文合一的写作特点。
读题目“故都的秋”能让你产生怎样的情感联想?
郁达夫眼中“故都的秋”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自由诵读课文3-11段,抓住主要景物,概括作者是通过哪些画面或场景来写故都的秋味的。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鸣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自由品味,交流分享,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的特点的?
秋槐落蕊图
秋蝉啼唱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言为心声,文学即人学,透过郁达夫笔下这清、静、悲凉的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郁达夫面对如此
“清”“静”“悲凉”的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为什么如此的“清”“静”“悲凉”的秋,郁达夫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情景交融、人文合一的特点,写一篇《校园的秋》或《母校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