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备忘录
严州中学(新) 谢 余 泉
一、“卷”行有常,顺之者悲,逆之者亡,制而用之者生!
A 、依据:
《考试说明》确立了通史体例、考试范围和考核能力目标
《指导意见》明确了考试具体知识点的范围、程度和价值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材料和命题的落脚点
《立足基础,突出主干,促进教学》
《历史教学问题》2011.2
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
7、历史试题的能力定位比题型重要
8、历史试题所包含的能力层次比能力种类重要
9、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比专业味道重要
10、历史学科能力的操作性比简单分类重要
11、历史学科的解释能力与评价能力同样重要
12、历史学科的归纳法与演绎法同样重要
1、对知识的理解比记忆重要
2、历史阶段特征比阶段分期重要
3、历史的通史意识比专题史意识重要
4、探索历史事件所蕴涵的价值观比学术意义重要
5、探索人类文明的共性比差异性重要
6、学会从世界去思考比思考世界重要
黄牧航
B、理念
不变:
考查内容:主干知识、学科能力、价值观、重过程
考查形式:用新料、创新景、联热点、介新果
变化:
题型微变、知识点能力点常变、综合性加强
把握高考的变与不变
C、规律
历史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
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
1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
1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 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1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
2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和评价历史人物
3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
四 论证和探讨问题
1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历史学是门材料学
★历史学是门解释学
★历史学是门“人”学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进行教学
1.导致古希腊城邦林立的自然条件是 ;导致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的自然条件是 。
2.说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从城邦规模来说是因为 ,从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来说是因为 ,从城邦经济来说是因为 ,从城邦文化来说是因为 。
3.古希腊各城邦公民称自己是“希腊人”是因为 。
4.亚里斯多德之所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是因为 。
5.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是因为 。
6.说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而不是确立民主政治,从“除旧”角度看是因为 。从“布新”角度看是因为 。
7.说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因为 。
8.说雅典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是历史的进步是因为 。
9说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是人民主权是因为 。
10说雅典民主政治会导致权力滥用是因为 。
◆重视对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知识的理解
一句话解释历史(十释雅典民主政治)
D、做法
◆妙题导析
从高二分班开始每周3题材料题12道选择题,选择题要求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分析错误原因
第二步每题做个变题
第三步说明变题原因
材料题做过后对答案,
第一步:读懂答案提出问题,
第二步:读深答案提出启示
第三步: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D、做法
二、集体备课,优化环节,提高教学有效性!
我校历史组集体备课成果:
一本通:《高考考点解读》
一本精:《高考真题训练》
一本强:《高考能力提升》
一本清:《高考扫描纠错》
集体备课的重点:优化“三个”环节
(1)备课:在常规的基础上,强调一个“新”
①新材料:学生首次看到的新、旧材料
②新形式:教学设计、语言、手段等(注重创新)
③新启示:思想、知识、方法等
④新组合:对教材合理重组
(2)上课:在备课的基础上,强调一个“动”
①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讨论、练习等(能力是练出来的)
②让讲解“精起来”:有趣、精炼、启发等
(3)练习:在精心编写基础上,强调一个“实”
①限时训练每周1至2次
②编题:新意、分类、滚动等
③分析:批改与统计、讲评与形式、错题集与再练等
如:古代农业耕作方式
原始社会,广泛使用石器、耒、耜等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粗放式农耕技术,以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组织生产,这就是原始社会的农业耕作方式;春秋以来,广泛使用铁犁牛耕,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的模式组织生产,至此,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基本定型。以后没有发生革命性发展。… …我国较早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使我们农业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生产工具及与之相匹配的农耕、农作技术。“耕”指的是农田的开垦技术及方式和农具的发明与使用方式。“作”包括农业的经营技术模式。
内容:
(1)耕的层面: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经营的层面:从粗放式农耕到精耕细作(垄作法、区田法)
(3)组织方式层面: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演变过程:
概念
◆行走在简单与复杂之间---集体备课有感
理论学习由简单到复杂;人际关系由复杂到简单
集体备课由简单到复杂;教师上课由复杂到简单
教法研讨由简单到复杂;学法指导由复杂到简单
新授课程由简单到复杂;旧课复习由复杂到简单
课题研究由简单到复杂;成果提炼由复杂到简单
三、长善救失,激情课堂,追求“有后”的课堂教学。
《生本教学“139”模式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的运用》
---《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
形成“相看两不厌、相处两促进,相别两依依、别后两思念”的师生关系
◆复习课5种不足
太低:考点解读偏多,能力提升不足;
太干:抽象理解偏多,归纳发现不足;
太满:面面俱到偏多,取舍力度不足;
太烦:教师讲解偏多,训练思考不足;
太死:讲评纠错偏多,举一反三不足。
“有后”是指有后味、有承继。能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一定有益的影响,若干年后仍能让学生记忆犹新的教学或教学片断,就是“有后”的教学。
追求“有后”的历史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态度: 师有激情,生有兴趣,相互欣赏 组织形式:尊重人格,主体探究,张弛有度 教学内容: “有生活、有情感、有思想”的历史 教学目的:对高考负责,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负责
实行20+5课堂模式:老师不能连续讲5分钟,总共不能超过20分钟,老师做到课前勤、课中精、课后思。
课堂教学“8有”标准:有设计、有统计、有分析、有总结 有突破、有矫正、有互动、有补偏
◆ 一轮复习怎样让知识“活”起来
B、材料创设
A、角度变化
C、知识拓展
D、史观统帅
E、现实联系
F、合理迁移
G、主题教学
F、语言转换
◆一轮复习怎样让练习更有效?
精选题目,让试卷更科学更有效
限时训练,让学生把握高考节奏
滚动练习,给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
及时反馈,让学生保持一份新鲜感
合理给分,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 用矛盾分析法复习《改革回眸》
表1:日本明治维新改革前的矛盾
矛盾类型
具体表现
基本矛盾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手工工场)发展受到幕府统治从自由劳动力(等级制度)、资本(封建剥削、抑商政策)、技术(锁国政策)、市场角度(幕藩体制)的阻碍
阶级矛盾 幕府统治激化其与农、工商(包括部分正在转化中的新兴资产阶级)、贱民的阶级矛盾,导致大盐平八郎起义和倒幕运动
统内矛盾 天皇(无权)、部分大名(自强运动)和中下级武士(受商品经济冲击条件恶化)都与幕府将军的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 外国侵略使日本逐步沦为西方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而且激化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矛盾分析法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表2:明治维新缓解各类矛盾的措施
矛盾
措施
基本矛盾 市场:废藩置县币制改革;自由劳动力: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资本:地税改革,国家主导;技术人才:“文明开化”、重视教育
制度政策保障:明治政府建立,五条誓文、殖产兴业
阶级矛盾 土地私有、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等,殖产兴业。
统内矛盾 中下级武士与资产阶级联合执政、优待大名、帝国宪法资本主义与封建残余相结合
民族矛盾 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军事改革等富国强兵措施摆脱外来侵略的需要,并最终对外扩张。
矛盾类型
相应措施
对应影响
辩证评价
基本矛盾 废藩置县、币制改革;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地税改革,国家主导; “文明开化”、重视教育
殖产兴业 解决“发展问题”:经济上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政治上推动日本资本主义宪政建立(帝国宪法) 两点论:
进步性:
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脱亚入欧。
局限性:
保留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
重点论:
进步性为主,局限性为辅
阶级矛盾 土地私有、废除等级制度,四民平等 解决“稳定问题”:结束割据局面,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相对缓和,建立起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经济联合政权
统内矛盾 废藩置县、中下级武士与资产阶级联合执政、优待大名、资本主义与封建残余相结合
民族矛盾 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军事改革等富国强兵措施摆脱外来侵略的需要,并最终对外扩张。 解决“地位问题”:富国强兵逐步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走上扩张道路,脱亚入欧。
表3:明治维新“原因--措施—影响—评价”相对应表
◆ 专家建议阅读的权威教材
剑桥史:晚清史、民国史、共和国史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中、下)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落实比讲过更重要;
规范比做过更重要。
◆牢记“四个更重要”
谢谢!
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