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5 07: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短文两篇》
《谈读书》
—— 培 根
《不求甚解》
—— 马南邨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
不求甚解
马南邨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并识记理解文中的字词。
了解“不求甚解”的出处及含义,并学习驳论文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深入的分析,从而培养起“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批驳的谬论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不求甚解”出自何处?含义是什么?这种读书方法是否正确?
本文作者批驳的谬论是什么?
树靶子(谬论:对方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先直接批驳敌论点)
作者是怎样批驳的?
“不求甚解”出自何处?这种读书方法是否正确呢?
“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首先是“好读书”,然后是“会意”。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正面分析论证)
陶渊明的读书观:
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虚心,别骄傲自负
2、会意,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1、指出“不求甚解”的出处,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
2、通过讲道理、举事例来进一步论证“不求甚解”的含义。“虚心、会意”。不能因小失大。(不能求只记住这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射靶子
怎样才能达到“会意”,“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
多读 勤读
自己的主张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好读书,虚心,会意(读活),反复读重要的书。(多读,勤读。)
树靶子
射靶子
自己的主张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
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论证。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讨论: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举例论证: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论证“会意”(正面)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举例论证(反面)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眼,而须理解精神实质。
补充举例:鲁迅的“随便翻翻”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强调“不因小失大”。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从态度上说明
从方法上说明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论证“虚心”
2、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 法 论证“会意”
3、引陆象山的话论证“会意”,不因小失大。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驰骋,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进一步证明
本文的主要内容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比较两文的异同,内化知识,形成能力。
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方法略有不同。 《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 《不求甚解》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炼华美,一严谨朴实;一如夏之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谈读书
读书的正确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
树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立论
驳论
比较阅读:
总 结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空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两文思路清晰,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是议论文中不可多得精品,明确读书的要义,掌握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是学习本文不菲的收获。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不懂 会意 甚解
层进
层进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甚解和阅历的关系
毛泽东 阶级斗争史
俞平伯 色 空
李希凡 反封建史
我们学生 爱情史
红 楼 梦
甚解
甚解
甚解
会意
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下了许多有趣的读书轶事。你能列举几个吗?
1、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后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 2、列宁读书趣闻 :
列宁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
名人读书的趣事:
3.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5、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6、(汉朝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晋代车胤)囊萤(晋代孙康)映雪、(汉代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的故事。 ……
几 种 读 书 方 法
1、品读法。
2、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品 读 法
品读,就是在阅读中对文章的某一点深入下去,这里的“一点”必须是文章的神韵所在。如《春》、《围城》的语言美;《炊烟》的人 情美等。
助 读 法
助读法,就是利用书、报光盘、磁带上的精美的文章来帮助我们阅读理解作品的一种方法,如配乐诗,电视散文等。
摘读法、圈点法
把读书过程中精彩的文章、片段、句子等加以摘录、圈点。包括笔记摘录,电脑下载,圈点划线、评注等。如毛泽东圈点《水浒传》等。
析 读 法
析读法,就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词、句子、修辞、情感基调、意境等进行品析。这种读书法过去老师上课经常教。带有研究性质。
结束语:
热爱读书吧!
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