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01
应运而生
春秋
成为显学
正统思想
西汉武帝
战国
学习目标一:回忆所学,阅读教材66页,简要
概括儒学发展历程和出现的危机。
考
儒学的发展遭遇了怎样的危机?
思
材料一
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遗书》卷十八
“汉魏而下……佛老之徒,横于中国,其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戚,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
——《宋元学案》卷二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痛感儒学的衰微,力排佛老,主张重振儒家道统,恢复其原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儒学的复兴之背景
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从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道
(乱世居多,实力的重要性大于道德)
(身处治世,思考人的终极意义)
邵雍
(1011-1077)
周敦颐
(1017-1073)
张载
(1020-1077)
程颢
(1032-1085)
程颐
(1033-1107)
朱熹
(1130-1200)
北宋五子
集大成者
程
朱
理
学
儒学的复兴之内容
程颢
程颐
朱
理学,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理者,……本也
——程颢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朱熹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万物中包含“理”
“理”是伦理道德
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学的人生观:
三纲五常
学习目标二:阅读材料,简要从四个方面概括
理学的内容并能客观评价影响。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朱文公文集》
如何知道理呢?
儒学的复兴之内容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程颐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理学的方法论:
格物致知
理学的认识论:
存天理,灭人欲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世界的本原是
终极目标是成
理
圣
“但求一方净土”
“治国平天下”
地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保国家。
——清·秋瑾
积极: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02
考
宋元以来宋词等文学艺术的兴盛与哪些因素有关?
呈现出什么发展趋势?
思
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士大夫阶层地位的提升,理学的发展和佛道多种思想的碰撞,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交融等等,都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黄周星《制曲枝语》
散曲语言晓畅,更易于传播,从诗到曲,整体呈现通俗化的趋势。
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
北宋
WangXimeng
山径春行图
马远
南宋
MaYuan
宋元绘画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用绘画表达情感,寄兴抒怀,注重突出自然景物中蕴藏的优美意境。从题材到笔意,都讲求文人的情趣与神韵,重视个人心情与文化修养。
中山松醪赋帖
苏轼
宋四家
SuShi
谢赐御书诗表
蔡襄
宋四家
CaiXiang
花气熏人帖
黄庭坚
宋四家
HuangTingjian
苕溪诗卷
米芾
宋四家
MiFu
秾芳诗帖
宋徽宗
北宋皇帝
SongHuizong
书法名家们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崇尚意境和意趣,自成风流,各成一派。
突出人物与主要成就
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文学艺术
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宋词: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话本: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法:名家辈出,“宋四家”和宋徽宗“瘦金体”,有意无法
绘画:山水画(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
03
宋元时期科技发明传播示意图
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
考
三大发明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思
①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
②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
③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王祯《农书》
郭守敬设计简仪
郭守敬《授时历》
综合性著作《梦溪笔谈》
04
西夏文佛经
契丹小字拓片
工具书《女真译语》
元朝八思巴字
西夏文
1、辽夏金民族文字出现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辽夏金的文字各有民族特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3、辽夏金的文字形状和排版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辽夏金的文字都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民族政权长期并存。
民族文化多元性。
都是方块字,都是按照竖排排列。
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宋代文化影响力较大。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你们只恃着大江,我朝马蹄所至;天上,天上去!海里,海里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草原文明
农耕文明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
——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教学设计】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本课即以反映两宋在文化方面的变化为主,顺便涉及元朝的相关内容。另外,本课还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在本民族文化方面的建设进行简单介绍。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12课。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和少数民族文字四大块。若再细分,内容包括理学、宋词、元曲、说书、书法绘画、三大发明、两位科学家、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知识点较多且比较分散。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时接触过,而像“少数民族文字”等内容比较陌生。
其次,不论是教材的正文部分还是其他辅助的材料,都较少结论性的文字。因此从史料性文字到史论,甚至到家国情怀意识的树立,都需要教师再行挑选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已经对高中历史有了较多的理解,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方法的高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利于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授课过程中适当补充材料,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依据课标要求设置以下教学目标:
1、回忆所学,阅读教材66页,简要概括儒学发展历程和出现的危机。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这一时期理学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能解读材料简要说出理学的内容,以及能客观评价儒学的影响。
2、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理解这一时期出现繁荣景象的社会背景,培养对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3、通过这一时期中外文化的比较,明确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
4、运用时空要素,增强对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少数民族的文字。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景、设疑引思,启发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运用史料教学,论从史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通过视频教学法,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多种能力,让学生感知历史的魅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在设计时以“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繁荣”为主线,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儒学复兴的背景、表现和影响是什么?2.文化繁荣的表现和成因是什么?3.少数民族文字有什么特色?
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按照“史实整理——材料分析——归纳特点”这样的模式来展开。最后希望学生能够在史实和材料的基础上,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上的价值所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儒学的复兴
学习目标一:回忆所学,阅读教材66页,简要概括儒学发展历程和出现的危机。
1、儒学复兴的背景。(出示四张图片和三段材料)
探究1:复兴意味着以前辉煌过,但现在又沉寂了,你能说出它的辉煌历程吗?
探究2:汉唐以来的儒学面临什么危机?
总结:
(1)、从三国到五代,儒学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道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新儒学的表现——理学
学习目标二:阅读材料,简要从四个方面概括理学的内容并能客观评价其影响。
材料一
理者,……本也
——程颢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朱熹
材料三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
材料四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程颐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
材料五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朱文公文集》
探究1:儒学?理学?道学?程朱理学?(区分概念,明确理学是宋元时期对儒学的新发展)
探究2、
“新的发展”新在哪里?(
“理”的内涵)
通过材料二和三,可知程朱理学将天理和人间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们就能理解程朱理学将宇宙观和人生观结合的特点以及理学更加注重抽象思维这些观点了。
思考:既然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那么理学家认为,应该怎样来实现这个“理”?
存天理,去人欲。
进一步思考:要想实现存天理,前提是什么?
明白什么是“天理”
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让更多人明白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
通过教育。
进一步思考:朱熹为儒学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
编订四书,并加以注释。
3、理学有无实现儒学复兴的目标?(影响)
【教学设计意图】
从简单问题和学生已知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注重概念区分,让学生明确理学在整个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重视对书本材料的运用。通过以上手段,强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形成对“儒学复兴”较为完整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文化革新
学习目标三:观看视频,快速找出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及代表人物,完成下列表格,感知艺术之美。
首先用一段小视频概括并整理部分知识。
思考分析:
为什么宋元时期新的文学体裁会走向繁荣?
阅读书本,找出书本中关于该问题的解读。
书本材料:
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
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曲······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提炼一个共同因素:城市
书本结论: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进一步思考:城市经济发展,如何推动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出现并扩大,需要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
材料呈现:宋元时期的书法绘画作品
欣赏作品,分析上面这些材料在题材选择、语言选择和情感表达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题材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切普遍。
小结: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体现的特征:由文人化向市俗化转变。
【教学设计意图】
用表格整理基础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在分析问题时,将书本材料和补充材料相结合,形成更完整的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学艺术的理解。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已经从文人化向市俗化转变。同时感受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的优美和诗意,加强对古代优秀文化的认同和欣赏。
三、科技创新
思考:中国的三大发明不仅仅影响了中国,还传播到了世界,影响了西方历史的进程。它们是如何外传的?传播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呈现:
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
结论:三大发明传到西方,在经过西方的改造后,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①推动了欧洲的反封建斗争;②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③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小结: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特征:我国的科技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并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设计意图】
阅读教材整理基础知识,强化认知。引用文字材料和地图,强化时空观念,将中华文明与同时期的世界文明作比较,明确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特别是科技水平大大领先于世界,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四、民族之音
材料呈现:
思考:1、辽夏金民族文字出现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2、辽夏金的文字各有民族特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3、辽夏金的文字形状和排版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辽夏金的文字都是仿照汉字创制而成,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分析:
契丹大字和汉字比较接近,是在汉字的基本上增加或减少笔画创制出来的。
西夏佛经是活字印刷的见证。
结论:各民族政权对立,但各民族之间文化在交流和融合。
【教学设计意图】
表格整理史实,形成初步认知,在整理知识同时,加强对书本提供的史料的认识,提高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通过两则图片材料,让学生明确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课堂小结】
材料呈现
元代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的确是隋唐文化多样化的繁荣鼎盛以后的又ー段值得称道的现象。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开放和多样化,也需要多个子文化或子文明之间的彼此碰撞、竞争。
——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1.
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主张
(
)
A.
理是万物的本原
B.
气是万物的本原
C.
气在理先
D.
格物致知
2.
宋代理学家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如《三字经》《百家姓》;一些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的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家人、族人的生活习惯。这些做法主要说明(
)
A.
封建迷信影响民间生活
B.
社会风气日益开放
C.
儒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理学成为官方正统
3.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
A.
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B.
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
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
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4.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其反映的我国古代绘画风格是(
)
A.
表达主观情趣的写意画
B.
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
C.
表现社会百态的人物画
D.
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
5.
从宋朝开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
A.
扩大统治基础
B.
推动文化发展
C.
排除世家子弟
D.
提高选官标准
6.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7.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的积贫积弱
B.
理学思想的影响
C.
民族交融的加强
D.
战乱的频繁发生
8.
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9.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
A.
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
世俗文学成为了文化主流
C.
传统礼教受到了较大冲击
D.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10.
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
B.
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
C.
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
D.
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