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 12《桥》
教学目标
学习《桥》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在表达上颇具特色:情节设置尾巧妙,结尾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令人回味无穷;使用大量语句描写雨、洪水和桥,环境烘托出老支书的品质,塑造了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
这篇微型小说,学生对于其表达特色:情节设置巧妙、采用环境烘托等表达特色,六年级的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以微型小说表达特色为切入点:
1.通过修辞理解和情境诵读,感悟环境衬托下的支书人物形象。
2.通过感情朗读及群文阅读,体会情节设置上的巧妙之处。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抓住了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到他的镇定沉静、大公无私、父爱如山的人物形象。现在,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语言的秘密,我认真数过,这篇课文只有短短的511个字,却有27个自然段,语句都非常——简洁。语言简洁是微型小说的突出特点。
2.课文还用同样简洁的语言描写了暴雨、洪水。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汇报交流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你认为哪句最能突出微型小说语言简洁的特点?
3“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
4.试着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还有哪个句子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6.作者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可怕的洪水?
找生读读拟人的句子。
7.出示刚才交流的句子,找生连起来读。
体会这样的朗读让你看到了怎样的洪水?
8.洪水越逼越近,越来越猛!我们一起看(播放洪水动图)。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面对着这样的洪水,你会怎么样?
9.我们再来看洪水前的老汉是怎么做的。
合作读,女生来读洪水,男生来读老汉的表现。
10.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么可怕的洪水?
这么猛烈的洪水,老汉没有想着自己,而是组织村民先走,可见他是个舍己为人的老汉。
11.这就是小说的又一大特点——环境衬托。至此,一个血肉丰满的老汉形象已经真实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12.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找一找,文中的哪处描写,让你觉得特别感动,或者让你感觉对老汉的崇敬之情达到顶峰了?
13.为什么作者直到结尾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结尾有悬念,让人觉得意味无穷。
14.这样的结尾还令人觉得悲壮无比,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
15.配乐,师师范读,生齐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像这样,结尾设置悬念,让人觉得意味无穷,悲壮无比的小小说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课前下发的阅读材料。看到第一则阅读材料《在柏林》,默读,思考:这篇小小说和《桥》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抓住关键词:情节。
2.请说说你的想法。
3.看到第二篇阅读材料《窗外》,这篇小小说,老师把结尾去掉了,你能不能试着给这篇小小说加上一个结尾,令人意外,令人停留。
4.请分享你加的结尾。
5.他并没有看到之前那位病人描述的场景,那他看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看一下原文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公无私的老汉,了解了微型小说的特点:语言简洁、环境衬托、巧设结尾。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多读书,读好书,说不定,你也能写出优秀的小小说呢。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