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15.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15.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2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1 15:18:07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第15课
它们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品经济发展新变化
悟时代进步新曙光
看文化科技新发展



第一篇章
赏盛世繁华
赏盛世繁华
品经济发展新变化
合作探究:根据课本内容及材料找出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变化。
小组分工,互相补充。
农业发展之新变化
1.新品种的引进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阅读材料,思考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对明清社会有何影响?
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人口增长。
史料实证
2.新经营方式的推广
材料二
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
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
材料三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史料实证
商业发展之新变化
商业发展: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史料实证
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的这种更为核心的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课外拓展
商业发展之新变化
商业发展: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史料实证
思考:工商业市镇兴起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麻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广东佛山镇
江西景德镇镇
河南朱仙镇
湖北汉口镇
手工业发展之新变化
材料1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2: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3:(明代苏州纺织业)群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思考:材料呈现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什么新变化?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实证
新的经营方式
新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资本论》
唯物史观
赏盛世繁华
悟时代进步新曙光
1.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王守仁
(2)思想主张:
①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传习录》
陆九渊
王守仁
王守仁
(1472—1529)
尊称阳明先生
浙江余姚人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守仁《传习录》
思考:何谓良知?
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人心中的善念
历史解释
1.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王守仁
(2)思想主张:
①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传习录》
陆九渊
王守仁
李贽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三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
——《焚书》
材料四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论李贽的“叛逆”之处?
根据材料归纳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
天下为主,君为客。
君者,天下之大害。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以天子统乎天下,则天下乱;上统之则乱,分统之则治。
私欲之中,天理所欲。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反对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对禁欲主义
史料实证
赏盛世繁华
看文化科技新发展
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根本)
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武松打虎
新内容:面向市民阶层、世俗社会
新体裁
1.传统科技
2.西学东渐
(1)明朝后期起,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李时珍
第二篇章
思发展之路
着眼世界
省思自我
在西方……一场伟大的、以“文艺复兴”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时,北欧和西欧各国开始海外大冒险,欧洲的经济轴心由南向北,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东岸地区转移。在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综合推动之下,“世界时间”的钟摆终于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而在东方,从皇帝、知识分子到草民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察觉到这一历史性的变局。在这里,成熟的农业文明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高度,与之相伴的是,专制制度也历经千年打磨而趋于精致。钱穆因此说:“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着眼世界——看世界历史新变化
着眼世界——看世界历史新变化
新航路开辟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殖民扩张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思想解放
制度创新
工业革命
成功实现社会转型
材料一
虽然明清时期兴起一些手工业中心,但与此同时,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自然经济得到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而更趋稳固。
——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以(明清)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四库全书》的纂修也是一个不断地除“异端”,“弃邪说”过程。……寓禁于征、寓禁于编,
在征编过程,仅禁毁书目即达三千多余种,
而其间的文字狱案更是多。
——王法周《乾隆皇帝及其王朝后三十年的政治文化生态》
材料四:凡在京在外大小官员有犯公私罪,名所司开具事由实封奏闻请旨,不许擅自勾问。
——《大清律例》
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
控制社会舆论,钳制文人思想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皇权专制,国家权力无法有效制衡,公民权利缺失。
小组讨论:这四则材料反映了明清社会发展的哪些局限性?
省思自我——明清时期中国为何没能实现社会转型?
根本原因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思:中国发展之路?
中国灵魂
世界眼光
与时俱进
开拓未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
家国情怀《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利用史料,了解明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多角度探究明清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能够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探究,在梳理明至清中叶文化发展表现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明清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能认识同一时段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多角度认识中外历史发展的差异,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总结明至清中叶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明确中国未能成功实现社会转型,走向近代屈辱历史的原因;
4.能够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体会和尊重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联系现今中国发展,思维未来中国发展之路,既具有忧患意识,又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开拓未来,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陆王心学,明至清中叶社会发展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
教法:以讲授法和情境教学法为主
(以平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导入本课,具有趣味性。设置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处地思考问题,讲授法易于学生理解重难点)
学法:合作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由于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所以对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等内容,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冬天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开始期待凛冽寒风中街边热乎乎的烤地瓜,香甜软糯的烤玉米。也不知道你有没有怀念夏日烧烤摊上的那碟盐水花生,闲暇时打发时间嗑过的葵花子儿。当你在享受这些美食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是中国的本土食物吗?那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入中国的。——明朝。那么今天我们就进入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起走进明清社会,看一看这些食物进入中国之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生活化导入,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
展示课程标准与本课主要讲授内容,以“赏盛世繁华”与“思发展之路”两个篇章,明确学习目标。
(一)品经济发展新变化
1..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根据课本内容及材料找出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新变化。(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找出发展新变化,教师整理补充,设计问题,引导同学深入思考新变化带来的影响)
农业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问题设计]阅读材料,思考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对明清社会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概括能力,了解农作物新品种的传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明朝中期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记载了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的事迹。他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
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拿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积累了大笔钱财,成功致富。
通过对地主谭晓成功致富的案例分析,总结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
商业
学生总结商业发展新变化
[问题设计]此时期为何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课外拓展](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了解此时期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理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在与世界的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顺差地位。
[情境设置]
[问题设计]工商业市镇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设计意图]了解明至清中叶的共商业市镇的兴起所表现的就是一种乡村都市化过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也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3)手工业
材料一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材料二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
(明代苏州纺织业)群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蒋以化《西台漫记》
[历史解释]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设计]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悟时代进步新曙光
[章节衔接]明清时期,工商业的繁荣,使得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许多新兴起的工商业市镇中,聚集了众多因赶考、郊游等原因,而闲居的士人,他们使不同的学术得以交流,营造了新的思想环境。随着程朱理学的日益僵化,活力渐失,一部分士大夫对理学的信仰开始消失。这个时候,王守仁在陆九渊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丰富了儒学的概念。这就是心学的兴起。
材料一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二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守仁《传习录》
[思考]何谓良知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深刻理解何谓良知,良知是隐藏在心中的天理。
教师讲述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前后衔接]如果说王阳明是一位在正统中暗含叛逆的君子,那么李贽就是一位在叛逆中颠覆正统的狂者,王阳明是壮士情怀,家国天下;李贽就是骨坚金石,气薄云天。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史料分析,论“李贽”的叛逆之处。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史料分析]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三)看科技文化新发展
以表格形式展现此时期科技文化的新发展
西学东渐
既有西学东渐,西方社会也存在中国热——文化交流与相互借鉴。
第二篇章:思发展之路
[材料呈现]在西方……一场伟大的、以“文艺复兴”为主题的启蒙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时,北欧和西欧各国开始海外大冒险,欧洲的经济轴心由南向北,从地中海沿岸向大西洋东岸地区转移。在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和科学革命的综合推动之下,“世界时间”的钟摆终于从东方猛烈地摇向西方。而在东方,从皇帝、知识分子到草民百姓,竟没有一个人察觉到这一历史性的变局。在这里,成熟的农业文明正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高度,与之相伴的是,专制制度也历经千年打磨而趋于精致。钱穆因此说:“可惜的是,西方历史这一阶段是进步的,而中国这一阶段则退步了。”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着眼世界,看世界历史新变化。
[合作探究]世界历史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问题设置]中国是否抓住机遇,成功实现社会转型?明至清中叶的中国社会存在哪些发展局限性?
[史料分析]
材料一
虽然明清时期兴起一些手工业中心,但与此同时,农民的家庭生产多样化程度也在提高。特别是传统棉织技术普及后耕织结合的程度加强。自然经济得到新的生产技术的支持而更趋稳固。
——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二:以(明清)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四库全书》的纂修也是一个不断地除“异端”,“弃邪说”过程。……寓禁于征、寓禁于编,
在征编过程,仅禁毁书目即达三千多余种,
而其间的文字狱案更是多。
——王法周《乾隆皇帝及其王朝后三十年的政治文化生态》
材料四:凡在京在外大小官员有犯公私罪,名所司开具事由实封奏闻请旨,不许擅自勾问。
——《大清律例》
[设计意图]通过世界历史大事变,表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实现社会转型,结合中国明清社会相关史料分析,使同学们明确中国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根本原因,体现唯物史观),专制皇权的高度集中等历史发展局限性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并为近代屈辱历史的开始埋下伏笔。
[以图片材料引发深入思考]思中国未来发展之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即使我们在明至清中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但是由于我们未能抓住机遇,把握时机,因此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也为之后近代历史埋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伏笔。明清盛世一派繁荣之下危机四伏。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下,我们更加不能掉以轻心。即使我们早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的很多成就,我们再高兴、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乘势而上,深化改革,以中国灵魂,培育世界眼光,与时俱进,开拓未来。
[设计意图]既为中国现在所取得的成就骄傲,培养民族自豪感,体现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又培养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篇章
赏盛世繁华(经济、思想、文化科技)
第二篇章
思发展之路(着眼世界
省思自我)
【课时作业】
七、课时作业
1.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着棉袄,吃着玉米棒子,用曲辕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元朝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明朝引进了玉米,故C项正确。
2.清朝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
225厘米,它完整地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画中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这体现了(  )
A.苏州商品经济繁荣
B.农村集市贸易兴起
C.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政府加强控制商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仅客货船只就有400余只,各种可以辨认的商号招牌200余块”得出苏州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图片“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的市井风情”而不是农村集市贸易,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商业政策,不能得出政府加强控制商业,故D项错误。
3.明朝的一位商人从事纺织业生产和销售,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
B.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
答案:C
解析:“由于生意兴隆,遂雇用了5位技术工人”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没有涉及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故A项错误,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业得到政府支持,故D项错误。
4.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阳明先生”就是王守仁,他认为良知就是本心,故A项正确。
5.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不做僧众的功课,强烈冲击了传统世俗,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这表明李贽(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反对理学空谈和功利主义
C.反对封建礼教,崇尚宗教自由
D.崇尚“至道无为”政治理想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李贽剃光了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居住在佛教寺院,却不受戒”体现了李贽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故A项正确。
6.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对世外桃源的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两者都(  )
A.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答案:C
解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实际上是对魏晋黑暗社会的批判,《西游记》则体现了对封建压迫的不满,两者实质上都是追求公平正义,C项正确。
7.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仍然是传统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近代科技,其科技成就大部分是对古代科技总结的产物,B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