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19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1《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19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22 08:15:54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2、教学目标
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的形成、内容和积极作用。
通过学习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完备和科举制的形成发展以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明白它们对隋唐盛世出现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指导学生分析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具体内容。
【教材分析】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课标对本部分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从全册书来看,本课属于制度方面的专题课,时间跨度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涉及制度的方方面面,范围很广,同时这段历史中政治、经济制度等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有着什么样的创新,可是说难度相当大,基于制度专题的难度考虑,本课的出发点是聚焦制度核心内容,降低难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对教科书内容取舍作了一定的考虑。
本课教材分三目内容,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为了便于知识的梳理并突出制度变化与创新的实质,可以对课文的章目题目进行修改:第一部分: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主要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趋势,科举制度的评价;
第二部分: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认识三省六部制度内容,作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枢机构演变的差异和规律;第三部分: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用史料解读的方式认识两税法的内容、背景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的内容作用
难点:两税法的作用
处理方法:运用对历史图片和文字的分析,提炼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和趋势,采取穿越历史、角色体验、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和两税法的认识。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问题导学法:对于课堂内容,设置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本解决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
综合探究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对于本课重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
【导入】: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深圳的抖音视频
山东省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在对赴深圳考察的山东省党政代表团的讲话中指出,深圳的成功,苏浙粤三省的成功经验,关键在创新,核心就是制度创新。我省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目前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尽快补齐短板,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发展。
制度创新,为治理找到了抓手,为发展扫除了障碍,为未来打好了基础
——
人民日报社论
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今天我们结合隋唐历史的发展体会制度创新的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学习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设计意图:利用同学们感兴趣的抖音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整体感悟】:
第一部分: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第二部分: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第三部分: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
请同学们齐读课标和重难点,接下来进入本课的
第一部分: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梳理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
选官制度
创立时间
选官办法
选官权
选官标准
察举制
汉武帝
察访人才、举荐任官
地方官
孝廉
九品中正制
曹魏
品第士人、按品授官
中正官
家世
科举制
隋朝
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
朝廷
才学
教师提问:结合表格内容思考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选官标准:渐趋公正合理
品味文学中的历史
请同学们思考:
三首作品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学生回答:名不副实
阶层固化
志得意满
2、分析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学生回答:①汉末社会动荡②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③地方大族操纵选官,干扰人才选拔
教师总结:东汉士族制度存在,他们把持中正官,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森严的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直到科举制度的确立才使得寒门学子获得了自由报名,考试录取的机会。
教师提问:3、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
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如果你赞同这一观点?请从以下三个层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个人:改变人生命运(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紧密的联系起来,致使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梦想,埋头苦读。)
国家: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储备人才
社会:阶层固化到阶层流动,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
设计意图: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文学作品通俗易懂,更便于学生掌握选官制度的变化。
教师过渡: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进步,但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确立的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隋唐时期不但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中枢机构不断完善,接下来我们学习本课的
第二部分: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填写时空坐标,并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三个不同时期的中枢机构

西汉武帝
隋唐时期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接下来进入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环节:
情景:京师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在秦、汉武帝、唐,分别如何解决,分组讨论体验历史。让大家过一把“皇帝瘾”“宰相瘾”,体会不同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转情况,并思考它们的差异。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的体验和观看,我们可以看出中枢机构里边有一对最主要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大家结合图片思考中国古代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方式有何不同?这一矛盾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方式:监督相权到分割相权
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设计意图:学习因体验而深刻,通过学生分角色扮演,演绎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体会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发展趋势。
教师过渡: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使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基本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而同时这一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接下来我们共同来认识本课的第三部分: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史料解读历史是历史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用史料解读的方式学习两税法的有关内容。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材料一、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
教师提问:阅读史料和教材思考两税法实行的内容。
学生回答:按人丁和财产缴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分夏秋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杂税、杂役

量出制入

行商也要纳税
材料二、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
教师提问:阅读史料思考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学生回答: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
税制混乱
阶级矛盾激化
增加税收需要
教师提问:观看视频结合两税法的内容思考唐朝两税法的作用?
展示内容: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学生回答:
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已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人口流动性加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量出制入的财政预算原则
按财产等级纳税的税负公平原则
教师总结:两税法虽然在唐朝坚持了四年的时间,但是它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像一个杠杆撬动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阅读分析两税法实施的背景,了解两税法的内容,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视频了解两税法的作用,更加形象生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小结】
选官制度的创新:改变人们的命运,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中枢机构的完善:健全了国家的治理体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赋税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种制度的创新如同三根杠杆撬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动了隋唐盛世的到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板书设计】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
中枢机构的完善: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的改革:两税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时空变化发展的方式叙述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具体内容。明白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对隋唐盛世出现所起的作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栏目的设置,以及提供的插图为学生理解历史知识,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这一学科素养的培养。使教材很好的实现由“教本”向“读本”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借助于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通过史料阅读培养学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通过学生分组角色扮演更好的体会历史发展的脉络。
新教材内容容量很大,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重点的讲解教材内容是每一个历史科任教师思考的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洁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末年民谣
PAGE
5(共19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统编版
制度创新,
为治理找到了抓手
为发展扫除了障碍
为未来打好了基础
——
人民日报社论
深圳的成功,苏浙粤三省的成功经验,关键在创新,核心就是制度创新。没有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保障,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我省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制度创新这个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尽快补齐短板,以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发展。
——刘家义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演进
重难
点: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内容和作用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创立时间
选官办法
选官权
选官标准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汉武帝
曹魏
隋朝
察访人才
举荐任官
分科考试
成绩取舍
品第士人
按品授官
地方官
中正官
中央
家世
孝廉
才学
1、根据所学知识与教材内容,梳理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完成上面表格。
2、结合表格内容思考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选官
权:
选官标准:
从地方收归中央
由品行到才学、渐趋公正合理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品味文学中的历史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洁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末年民谣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思考:1、三首作品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的哪些现象?
名不副实
阶层固化
志得意满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品味文学中的历史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洁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末年民谣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思考:1、三首作品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的哪一现象?
2、分析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什么?
①汉末社会动荡
②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③地方大族操纵选官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品味文学中的历史
举秀才,不知书;
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洁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东汉末年民谣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初刘毅《请罢中正除九品疏》
思考:3、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
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如果你赞同这一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个人:
国家:
社会:
中下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改变人生命运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推动了阶层流动
一、改变人生命运的选官制度
“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着’,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伏尔泰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汉武帝
隋唐时期
阅读教材内容,填写时空坐标,并简单介绍
三个时期的中枢机构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三公
九卿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军务
(虚有其位)
秦:三公九卿制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中朝
外朝
有事上报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执行机构
决策机构
皇帝












草拟诏令
审核审议
负责执行
隋唐:三省六部制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汉武帝
隋唐时期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穿越时空,体验历史:
京师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在秦、汉、隋唐时期分别如何解决,请各小组一分钟时间准备,穿越时空、体验历史!
二、完善国家体制的中枢机构
方式:监督相权到分割相权
趋势: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大家结合图片思考:中国古代解决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方式有何不同?这一矛盾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三、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
阅读史料和教材回答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按人丁和财产缴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分夏秋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杂税、杂役

量出制入

行商也要纳税
三、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
阅读史料,分析问题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
阅读史料思考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均田制破坏
安史之乱
税制混乱
阶级矛盾激化
增加税收需要
三、撬动社会经济的赋税制度
结合视频及两税法主要内容,小组思考讨论两税法的作用。
内容: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①简化税收名目,统一了税制
②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④量出制入的财政预算制度
⑤按财产分级分类征税税负公平原则
选官制度的创新:改变人们的命运,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中枢机构的完善:健全了国家的治理体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赋税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课堂小结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