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那个星期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那个星期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1 16:17:0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题名称
第三单元9《那个星期天》
教学目标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具有一定难度。
难点分析
该段学生对于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接触较少,分析词句能力尚不成熟,存在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景物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主人翁心情的变化。
2.运用分组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童年时,我们的心底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有趣的玩具,渴盼着妈妈美味的午餐……上学期,我们也学习了关于盼望的文章是什么?(盼)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篇与“盼望”有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针对课题《那个星期天》,你有哪些疑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初步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
(文章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那课文是按怎么的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从早到晚。(板书:时间变化 早晨 上午 下午)
3.教师追问:与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还有什么?
“我”的心情。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主人公盼望着出门玩耍,但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心情也不断变化,那么他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思考: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期待、兴奋、愉悦......) (板书:期待、愉悦)
同桌讨论第三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表现了“我”的这种心情?用“ -- --”画出来。
预设:
(1)“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2)“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板书:等待)
3.师生合作读
师:我蹲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
生:她们的家
师:想象----
生:她们此刻在干什么
师:想象----
生: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
师:想象----
生:她们的声音。
4.“院子很大,空空落落”,这里的“空空落落”仅仅指院子的空旷吗?还指什么?
(指“我”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5.请同学们想象“我”等待的时候,母亲在做什么?
引导找出“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板书:焦急)
6.星期天的上午,“我”盼着母亲兑现在星期天带“我”出去玩的承诺,由开始盼望中的兴奋期待,到后来由于母亲的一拖再拖而产生了焦急心理。整个下午“我”指做了一件事,请找一找文中第六自然段几次写到“我一声不吭”?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
预设:
第一次:天色不晚,我相信母亲“洗完衣服就去”的承诺。
第二次: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里渐渐失落、失望,但仍心存期盼。
第三次:天色已晚,极度失望。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我”的心情由之前的等待期盼变为落空绝望。(板书:绝望、委屈)
7.“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讨论:从文章对于母亲语言、动作的描写,你怎样评价这位母亲?
预设:
示例一: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惶失措并且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
示例二: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为生活而操劳,难免疏忽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对孩子的承诺。但即使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
小结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的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文中随着太阳光线等景物的变化,“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请你观看下图,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的景物。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 21《长相思》
教学目标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因为这高于五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如果用一个词表达你读完这首词的感受,你想到了哪个词?
(艰难、悲壮、思乡、危险、豪迈、思念)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3.理解诗句。
(1)从哪一句词中读出了这种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①作者此时身处何地?
②想象:这边是故园,那边是榆关,中间隔着“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个词?
(跋山涉水)故园的人思念亲人,榆关的人走过了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将士们走过“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远,思念越走越长。
身在故园的人“遥望这山一程,水一程”,牵挂前方的亲人。
③由晚上的“千帐灯”想到了什么?
故园人的牵挂,榆关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艰难
身向榆关的豪迈,壮观。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更”在古代分为五更,每更大约2小时,风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体会边关环境的恶劣。
②借助注释理解“聒碎”, 体会“聒碎乡心梦不成”实为“聒碎乡心梦难成”,就是因为那份思念。
③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上阕“一程一程”、下阕“一更一更”对仗应和,“一”虽为数字之首,却有连绵不绝之意,实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园无此声”
想象:身在征途的将士们此时会想些什么?故园的亲人又会想些什么?难道故园真的无此声吗?故园的人看到风雪也会想念远在塞外的亲人。将士们思念故园的宁静,山水分隔的只是距离,但却隔不开牵挂思念的心。
⑤指导朗读:读出风雪的肆虐、读出将士难以入睡、读出对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断思念的心,“风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乡的情。难怪作者长相思。齐读。
那就让这风雪带去故园的人对将士们的牵挂和思念吧。此时,身在榆关外的将士们,他们也让这风这雪带去自己对故园人的思念和怀念。
⑥如果将这首词定格成一幅幅画面,当你的耳畔响起这样的声音,你的眼前会出现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
配乐朗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么多古诗词当中,有明月寓相思,有书信寓相思,还有佳节寓相思。在纳兰性德这首《长相思》当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纳兰性德,他生在关内,长在关内,在这个初春的季节,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凉,寂寞。难怪他会思念。寒冷的帐外,帐内的点点灯光应该是最温暖的,这一暖一寒,更让纳兰性德和无数将士们心里想着故园。带着这份思念,带着这份想念,一起走进《长相思》。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全班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