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学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孔孟论学习》学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15 13:3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祁家河初中学案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八年级 主备:刘治科 审阅: 时间:2011-11-14
课题: 《孔孟论学习》 第一课时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论语》、《孟子》,“四书”“五经”等背景资料;
2.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3.理解积累由本文衍生出来的成语。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课前多用几分钟 ,上课自如又轻松!
.
5.《论语》、 、 、《孟子》被南宋时的朱熹合称为“四书”。
6.“五经”是指 、 、 、 、 。
● 自主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给下列加点字主音。
论语 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悱不发
举一隅 奕之为数 辟若掘井 流杵也 弓缴 九轫
2、解释带点字词:
时习之 不亦乐乎 温故 可以 学而不思则罔
死而不学则殆 是知也 不耻下问 知之 好之 乐之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复也 孰不顺成
与古人居 与古人谋 深造之以道 自得之 居之安
资之深 逢其原 虽有 易生之物 一日曝之 十日寒之
奕 通国 惟奕秋之为听 思援弓缴 俱学 弗若 为是 非然 及泉 掘井 犹为 尽信书 吾于《武成》 二三策
至仁 流杵
3、写出由本文中演化而来的成语,并解释。
4、句子翻译: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⑸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⑹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⑺虽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⑻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⑼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⑾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 合作交流 完善贵在交流,成功源于合作!
(温馨提示: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的疑难问题,从6号发言依次补充、纠错,并将小组解决不了或有疑惑的题号写在各自的黑板上。)
●展示讲解 只做观众的人,永远拿不到金牌!
(温馨提示:在显示疑难问题的黑板前讲解疑难问题,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进一步理解运用课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体会它对学习的指导意义,并能对其分类;
3、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能较为准确地辨认论证方法,初步感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认准目标才能更好的完成它)
二、相关知识链接: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
1.我的理解:(填写文中的段序号)
文章讲学习方法的有:( )
文章讲学习态度的有:( )
文章讲学习原则的有:( )
文章讲学习意义的有:( )
2、根据自己的理解默写名言警句:
①既强调复习的重要,又告诉我们要以学习为乐: 。
②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
③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
④读书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
⑤学习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
⑥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 。
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⑧自主学习是正确的方法: 。
⑨阐述“启发式”,强调“学生第一性”原则: 。
(二)合作研讨:
1、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谈谈孔子和孟子在论学习时都是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
2、《论语》的议论方式与《孟子》有什么不同?(从论证方法去考虑)
(三)展示讲解(课堂大舞台,看谁展风采。各组出一名代表展示你们的收获或提出你们的疑惑)
四、巩固提升(一定要自主完成,相信你一定行)
阅读理解: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  奕(   )  诲(   )  鸿鹄(   )  缴(   )
2、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孔子
孟子
3.孟子(约公元前372—约前289)名 ,字 ,战
国人。被后世人尊称“ ”.他是儒家学派学派的主要代
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 、 家。
4.《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著的 。
1.孔子(前511-前479),名 ,字 。 国人。 末期 、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 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