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蔡元培出任校长,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回到北平复校。
创办新式学校
北大名人
1915年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
陈独秀: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蔡元培: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 适: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大钊: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茅 盾:
1913年考入北大预科班,由于贫困没再继续读。
马寅初:
创办新式学校
根据2018TIMES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北京大学位于第27名
创办新式学校
新式学堂的创办,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办新式学校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
《申报》自1872年创办到1949年停办,被人称为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地 位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创办新式报刊
新式报刊
阶段
具体表现
出现
1815年,英国传教士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之后,外国传教士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中文报纸
兴起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民众开始产生新闻观念。
1872年( )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发展
维新运动期间,国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报纸成为
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
普及
新文化运动后,随着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
《申报》
创办新式报刊
《时务报》《国闻报》
《新青年》
这些新式报刊,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分析国内外时局。它们报道及时,覆盖面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作用
(1)反映了民间心声,具有一定舆论导向作用
(2)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于习惯
(3)丰富人们信息来源和知识来源
(5)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壮大了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队伍
(4)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有思想启蒙作用
创办新式报刊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为国难而牺牲,
为文化而奋斗”
地位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出版机构
文学艺术的成就
五四运动使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涌现出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
鲁迅(1881年-1936年)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作品及特点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摘自《狂人日记》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摘自《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鲁迅杂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鲁迅作品及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1864年─1957年)
墨虾
绘画
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徐悲鸿(1895年-1953年)
《愚公移山》局部
《奔马图》
绘画
田横五百士
愚公移山
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文艺蓬勃发展。
音乐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词,聂耳曲。原为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作于1935年4月。乐曲富于动力,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曾长时间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聂耳
音乐
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冼星海(1905年-1945年)
音乐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造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代表人物及作品
1942年,毛泽东同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合影
20世纪初,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1903年慈禧扮观音
1844年,这位满清贵族耆英在法国人的照相机前留下了中国第一张照片。
电影
②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在上海拍摄的《歌女红牡丹》
①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
年在北京拍摄的《定军山》
电影
赵丹
周璇
电影
时间
概况
评价
1896年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戏
电影中国最早放映
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剧短片( )
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
1913年
《难夫难妻》,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
中国第一部
故事影片
1931年
( ),旨在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
中国第一部
( )
有声片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
结合课本概括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
电影
报刊:《申报》《大公报》《新青年》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文学艺术成就
教育: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校的兴办
绘画:齐白石、徐悲鸿
文学:鲁迅《狂人日记》
出版:商务印书馆、新华书店
歌曲:聂耳、冼星海
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