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戍变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六课。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走进共和》并出示图片(洋务运动、《马关条约》的签订、《时局图》),引用歌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洋务运动,但最终破产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永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第六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戊戌变法的序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视频播放《公车上书》的内容。
? 根据视频播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预习,小组选代表上台展示成果。
教师补充总结。教师提问:
1、教师再次强调公车上书的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
2、什么是公车上书?介绍康有为和梁启超。
3、公车上书这件事反应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二、戊戌变法的发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1.出示图片《维新派在各地的重要学会》《维新运动期间的重要报纸》
出示材料: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教师提问: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 观点: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影响: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过渡: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变法的思想准备
(短剧表演,体验探究)
图片展示:总理衙门;
表演内容:康有为被叫到总理衙门“问话”
三、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1、提问: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德国强占胶州湾)
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
?2、表格展示百日维新的内容。学生讨论影响,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哪些人的利益?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等;地主阶级顽固派)
?过渡: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这次变法没有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久的实行下去,最终还是失败了
四、戊戌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 六君子遇害
出示图片《戊戌六君子遇难图》《谭嗣同殉难图》,联系课本小字部分,由请学生讲述谭嗣同的英勇事迹,再结合教材讲述戊戌政变的基本情况。其次简单介绍戊戌六君子。
归纳: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五、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意义
出示材料,分析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明确: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的出卖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提问:戊戌变法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行不通!)
六、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的热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
?
?
学生认真聆听,仔细看图图片,在老师带领下进入本课。
?
?
?
?
?
?
?
?
?
?
认真观看
?
?
小组合作推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包括背景、时间、领导人物、核心内容、意义、结果等
?
?
?
结合P28页小字回答
?
?
?
?
?
学生举手回答
?
?
?
认真阅读教材P29页回答
?
?
?
?
?
?
?
仔细看图片
?
?
?
?
?
?
齐读材料
?
?
?
?
?
?
举手回答
?
?
?
?
?
?
?
?
?
?
学生5名:角色扮演: 旁白、康有为、李鸿章、荣禄、翁同龢
?
?
?
?
?
?
?
?
?
认真阅读教材
举手回答
?
?
?
?
?
分小组讨论
?
?
?
学生上台讲述
?
?
?
?
小组讨论
?
?
?
师生共同总结 ?
?
?
用音乐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进入歌曲意境,感受历史。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又提升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
?
通过观看视频以及学生展示,更直观的了解公车上述的背景,体会举子们的激愤之情以及他们在国事危难之间,救亡图存矢志改革的决心。
?
?
公车上书解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
通过学生回答,使他们体会到人物的精神
?
?
过渡作用,引出戊戌变法的发展
?
?
通过让学生齐读的方式明白重点内容,并且就重点内容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
?
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让学生更深一层的明白维新派的进步思想以及变法运动还没开始就受到顽固派的强烈阻挠,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和鲜明性。引出戊戌变法的高潮。
?
?
?
理解康梁维新派的力量弱小,只能采取改革的策略。
?
?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
引出戊戌变法的结果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发出奋发读书、振兴中华的激昂情感,从而达到这节课情感目标。
?
?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归纳概括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
?
?
?
?
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