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中国,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前都加了一个“洋”字。你还能说出哪些?为什么要加“洋”字?这表明了什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
火柴
(洋火)
铁钉(洋钉)
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私人开办、资本主义性质
民族工业
官办、带有封建性
使用机器
洋务企业
不同点
相同点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产生
正是在洋务派主持下,中国拥有了第一批机器生产的兵工厂、造船厂、纺织厂、钢铁……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企业里,一些地主、官僚、商人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
——《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哪一近代化探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里有关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条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获得了这项权利。
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外国人开始在华开办工厂,与哪个条约及条款有关?
原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状元实业家张謇回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许多中国人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发展
原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张謇,江苏南通人,1853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五岁入塾,十六岁中秀才。1885年张謇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1894年4月,张謇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考取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创同年七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边疆紧急,张曾上疏痛劾李鸿章奉行妥协政策。张謇目睹国事日非,京官疆吏不足为谋,虽科举成名,却不愿以此求官,而另走兴办实业和教育的新路。建大生集团,主营纺织和面粉。
思考: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呈什么趋势?
快速增长趋势;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的春天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
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短暂的春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原因: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萧条发展
国民党官僚资本同国家政权结合紧密,使国家政权为自己服务。
官僚资本主义
四大家族,一般是指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指20世纪上半叶控制中国政治,经济命脉的四个家族,即蒋中正家族、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和陈果夫、陈立夫家族。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
荣宗敬
荣德生
范旭东
张謇
处于夹缝中的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地挣扎着——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点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特点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而且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轻工业多,重工业少)
纺织业
面粉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分布图
③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中国近代以前的交通工具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的轮船
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的火车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通信的变化
早期电报机
早期电话机
19世纪70年代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
旋转式拨号电话机
传统的摇把子电话
方便了人们的交流
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①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溥仪剪辫装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通令全国各地男子掀起剪辫子。
②劝禁缠足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③废除跪拜礼,改称谓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跪
拜
握手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④易服饰
长袍马褂
清官服
西装
中山装
倒山字形“笔架盖”
五粒扣
袖口上的三粒扣
后背不破缝
四个口袋
象征崇文兴教
代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察”
五权宪法
表示“民族、民权、
民生”的三民主义
表示国家和平
统一之大义。
寓意“礼、义、
廉、耻”四大美德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
清朝旗袍
民国旗袍
袍
旗
上衣下裙
到30年代,旗袍已经盛行
⑤新式风俗
西餐
西式蛋糕
洋酒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明结婚
集体婚礼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
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
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不平衡
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
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特点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堂小结
发展:甲午战争后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民族工业发展
社会生活变化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萧条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
风俗习惯的改变
交通通信的变化
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新式婚丧礼节的出现
社会生活变化特点
1.甲午战争后,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人是( )
A.张之洞 B.张謇 C.荣宗敬 D.范旭东
2.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为了取得广告效应,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A
3.毛泽东曾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据此推知,张之洞和张謇的共同点是( )
A.洋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C.提倡引进外资
D.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D
4.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出现在( )
A.抗日战争胜利后 B.大革命期间
C.一战期间 D.洋务运动期间
C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①北洋政府加大了对民族工业的扶植力度 ②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③帝国主义国家无暇顾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 ④民族企业家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途径 ⑤民族工业通过军火生意积累了发展的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 D.③④⑤
C
6.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国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D
7.下列哪项不是交通通讯变化带来的影响( )
A.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便于百姓之间的沟通
C.利于信息的传达 D.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D
8.下列有关社会习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B.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呼,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C.在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
D.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已经消失了
D
9.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落后的习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禁止缠足
B.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
C.取消“先生”、“君”之类的称谓
D.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10.民国时期“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面包蛋糕水饺汤包,一应俱全。”这反映了( )
A.教育事业蓬勃兴旺 B.中西风俗共存共容
C.交通运输快速发展 D.通讯工具多种多样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