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金色的鱼钩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21 16:3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3
金色的鱼钩
新课导入
爬雪山
过草地
写作背景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曾经越过人迹罕至的松潘草地。松潘草地亦称“松潘高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草地的环境极为恶劣、凶险。本文讲的就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时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红军长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横跨了中国11个省,渡过24条河流,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最后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语文百宝箱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和着
青稞
威胁
碗筷
搪瓷
鱼饵
收敛
搀扶
抽噎
瞻仰
奄奄一息
和着
青稞
威胁
碗筷
搪瓷
鱼饵
收敛
搀扶
抽噎
瞻仰
奄奄一息
初读课文
huò

xié
kuài
tánɡ
ěr
liǎn
chān

zhān
yǎn
我会读
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2.指无限广阔,没有边际。(

3.(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4.只剩下微弱的一口气。形容生命垂危。(

5.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搪塞。(

A.无边无涯
B.喜出望外
C.收敛
D.支吾
E.奄奄一息
B
A
C
D
E
词语解释
初读课文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
品读课文
用较快的语速自主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品读课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
=
=
交代事件、地点、起因
刻画老班长的外貌
“我”发现老班长从来不吃鱼
老班长让“我”帮他隐瞒真相
品读课文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
=
老班长命令我们喝下鱼汤
老班长牺牲,“我”收藏老班长的遗物“鱼钩”
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
品读课文
第一件事:(6—19)“我”发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的真相,与老班长发生争论。
第二件事:(20—23)“我”因为知道真相而咽不下鱼汤,却不得不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大口喝下。
第三件事:(24—34)老班长在大家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
从三个事件中任选一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老班长在特定情境下的言行表现,体会言行背后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品读课文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第一件事(6—19)
品读课文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老班长在“我”的追问下,试图隐瞒真相,装出刚刚吃过鱼的样子。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品读课文
动作、神态描写
写出了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的艰难和痛苦,体现了老班长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品读课文
语言描写
老班长为了让“我”安心,仍试图隐瞒真相。
从第15自然段老班长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老班长怎样的精神品质?
品读课文
“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品读课文
老班长的话说明了在草地里弄点儿吃的非常困难。老班长想方设法克服了鱼难钓、鱼饵难找、眼睛坏了、找野菜靠摸等困难,给三个小战士做野菜鲜鱼汤,让“我们”感受到老班长关心战友、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第二件事(20—23)
品读课文
神态、语言描写
老班长用严厉的语气提醒“我”要服从命令,顾全大局。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品读课文
神态描写
“一丝笑意”与上文着急的神态形成对比,表现了老班长心中只有战士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但是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了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品读课文
外貌描写
“饱满的情绪”与极为衰弱的身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出老班长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第三件事(24—34)
品读课文
语言描写
老班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牵挂着同志,不忘鼓励战友。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品读课文
老班长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依然牢记党交给他的任务,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语言描写
从文中老班长的一言一行,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四字词语来概括。
品读课文
赤胆忠心、舍己为人、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忠于革命、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永垂不朽……
在深入理解老班长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文章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品读课文
课题“金色的鱼钩”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课文以此为题,具体、形象地展现了以老班长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
品读课文
金色的鱼钩
进入草地,照顾病号
接受任务:
艰难前进:
弯钩钓鱼,自己不吃
壮烈牺牲:
安定情绪,昏迷不醒
永远怀念:
保存鱼钩,后代瞻仰
结构梳理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课文是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颂扬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堂小结
少年行(其三)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
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
不拟回头望故乡。
【译文】弓背如彩霞明亮,宝剑磨得像霜雪一样闪亮,迎着秋风跨上战马飞奔出咸阳。不收复河湟一带,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
拓展延伸
长征途中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读一读《倔强的小红军》。
课后作业